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共11页).doc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三公、三母制度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第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第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第三,高度重
2、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第四,我们分析评价古代胎教时还应请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胎教实际上也是母教。不足:1、夸大了胎教的作用;2、胎教思想还是初步的,多是经验的简单总结,甚至带有迷信的成分;3、过于强调礼对孕妇的约束。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一)
3、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第三
4、,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第五,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第一,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第三,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
5、养。第四,儒家思想规范和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基础(经济、思想)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得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破坏,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参加近代大工业的生产劳动。由家庭完全承担的学前教育已不适应这样的社会现实。这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因此, 从根本上说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虽变法失败,但其思想影响并未消失, 他们对西方儿童教育的介绍,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等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有 :(1)
6、 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2) 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3) 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4) 提倡女子教育 , 为幼稚师资的培养莫定舆论基础。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是我国第一部学制。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是随着新教育制度的产生而确立的。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是同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1. 蒙养院的对象蒙养院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2. 蒙养院的设置“章程”规定,蒙养院不单独设立,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3. 蒙养院课程“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教科
7、书由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组成。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的各种教科书。外国家庭教育著作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4、 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蒙养院内教师称 保姆 , 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训练保姆的方法,是在育婴堂和敬节堂中,选一识字妇女当教员,如堂内无识字的,可以请一识字老妇人入堂任教。这样的保姆是“三从四德”模范的执行者和宣传者。5. 蒙养家教合一“章程”又明确规定“蒙养家教合一”, 蒙养家教合一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个是蒙养院要辅助家庭教育,二是用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由此
8、看来,建立蒙养院真正用意在于加强家庭教育。(二)从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中,不难看出 : 第一 ,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 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 ,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的学前教育。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
9、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 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由日本人担任,课程、教法也参照日本,甚至设备也由日本购进,表现出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父母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教育完全由公立政府负责.他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教育制度。人本院,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人本院 也称胎教院,是对孕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一。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公育制度的又一级。婴儿出生后,在人
10、本院 6 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若育婴院后设慈幼院的,则育婴院收婴儿至两岁,三岁幼儿入慈幼院至五岁,六岁入小学院。如果不设慈幼院 , 则婴幼儿总归于育婴院。儿童在育婴院接受完全的学前公育教育。总之,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公养”、“公育”的思想 , 强调胎教的意义, 阐述了胎教的内容和方法,阐发了婴幼儿教育宗旨和管理制度等,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进行的设计,虽然未能实现,但在思想上有冲破封建传统学前教育的进步意义。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
11、主性,是进步的。同时,他的构想也存有唯心主义和封建教育的糟柏,应予以否定。一,贾谊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社会作用贾谊基本上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礼治思想.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2,论胎教1)婚配对象的选择:先辈的遗传与品德可以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2)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一方面指母体本身的环境,一方面指母体周围的外界环境.3,论早期教育1)继承了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思想.认为幼年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行根深蒂固,和人的天性溶为一体.2)强调将儿童心智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3)应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4)早期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决定于教育者是否能够根据儿童不同的
12、年龄特征恰当地转换教育方法.4,论品德修养1)明确品善之体即具体的道德概念.2)积小成大,防微杜渐3)重视环境的影响5,论教学方法:涉及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可朔性大,此时进行教育是最好的时机。教育孩子应从婴儿时开始,这不仅利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而且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行胎教。颜之推对古时圣王实施胎教的做法深为赞赏。(二)威严而有慈 “威严而有慈”就是将慈爱与严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要爱护,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爱护的职责,更有教育的
13、义务,教育好子女,才是对子女最大的爱护。在他看来,以体罚教育孩子,是完全必要的。(三)均爱而不偏袒 所谓均爱,是指父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当的慈爱,而不应偏袒个别孩子。否则,客观上会助长他们的骄横暴慢习气,还会导致兄弟不睦。(四)广泛学习,重视实用 颜之推要求子弟博习多种知识,他认为家庭教育也不能仅限于学习五经,还应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今后士大夫生活所必备的学问,认为非五经均为杂艺,行有余力,方可学之,而且只可兼习,不可专业。(五)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年幼儿童性情未定,常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故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14、,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儿童必须“与善人居”、“慎交游”、“交益友”。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揠苗助长。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
15、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
16、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
17、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等。这种“慈善”机构不是教育机构,儿童要承担繁重的劳动,甚至超过其年龄所及。劳累、饥饿、疾病、体罚曾夺去了许多幼小的生命。因收养的均是儿童,所以有的育婴堂也对孩子给以一定的教育。但大多数幼儿在育婴堂还是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 , 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1932年10月教育
18、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修正一次。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 ,“标准”指出 :(一) 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二) 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三) 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 (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四) 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 , 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范围,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内容有: 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 共七项。每一项都分别阐述 , 各项均列目标、内容及最低限度的要求。“标准”的第三
19、部分是教育方法要点。共列 17 项 , 说明幼稚园具体的教育方法。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建立在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各种实验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 上 , 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形成的, 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该“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它要求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其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 育的要求,因此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教育内容上,对儿童进行多方面训练,不仅开发儿童的智力、身体、德性、美感,而且注意了儿童社会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教育史 知识点 整理 部分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