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月新基础教育读后感(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5月新基础教育读后感(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许麦芬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
2、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近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张桂芳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
3、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
4、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
5、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责怪这些孩子学习不努力,智力落后;学生课间吵闹,就批评他们不能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如此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
6、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说说就行。真的希望作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人民教师中的一员,我的一言一行不会辱没教师的角色,不会辜负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使命,别无选择,我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饯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我愿意成为太阳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
7、基础教育”这一片太阳花中,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张文玲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 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
8、,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 8-9 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
9、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
10、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朱家吉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 “新基础教育 ”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
11、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12、。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朱家吉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我们每一
13、个人都亲身经历并参与书写过一段共和国的教育史,由于各自所处时代不同,这段教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印记和教育气质也不一样,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 60后教师,生于国家浩劫却又是一个火红而单纯的岁月,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教育,为理想和事业而献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这代人接受的最初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双基”、强调基础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理念。70后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比60后少了磨难,多了冲劲和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是当时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也拉开了大幕。80后教师成长在物质文化生活飞速发展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全面扩张走向大众教育的时期,教育改革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新一
14、轮课程改革开始推进,却又是应试教育进入登峰造极的时期,这一代教师个性强、视野开阔、知识更新快,但在知识素养、责任心、进取精神等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显得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成长速度、崛起规模明显落后于前辈教师,读后感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现如今,我们面临共同的教育背景与时代要求,三代教师都面临机遇和挑战:60后教师如何延长职业高峰期,涌现更多的名特级教师和避免少部分教师被边缘化;70后教师如何成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如何实现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转型;80后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成为令人放心的优秀后备教师群体。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叶澜教授在文中告诉我们,一方面教育随时代在发展,不断提出需
15、要我们解决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有规律的,比如夸美纽斯、凯洛夫至今仍有研读的价值,“文化要传承发展、个体要成长发展,都不能没有基础”。同时,教育更应该具有生命本源价值,如“知识、技能的习得、运用和发展是人生一辈子不能没有,且是易见、易识和可变的。但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所经受的教育,对个人心灵、精神、气质的孕育,却留在生命的深处,在需要的时候,它会唤醒内在的力量,以一生的积累和独特的姿态,去回应所面临的时代,去圆心中的梦。”这恰恰是应试教育所缺乏的。 所以,叶澜教授在这篇文章中用她对共和国六十年教育的亲身经历、体验与反思告诉我们,我们要为共和国六十年的教育成就欢呼,我们更要理性地对待教育
16、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明确新时期的教育责任,我们要做“经师”,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学业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我们更要做“人师”,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唤醒学生内在的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播撒希望的种子,赋予学生征服前进道路上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需要好的分数,这是教育现实给我们的无可奈何的宿命。但是,除了分数,我们还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这是教师这个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刘爱云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
17、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 “新基础教育 ”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
18、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
19、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王广厚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
20、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
21、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新基础教
22、育读书心得路中新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
23、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
24、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
25、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所以,面对现代社会求新求变以及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变化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从变化走向新的教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也是体现了一个“人”字。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或者说是
26、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赵承阳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
27、”、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孟莎莎从素质教育改革到现今的新课程的近乎十年里,我们已经接触阅读了不少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指导丛书,对改革的理念
28、方向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自从阅读了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后,我感到对教育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或者之前的一些困惑有所解除、或者隐在骨子里的信念变得更加明晰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新基础教育不是只实用代引号的“新基础教育”,而是特殊的课题命题,包含普遍的因素。如反映当代的社会转型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对对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状提出的普遍挑张,关注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征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联和进行比较增加了历史的维度,不是平时单纯的变革状态下的描述,是介入实践性研究的产物,它不满足于批判,更注重重建,本书框架结构明晰,我在阅览的过程中本书的新理念也逐渐显影在脑海里。没有宏观和远见着
29、实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如薄冰似散沙。或朝夕多变,人云亦云、劳民伤财、急功近利。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第一章节,即生存基础:人口资源于生态。时空上,它逆古至今的阐述或精要的点提了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环节,从经济、政治、历史、科技、人口、资源方方面面阐述很具社科人文性,恰恰教育就是方方面面的。它是一本高瞻远瞩洞悉力强的教育研究文献。通过学习阅读丰满了我们前线教师的教育资源库。国与国的的竞争、资源的合理利用,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少不了社科的研究和科学合理利用地球有限的资源,即要考虑现代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所以教育小到家庭国家大到国与国之间,是密不可分。在因特网的世界,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平台去
30、了解和交流这一切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国与国的利益才会得到共享、权利才得到抗衡、世界的格局才会得到相对合理的重组,那么教育和人口素质尤为重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重中之重了,只具有狭窄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许艳玲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新基础教育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
31、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
32、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张秀玲叶澜教授所说的,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有个体生命价值。如何促进师生生命多方向的发展,让课堂
33、焕发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灵活改变,同时针对课堂教学中许多生成性的资源,许多闪光点,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此,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墨守成规,继续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老师完成教学设计这一“剧本”的角色,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互动性,让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多元互动。 其次在关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纠正自己在教学设计中不切
34、合实际的目标。同时对此过程中呈现的新目标实现“生成”。显然没有新过程的“生成”就难有最终体现学生成长上的目标实现“生成”。 由此可见,只有完成教学活动的动态生存性,课堂教学模式才有真正的变革,才能突出教育过程本身的生命性。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教和学,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地在育人。 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那么他们的生命才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
35、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在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悟化新基础教育的真正内涵。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