《后现代城市规划(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城市规划(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后现代城市规划世界城市、双元城市、杂交城市、赛博城市摘 要 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含义,通过对后现代城市规划四大重要主题世界城市、双元城市、杂交城市、赛博城市的介绍进一步加深对后现代城市规划的了解,并提出对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世界城市 双元城市 杂交城市 赛博城市一、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是上世纪6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后出现的前卫思潮的总称,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以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为特征,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
2、学艺术等其他领域。1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视角,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同样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1二、后现代城市规划的特点2.1 多元价值方向事实上,现代城市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和多重归属的社会个体,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更多地依赖于这些主体,反映着不同主体的特点和个性。对多元价值的肯定,其实就是对人的平等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每一种价值标准无论对别人来说是否合理,都有它自己主体的客观基础和原因。在这种基础和原因改变之前,这一主体的标准不能与其他标准互相代替。而现代主义试图用某种乌托邦式的蓝图或模型驾驭城市的发展,
3、通过单一的组织方式将城市系统化的动机与人类、自然的生活模式隔离开来,结果必然加剧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危机。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复杂、多元和不确定,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要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复杂和精巧。2所以人们关于场所和来自场所品质的体验,要比“社会精英”对于理想城市的构思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和现代主义强调简洁、秩序、统一和整齐不同,后现代主义通常为复杂、多样、差异和多元而欢呼。这些价值观,反映在城市美学上,可以看到罗伯特文丘里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复杂建筑风格的偏好,他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在城市规划上,这些价值观同样存在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观点中。
4、她不仅提出“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天性”,而且主张“如何综合不同的用途,生发足够的多样性以支撑城市文明,是关于城市规划最重要的问题”。3总之,城市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而应当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些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2.2 场所文脉方向场所理论和文脉主义代表了后现代主义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回归。城市规划的场所理论,其本质在于对物质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实际上,“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只有当它被赋予从文化或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空间的类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分门别类,但
5、每个场所却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出其周围环境的特性或氛围。场所作为复杂的自然中一个具有一定性质的整体,不能以分析的、科学性的概念加以描述。科学原理从既定的事实中抽象,以获得中性的、客观的知识,然而却失去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因此,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难以对场所精神形成呼应。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来展现自我、建立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这些需要赋予人工空间一种情感内涵,是一种超物质的存在。所以城市设计者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摆弄空间形式,而是整合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体环境中的各个部分以创造场所。其目标应该是在物质空间和文化环境之间、现代使用者的需要和愿望之间寻求最合适的方案。4因而成功的场所设计经常源
6、于对社会和物质环境最小的干扰而非彻底的改造。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开始向注重场所和文脉的方法转变。第十小组(TeamlO)用居住与城市的归属感来重新理解城市,雅各布斯则呼吁重视被现代主义所忽视的都市生活多样性。阿尔多罗西在其所著的城市建筑中提出,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城市形态和记忆来诠释。舒尔兹指出,建筑与规划的实质目的是探索和最终寻找到地点因素中独特的精神内涵,从而建造出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构造。2.3 过程和参与方向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一直采取分析或者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一个前提,即知道了局部,就一定知道整体。基于这样一种前提,现代理论追求的是总体性和普遍性,追
7、求用一种总体性的模式来概括社会与知识的各个方面。人们根据局部来描述整体,根据现在来预测未来,根据确定来把握不确定。这种理性主义认知方法表现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就是现代主义相信城市是可以通过规划加以控制的,并且可以通过规划师掌握的经验和技术来达到城市的“理想状态”。所以,城市规划就演变为一种少数社会精英用以表达他们意志,并以此来控制各类社会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理性主义认知方法是基于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最终会造成只重整体不重部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结果,从而忽视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反基础、反本质、非理性、非中心等观点,热衷于寻求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上,城市的发展、空
8、间的演变,既不是一个完全自我组织的过程,也不是受人类意识控制干预的单一被构过程,其中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城市的空间形式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完全把握的。1970年代以来,规划中目标的普遍性受到质疑,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规划中界定的价值远离普遍的价值,并没有普遍一致的公共利益。于是,过程性和动态性在城市规划中被越来越多地强调。1977年发布的马丘比丘宪章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
9、规划的制定而且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在1980年代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规划中,屈米带有解构色彩的方案就推翻了传统规划注重形式的理念,而采用一个开放的架构和基础设施的网络来容纳多种城市事件、活动以及未来变化的可能性。由于城市规划要服从这样一种多元化和不确定的社会发展过程,所以后现代主义强调,规划师应努力避免用个人的价值与逻辑判断主导具体的规划设计,而应更多地承担推动和协商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让城市规划逐渐作为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正如NanEllin在后现代城市主义中所说,“城市设计者的作用应该有更少的权威性和更公开的政治性,其目的就是给市民以权力,让他们自己来改善他们的社区
10、和环境。”马丘比丘宪章也对公众参与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府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城市的规划成为一个过程,而城市的方案则变成了一种契约。它不是描述未来若干年城市发展的蓝图,而是囊括各种条件、诉求和讨论的综合。2.4 生态伦理方向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极度膨胀,“人类中心主义”成为现代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伦理价值原则。现代性的张扬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不计后果地掠夺和开发,而各种负面效应却在悄然向人类袭来,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短缺、能源枯竭、气候反常这使得环境问题在
11、20世纪后半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催生后现代思潮的重要原因。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与伦理观、价值观联系起来,从而为生态环境问题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全球化环境问题的凸现正是现代主体力量狂飙的直接后果。对于“主体性”的过分推崇,正是产生一系列人类生存问题的重要根源,并最终导致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当代环境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共识,那就是当前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启蒙时代所运用的语言模式。因为这种语言总是宣扬权力,宣扬人对自然的特权,抹杀来自自然的声音。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统治性的语言,而我们需
12、要的则是另一种与此完全不同的、关于自然与义务的叙述方式。三、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四大重要主题后现代城市主义的重要主题包括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双元城市(Dual City)、杂交城市(Hybrid City)和赛博城市(Cybercity),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对当今的城市状况作出充分的解释,而是所有这些内容的集合。在城市的形态方面:“传统的城市形态观念认为城市是围绕着中心核而组织的,而后现代的城市主义则正将城市边缘组织成中心”。在具体的内容上,后现代城市的形式越来越由场景和消费的需求所决定,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形式往往追随想象,因此,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当这种模
13、糊性不断地积累和集聚,后现代城市主义就从现实生活发展到了虚拟现实。作者在后记中强调,后现代主义关系到现实生活和学术世界中的标准、选择和权力的运用,它将意义的建设作为社会理论的核心,其中的关键是权威的应用、解构与重组,而多元主义、少数化、杂交化则确定了后现代的城市状况。下面就四大重要主题的介绍进一步的了解后现代城市规划。3.1 世界城市随着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而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也出现新的变化。Frobel f1980)把1960年代以来的国际劳动分工称作新国际劳动分I(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14、。新国际劳动分工不同于以往的殖民化国际分工它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代表。重构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生产联系,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不同的学者对世界各大城市进行分析并分级,得出下列表格。5 世界城市的要素应该包括跨国企业总部基地、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的产业中心、全球性信息中枢、交通运输枢纽。跨国企业总部基地是说世界城市不仅是国内企业总部,更是很多跨国企业总部的集聚地。而全球性信息中枢就好比是中央处理器,全球的各类信息、资讯都集中显现。交通运输枢纽指的是航空、物流、铁路都在此进行中转,是大的运输中转节点。也就是从这个地方可以便捷地通往世界各个地方。世界
15、城市承担着全球经济指挥中心、金融和专业化服务中心、主导工业生产和工业创新中心、产品和创新技术市场的职能。 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竞争力的基本认识陡然转变。“全球化”作为一个风行世界二十年的核心理念,面临新的挑战。在思想界和国际组织的强势推动下,“低碳”、“幸福”等关于全球发展的新范式、新规则相继浮出水面,给出了“什么是理想城市”的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其一,“低碳”理念全面整合了此前的环境保护、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思想,成为指导生产、生活的新范式。在低碳发展范式之下,包括全球各领域的建设发展都面临衡量标准、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调整。在城市发展层面,
16、有关成功城市的基本标准可能发生彻底改变。充当全球化经济空间节点和流量枢纽的“世界城市”能否经受住低碳时代考验?这可以从基本特征、功能设计、生产和消费行为、空间规划和城市尺度等方面对于“世界城市”和低碳城市进行归纳比较。基于比较可见,在一些基本要素特征上,“世界城市”同低碳城市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异。在低碳潮流之下,“世界城市”可能面临两种局面:一是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标杆、范式退出历史舞台;二是“世界城市”进行自我调整,将自身“染”绿,争取在低碳方面也发挥标杆作用。可以预见,只要全球化进程依然延续,“世界城市”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增加“低碳”元素将是各“世界城市”的必然选择,尽管并非每个“世
17、界城市”都能够实现低碳发展。为此,现存的“世界城市”等级体系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大调整。对于后发城市而言,低碳发展的挑战是双重的。首先,它代表着一个新的难度。在后发城市刚刚熟悉一套竞赛规则,并初步显示身手之际,规则又改变了。从规则改变的时机而言,老牌“世界城市”不见得不欢迎这种调整,因为在现在运行的全球生产网络框架下,老牌“世界城市”已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一批新崛起的“世界城市”的挑战,其高端控制地位早晚要旁落。如果主动改变游戏规则,还可能更有利于抑制竞争压力。其次,低碳发展对于后发“世界城市”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即新崛起城市在初步取得全球化积极效应而相应的社会分隔对立、资源环境压力等负面后果还
18、没有完全显现之际,引入一个新的更为科学的标杆体系,开始了一场同老牌“世界城市”的初始差距并不那么大的新竞赛。其二,“幸福”作为另一种新思维,已经从主观体验上升为继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之后又一个得到多方肯定的可测度的发展评价标杆 。在城市层面上,“幸福评价纬度”的引入更具颠覆性。“幸福感”的提出,本身就是挑战对于经济实力与水平的单纯追求,而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控制力恰恰是经典“世界城市”理论的核心考虑。以不丹王国政府采用的国家幸福总额(GNH)指标体系比照“世界城市”考虑的相关性,可见两种评价体系的显著差异。因此,这就不难解释在既有的调查中,很少有高等级“世界城市”在市民
19、幸福感排名中靠前的。往往是更具田园风情的中小城市的幸福感排名突出。幸福评价的引入几乎可以完全颠覆关于什么是理想城市、哪些是标杆城市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从全球人口流动考察可见,城市、大城市尤其是顶尖级“世界城市”仍是移民的不二选择。一般的解释是,“世界城市”的活力与机会仍能吸引人们“放弃”当前的幸福,承受收入差距、居住、交通等种种痛苦,去追求自身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3.2 双元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市生活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及都市中许多地方公共设施或建设不平等的现象,导致社会阶级化越来越严重。John H.Mollenkopf在双元城市:重组纽约提出,有过去纽约建设的二
20、十年里产生了一个由两个独立的、不平等的纽约城市。对于双元城市的描述中,在纽约的不平等的复杂性不同黑白之间的简单的区别,雅皮士和无家可归的人。城市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有相交的日益多样化的人口,对某些群体而孤立的人提供向上流动。种族,性别,种族,阶级成为后工业城市的更关键的组成部分,纽约的经验说明,这不仅仅是单独的现象,而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经历的问题。而在中国也有着同样的现象,成为城乡两元结构。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在制度上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身份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
21、,农民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比如,在户籍制度方面,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换为非农业户口。在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也大部分时间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
22、平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覆盖度较低。在土地征收和交易制度方面,城市国有土地可以直接上市交易,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有用途收益补偿,补偿标准明显偏低。由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从根本上讲,这种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不破除,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实现不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
23、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3.3 杂交城市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建筑物无疑是容纳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主要场所和空间,面对今天的城市与建筑所形成的密度状况比历时上任何时期都要高的多的前提下,如何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这个世纪以来最具挑战的课题。观察全球绝大多数的城市状态,那些因高密度而催生的建筑无疑是这些城市中引人注目的构成元素,特别是那些混合各种功能和空间并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体建筑更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代表类型。综合体建筑的出现是高密度和多样性的反映,推动建筑功能与空间分配从单一维度(平面维度)向空中、竖向、三维建筑空间模式的转变,并且催生建筑功能和空间与
24、城市社会功能和空间趋向混杂状态,促进两者以“杂交”的方式协调“共生”于城市环境。随着迁徙和城市防御系统的扩展延伸,城市突破了原有城墙的限定将城市蔓延至乡村。城市的蔓延允许建筑获得更大规模和更经济的建设用地,廉价的土地不仅消除了因城邦城市城墙所限定了的城市用地空间的压力,而且降低了土地最大化使用要求,意味着覆盖与扩大更大的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简便直接途径。工业时代发生的迁徙革命、人口膨胀和急速城市化等因素促进现代规划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早期现代主义思想主张功能分区,不仅对建筑类型之间要求居住、工作、商业和工业的分区,而且在城市范围内以分散的用地将城市孤立的划分为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等四个功能区
25、。城市形态被功能主义的规划所决定,便于控制疾病、污染和土地利用率。 城市的蔓延和规划条例在杂交与共生观念发展中所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功能分区限制了建筑或城市使用功能的混合,减缓了杂交与共生的演进。这种城市功能独立分区的规划条例的各种版本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被广泛采用,因此,起初的混合功能的观念不易被接受,它必须面对功能分区观念和传统建筑类型的挑战。首先,功能主义者在卫生学原则的驱动下努力用分区的方法分散功能布局,在世界各地大量的实践后,证明这种观念导致城市缺乏生机和活力;其次,坚定的建筑类型捍卫者决心坚持类型学的超越性以维护形式与功能的联系和一致性,最著名的莫过于“形式追寻功能”的论断。然而城市的
26、蔓延与功能分区的主张,以及建筑类型的惯性并没有阻止杂交与共生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运用于城市高密度地区复杂的社会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并且,在高地价、环境因素等综合压力之下,在认识到分散城市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在建筑技术的进步等多种条件共同驱动下,规划条例得以修正并提倡功能的混合,从而提升城市的活力,杂交与共生再次被重视。3.4 赛博城市赛博城市(CyherCity)是一种新的城市信息管理方式,它使传统的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成为一个能与其他信息系统相连的“网上虚拟城市”,使人们能在与现实世界高度逼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它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将介绍赛博城市及
27、其开发与应用。6未来的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强调城市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数据的有效维护与更新、数据的网上传输。赛博城市不但以三维方式来展现数据,而且要求达到照片级的真实感。我们不仅需要重构和再现城市中的建筑物和其他实体的三维几何形状,而且须在数据库中保存实体表面的属性和材质参数,其中大量的材质来自空中或地面的摄影照片。因此,计算机需对大量的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同时进行处理、维护和渲染。整个过程包含以下几步:数据的获取、数据库的建立、可视化渲染、数据的更额与维护等。其中数据的获取包含照片材质库的建立,这是一个耗费大量人力的过程。7另外,为了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传输,须将赛博城市开发成为一个超媒体的GIS系统,
28、使其与其他政府、机构和企业的信息系统链接在一起。赛博城市的高质量三维展现使其成为具有广泛用途的工具 例如决策的制定、方案的产生、模拟、训练、路径的搜索等 超媒体功能的加人使得赛博城市具备了更为, 阔的应用前景,使GIS的应用扩展到虚拟游览、导航、娱乐、教育、法律、历史和众多商业信息的可视化等众多方面。四、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展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市数量巨大的国家。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2 座。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2003年,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7% ,而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 ,中等发达国家为50% ,高收入国家为79%。随着社会经济的
29、发展,城市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将会有很大的增加。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选择先进的规划思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暴露的种种弊端说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我国城市的发展再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需要寻求一条更为人性更为科学的路子。后现代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文献1孙施文. 后现代城市规划J . 规划师,2002 ,18(6) :20252赵冰. 此起彼伏走向建构性后现代城市规划J . 规划师,2002 ,18(6) :26283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571584张京祥、崔功豪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模式的人文探析J人文地理,1998(4):22255陆宇澄 .国际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1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86涂 超 赛博城市及其应用开发 J.现代计算机,1999,7(2):54557李社, 宋富林, 卢中正. 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J. 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 2): 5962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