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制药工程专业)一、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代码10021064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数72学分4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开课系部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使用教材(按作 者、教材名称、 出版社、出版年 月顺序填写)李淑芬,白鹏,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8 月教学参考资料 (按作者、参考 资料名称、出版 者、出版年月顺 序填写;填写的 教学参考资料应 不少于三种)1 宋航,制药分离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2 应国清,药物分离工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 3 金利泰
2、,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工艺学,浙江大学出版 社,2011.10 4 李淑芳,姜忠义,高等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8.1二、课程教学目的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制药分离工程相关技术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1)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固液萃取,液液萃取,超 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非均相分离,精馏技术,膜分离, 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过程与电泳技术等制药分离工程常用技 术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制药工程领域常用分离技术及 近年发展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能针对不同产品的特
3、性,较好地运用各种分 离技术来设计合理的提取、精制的工艺路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现象,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正确、有效的解 决制药生产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思想教育目标: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 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展示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结合板书,讨论讲解课堂习题。 学习方法: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每章的课后习题。- 2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四、课程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固液萃取,液液萃取,超临界流
4、体萃取,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 萃取,非均相分离,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 晶过程,电泳技术。 教学难点:超临界流体萃取,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 分离过程,结晶过程,电泳技术。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章节章节讲课讲课 习题课习题课 讨论课讨论课实验实验其他其他合计合计 第 1 章 绪论22 第 2 章 固液萃取(浸取)44 第 3 章 液液萃取448 第 4 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44 第 5 章 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44 第 6 章 非均相分离426 第 7 章 精馏技术426
5、 第 8 章 膜分离66 第 9 章 吸附426 第 10 章 离子交换44 第 11 章 色谱分离过程6410 第 12 章 结晶过程426 第 13 章 电泳技术426 合计541872第第 1 1 章章 绪论绪论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了解制药工业发展情况。 2理解分离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及应用情况。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1.1 制药工业 1.2 制药分离技术 第第 2 2 章章 固液萃取(浸取)固液萃取(浸取)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理解固液萃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浸取分离的计算方法。- 3 -3熟悉浸取工艺的技术流程及常用设备。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2.1 概述 2.
6、2 浸取过程的基本原理 2.3 浸取过程的计算 2.4 浸取工艺及设备 2.5 浸取强化技术简介 第第 3 3 章章 液液萃取液液萃取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理解萃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萃取分离的计算方法。 3熟悉萃取常用设备与操作流程。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3.1 概述 3.2 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 3.3 萃取过程的计算 3.4 液液萃取设备 3.5 萃取设备内流体的传质特性 第第 4 4 章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理解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的溶解度计算与质量传递。 3了解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典型应用。 【授课内
7、容授课内容】 4.1 概述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4.3 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 4.4 超临界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 4.5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第 5 5 章章 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理解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了解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的典型应用。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5.1 反胶团萃取 5.2 双水相萃取 第第 6 6 章章 非均相分离非均相分离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理解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的溶解度计算与质量传递。 3了解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典型应用。 【授课
8、内容授课内容】 6.1 概述 6.2 物料的性质- 4 -6.3 过滤 6.4 离心分离 6.5 重力沉降分离 6.6 制药生产中药液的固液分离应用 第第 7 7 章章 精馏技术精馏技术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的基本特性、基本原理和基本模 式。 2熟悉精馏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过程。 3了解精馏分离技术在药液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7.1 概述 7.2 间歇精馏 7.3 水蒸气蒸馏 7.4 分子蒸馏 第第 8 8 章章 膜分离膜分离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膜分离的概念,原理和特点。 2熟悉膜分离的分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9、;熟悉常用分离装置的基本结构,工 作过程。 3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8.1 概述 8.2 超滤 8.3 微滤、纳滤和反渗透简介 8.4 膜的污染与清洗 8.5 膜分离的应用与进展 第第 9 9 章章 吸附吸附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吸附的基本概念;吸附的分离原理。 2熟悉常用吸附剂的性能,吸附分离设备与工作过程,操作方式。 3了解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4自学吸附相平衡基础理论。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9.1 概述 9.2 吸附分离原理 9.3 吸附操作与基本计算 9.4 吸附分离设备 9.5 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 第第 1010 章章 离子交换离
10、子交换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离子交换的基本概念,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2熟悉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性能,交换过程使用的设备基本构造,工作过 程。- 5 -3了解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4自学离子交换动力学和质量传递基础理论。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10.1 概述 10.2 离子交换剂 10.3 分离原理 10.4 操作方式与设备 10.5 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第第 1111 章章 色谱分离过程色谱分离过程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色谱分离原理。 2熟悉色谱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与色谱分离过程的特点,熟悉典型制备色 谱工艺及其应用。 3了解色谱分离的分类,发展与应用状况。 4
11、自学模拟移动床色谱,扩展床色谱基本原理,分离的工艺步骤,特点及 在实践中的应用。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11.1 概述 11.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11.3 色谱的分类 11.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11.5 气相色谱及其应用 11.6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应用 11.7 典型制备色谱工艺及应用 11.8 色谱分离技术展望 第第 1212 章章 结晶过程结晶过程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熟悉结晶的定义、特点,结晶过程的相平衡与介稳区概念、含义,洁净 生长动力学内容,工业常用的溶液结晶方法与使用的设备结构,操作与控制。 2了解溶液结晶过程的分析与计算,结晶器的设计,熔融结晶的过程与设 备构造
12、,特点。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12.1 概述 12.2 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及介稳区 12.3 结晶过程的动力学 12.4 溶液结晶过程与设备 12.5 熔融结晶过程与设备 12.6 其他结晶方法 第第 1313 章章 电泳技术电泳技术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熟悉电泳的定义、特点,电泳技术的分类。 2了解电泳技术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3了解电泳技术在生物技术药品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6 -13.1 概述 13.2 基本原理 13.3 电泳技术分类 13.4 电泳的技术问题和对策 13.5 在生物技术研究上应用的电泳技术 13.6 生物技术产品分离纯化上应用的电泳技术六、
13、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成绩评定方法)六、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成绩评定方法)课程定为考试课程,总成绩是 100 分。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 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 20%,平时课堂提问加分,考勤缺勤、迟到、早退扣分; 实验部分占 20%,其中包括实验课的正确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规范书写。七、说明(大纲的特点、教学法建议等)七、说明(大纲的特点、教学法建议等)1.为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专业科学素质,建议采用启发式、直观性、巩固性、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把当今最新知识、科技信息充实到教材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最新的科学领域有所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等,尤其是与他们的专业有关的知识。2.评价学生成绩应以学生课后作业、考试成绩、讨论发言、实验报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新的学习评价体系。编写人:王伟审定人:杨俊杰教研室主任:杨俊杰学院院长/教学部主任:马俊义编写时间:2016 年 12 月 17 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