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共12页).docx
《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共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共12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0. 总则0.1 本指导列举了梁配筋设计的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做法。专业负责人编写项目技术统一规定时可以选用本文中列举的做法,亦可自行制定。本文未提及的部分,均应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图集、规定执行。相关规范标准效力大于本指导,当有矛盾时,一般应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强制性条文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当有充足理由、保证结构安全合理的情况时,可以寻求变通做法。1. 总体信息1.1 抗震等级的注写一般情况比较简单,但应注意有时同一单体或连接部位有不同情况,应在表格或提资图中明确。比如: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框支层位置较高、塔楼与裙房部位、
2、错层部位、裙房或车库的影响范围等等。另外,对部分工程,抗震等级与抗震构造措施的等级也可能不同,此时图中应区别注明。1.2 梁编号规则1.2.1 梁属性编号框架梁/屋面框架梁KL/WKL6连梁LL平台梁L6框支梁KZL井字梁JZL5悬挑梁XL两端支座为柱1 ;一端支座为柱另一端支座为主梁两端均与剪力墙平行相连,且跨高比不大于52两端支座均为主梁主梁或者次梁托起上部剪力墙4井字布置的协同受力次梁仅一端为支座,且支座为平面内的墙或柱一端支座为与剪力墙平行相连,另一端支座为剪力墙垂直相连或为主梁剪力墙结构转角窗处双悬挑梁(两向支座均为平行剪力墙),此时图面注明为水平折梁一端支座为主梁,另一端支座为垂直
3、相交的剪力墙两端支座均与剪力墙平行相连,且跨高比大于52两端支座均为垂直相交的剪力墙(墙平面外刚度较小)3两端支座均为垂直相交的剪力墙(墙平面外刚度较大)31 柱包含框架柱、端柱、壁柱2 连梁跨高比明显大于5时,按照框架梁设计。当连梁跨高比略大于5且受力有明显连梁性状时,亦应允许按连梁设计;当连梁中部有次梁搁置时,建议编号为KL,但满足连梁构造,如箍筋全长加密等。3 两端平面外剪力墙作为支座,墙体的厚度较大,平面外刚度较大(如墙厚不小于300mm),以至于梁明显提供抗侧力作用时,宜按照框架梁设计,计算不应假定梁端铰接。反之则按照平台梁设计,此时梁中内力不应有明显抗侧力成分或计算中假定梁端铰接。
4、4 框支梁特指托起剪力墙的梁。托柱梁不应定义为KZL,而应该定义为(W)KL。(当托柱处某一方向的梁,两端支座均为梁支座,但其设置的目的是平衡被托柱柱底该方向的弯矩,此时该梁也应编号为KL)5 一般情况下,井字梁也可以“L”编号注写,但需注意正确注写跨数。如果按照JZL编号,则应注意在图中表达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6 如果框架梁和平台梁在某点相连为连续梁,此时应在分界点两侧根据各自属性分开注写(W)KL和L,确定不同的钢筋构造,并注明分界位置。此时注意:分界点两侧两根梁的支座负筋应分别注写,且负筋配置需方便拉通。7 有明显水平折梁作用的梁,应特别注明为“水平折梁”,并正确注写跨数;8 框剪结构中
5、的边框梁编号BKL;暗梁编号AL9 连续梁有悬挑段时在跨数后增加A或B;LL不注写跨数、不应有悬挑段;纯悬挑梁XL不注写跨数,默认为一跨;10 除框架梁KL外,其他屋面梁编号前面不需要加“W”;1.2.2 当X,Y向梁分开编号时,配筋注写应区分图层。除连梁外,其余梁应增加前缀“X-”和“Y-”。连梁一般不分方向注写。1.2.3 如需对编号注写增加其他前缀或后缀时,应由专负明确。(比如增加分区前缀、楼层前缀等)1.2.4 按照图纸布局的默认梁顺号次序为先X向后Y向,梁顺序号应有规律,同一项目的顺序号规则应一致。1.2.5 当一侧某梁与另一侧某梁为对称关系时(针对垂直对称轴的梁),可以利用其对称性
6、,但应注意不能简单拷贝编号。若如此,则编号内隐含的支座负筋的位置则可能错误。此时,应在编号后增加记号“*”,并在说明中注明“带*的梁编号配筋与不带*的梁配筋为对称配置”。如“KL12(2)*”表示与对称轴另侧“KL12(2)”为对称配筋。1.2.6 默认位于露台、屋面的框架梁均以WKL表示。如项目规定不增加“W”前缀,则应明确并注意以图纸说明表达此信息。1.3 梁跨数判断及注写对于交叉协同受力的梁,不能简单以几何分割作为跨数判断的依据,而应该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定义跨度的起止位置。以下列举几种常见情况: a) 井字交叉次梁 b) 十字交叉次梁 c) 交叉主梁 d) 类似“内挑梁”与其他梁交叉 e)
7、 “半框梁”交叉对于标准的井字、十字次梁比较容易判断。如上图a)、b),根据弯矩图可以看出主梁之间明显为一跨;对于其他的简单情况,如图c)、e),可以根据两向交叉梁梁底的正弯矩分布判断其为一跨;对于图d)状况,Y向梁有挑梁性状,但并不足以完全支撑X向梁,两者仍为协同受力,故X向梁应为一跨。以上情况只是一些简单示例,实际工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当梁交叉,决定梁是否协同受力,应编号为一跨时,不是简单的根据截面大小和梁长短判断,而是根据其各自的线刚度和支座条件确定。可以通过弯矩图(配筋简图)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在竖向向下荷载作用时,梁交叉点弯矩为正弯矩(底部受拉)时,则该交叉点不能作为该梁
8、的跨数分界点。1.4 梁截面、标高注写方式1.4.1 “集中标注优先”是指按照平法图集的示例,在梁平法图中集中标注注写梁截面,有变化时才写到原位。多跨连续梁,有条件时,集中标注应尽量标注在第一跨。若模板图已经注写截面,仍应在平法图中注写截面,并一一核对,核对完毕后将模板图中截面的图层关闭。“原位参照模板”是指截面信息由模板图注写,梁平法图外部参照模板图,梁平法图不重新注写。但梁平法图仍应核对计算截面和模板标注截面的一致性。1.4.2 “参照模板标高”平法图不重新注写标高,由外部参照模板图表达标高信息。此时,模板图应按照平法制图要求一一注写梁标高。“重新注写”是指平法图按照法图集的示例注写标高。
9、若模板图已经注写标高,仍应在平法图中注写并一一核对,核对完毕后将模板图中梁标高的图层关闭。“不注写”是指平法图不注写标高,梁标高信息由模板图表达。此时,平法图中必须说明所有的梁标高信息见模板图。1.5 标准层配筋竖向归并1.5.1 当某建筑有很多个布置相同的标准层时,梁配筋应根据层数和各层之间配筋变化设置若干个归并的标准层分段。“区别配筋”和“连梁区别配筋”是指在同一标准层分段内,若某些梁各层的配筋变化较大时,对这些梁根据楼层区分配筋。如某标准段为312层,其中KL6(1)在38层配筋较大,912层配筋较小,在原位或引出区分38层的912层的配筋。(提示:连梁和较短的框架梁在同一标准段的配筋会
10、有一定的变化;列表表达的连梁比较容易按楼层区分配筋,故建议连梁列表表达。)“按本段包络配筋” 是指在同一标准层分段内,不论某些梁各层的配筋变化是否较大,均按本段最大值包络配筋。这样操作简单快速,但不经济,故不推荐。1.5.2 纯次梁: 在布置和竖向荷载相同的各标准层内,纯次梁的配筋应没有较大的变化(当然,各层计算结果可能有微小的差别),因此各层纯次梁的配筋应一致。2. 富余度控制2.1 正常的住宅框架梁、平台梁一般裂缝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配筋时梁筋不宜刻意放大。但考虑到对电算调整的适应性,有些梁的纵筋比计算结果增加12cm2也是可以接受的。专业负责人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制定导则。2.2 考虑到强
11、剪弱弯,使连梁在中震或大震下先产生塑性铰,连梁纵筋不宜放大。2.3 梁支座负筋考虑板筋贡献,是一种很经济的做法。若项目要求考虑,专业负责人需根据考虑的楼板宽度配筋率等因素,确定支座负筋计算值可以减小多少cm2的配筋量配置。(需注意的是,如此做法可能会造成审查的压力,也将使作业时间和加长,所以一般不推荐)3. 裂缝、挠度控制3.1 专业负责人在此制定裂缝、挠度控制的统一原则。对于住宅,一般情况下裂缝、挠度不会出现问题,但特殊之处应指出;车库、商业一般需要专业负责人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裂缝控制大小,并给出考虑裂缝的方法。4. 纵筋规定4.1 纵筋选筋范围及排布:4.1.1 按照纵筋排布按照附表“梁单排
12、钢筋最大根数排布表”剪力墙结构和异形柱结构设计中应注意,当梁与墙肢和柱肢平行相连时(梁宽=肢厚),端部纵筋应锚入竖向构件角筋内侧,此时,该梁端支座的纵筋排布宜按照梁宽减小3050mm(扣除两根暗柱纵筋直径)计算或查表:200宽的墙支座,梁纵筋单排不宜超过两根,d18时,单排纵筋不应超过两根。 250宽的墙支座,单排不宜超过3根。4.1.2 梁顶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的关系对于2肢箍的抗震框架梁(必须有一定量的贯通纵筋),可以采取以下各种做法节约贯通筋:1) 减小贯通纵筋的直径,该贯通纵筋也贯通支座,支座不足时再附加一定量的支座负筋;2) 减小贯通纵筋的直径,当小直径贯通筋对支座配筋而言太小时,支座纵
13、筋替换为大直径的钢筋,与贯通纵筋在跨度1/3处搭接或连接(机械连接、焊接)。对住宅而言,以单跨、少跨梁为主,上述做法1)更合适。因为如果采用受力搭接的时候,搭接区域箍筋需要加密、受拉搭接长度较长,一般情况下,这两部分增加的钢筋量反而大于贯通筋变小直径而节约的钢筋,而且增加施工的难度。对多跨连续框架梁,选择做法1)和做法2)孰优孰劣,则与具体的钢筋直径匹配、钢筋连接方式相关。尚不能严格的给出那种方式经济性最优、施工最方便。此时需要专业负责人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约定。(提示:采用机械连接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搭接区的箍筋增量;等径的机械接头目前比变径的机械接头应用广泛)当为了满足锚固要求,框架梁中
14、选择小直径的钢筋与大直径的钢筋按受拉搭接是推荐的当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架立筋时,采用架立筋总是经济的,这并不增加施工难度。架立筋一般用于有一定长度的次梁和3、4肢箍及以上的框架梁中。(次梁多肢箍时,可均采用架立筋)。规范规定(砼规9.2.6-2)架立筋的最小直径:梁跨度6m时架立筋直径12mm。项目统一技术规定制定时,务必注意此条。综上所述:梁顶通长筋的选择对梁配筋经济性影响的偏差最大,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小直径的通长筋。1) 对于框架梁,贯通筋的最小配置应遵守抗规6.3.4条。2) 对于框架梁,穿过中柱的纵筋(含底筋)直径应遵守抗规6.3.4条。3) 框架梁住宅中的较窄的框架梁(200250m
15、m宽),总配筋量不太大,单排可以排布的纵筋根数不多。梁不太短时:贯通筋的配筋量宜为支座筋的配筋量的1/21/3,同时控制支座钢筋排数不要过多(分排布置时第一排钢筋量不宜小于第二排钢筋,当第一排钢筋量小于第二排时,应按下述第(5)条复核承载力);支座附加钢筋的直径与梁顶贯通纵筋级别差建议不要超过三级。梁较短时,可通长配筋。配置两肢箍时,商业中的单跨框架梁做法同上。4) 对于商业和车库中配置2肢箍的连续多跨框架梁(如300mm宽),专业负责人应约定贯通筋的选择原则,决定是否采用“受力搭接”的做法:a) 采用较小直径的贯通纵筋并贯通支座,支座附加较大直径纵筋,两者钢筋级别差不宜大于三级。一般情况下,
16、两根贯通筋为支座配筋量的约1/4时经济性还不错;b) 采用较小直径的贯通纵筋,不贯通支座,与大直径的贯通纵筋受力搭接。此时连续梁的跨度宜不小于6m,贯通筋宜按照规范的较小值确定,其直径与支座筋的直径差宜不小于三级。以上两种做法,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贯通纵筋对于一、二级框架,应保证通长筋的配筋量不小于两侧支座负筋较大值的1/4(与底筋大小无关);梁较短时,可通长配筋。5) 当梁受力纵筋多排排布时,应注意纵筋合力点力臂的损失对实际承载力的影响,必要时需对总配筋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尤其是第一排配筋量明显小于第2、3排纵筋配筋量的时候。(当梁顶面有完整楼板,计算和配筋尚未考虑楼板内纵筋的弥补或楼板作
17、为T形截面对受压区高度的有利作用时,可适当控制配筋的放大程度)6) 对于住宅、商业和车库中宽度较大的框架梁,如果采用的4肢箍,则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两根通长筋与两根架立筋结合的方式,如220+(212)。采用三肢箍时,则用两根通长筋与一根架立筋结合。注意:对于一、二级框架,应保证通长筋的配筋量不小于两侧支座负筋较大值的1/4。(此时,两根通长筋宜贯通支座)7) 对于次梁,当有一定长度时,宜采用架立筋。8) 连梁一般上下均贯通配筋,当上下配筋结果相差不大时,上下配筋应一致。当连梁高度较高时,纵筋宜分排布置。9) 如下图a),当某多跨连续梁,一部分跨度较大、受力较大(示意图分界线左侧),而另一部分跨度
18、和受力较小(示意图分界线右侧),此时宜减小受力较小处的贯通筋配置。下图中,较小的贯通筋仅需在分界线右侧支座处与受力筋进行一次搭接,则右侧其余各跨配筋趋于经济合理;反之若整根梁均以25mm直径的钢筋贯通则浪费较多。(建议项目中对梁顶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增加下划线,以便与支座负筋的原位标注做区分,并在图纸说明中明确含义,即如下图所示)。此时,务必注意:贯通筋和支座负筋的比例关系须满足受力和规范的要求。同样的情况,也可以按照图b)方法表达:分界线左右两侧分别用两个不同的梁编号,各自的集中标注标明不同的贯通纵筋。此时,务必注意:每个编号应标注该段梁的起止位置;在分界处(图中4轴),支座负筋原位标注须注写
19、两遍(分属每根梁的支座负筋均要标注);分界处的支座两侧负筋直径应选择一致,便于拉通;注意贯通筋和支座负筋的比例关系须满足受力和规范的要求。a)b)10) 当次梁较长时,应优先采用架立筋。统一技术规定应给出是否采用架立筋的界限。一般来说,次梁长度不小于3.6m,架立筋直径与支座筋直径相差两个级别或以上时,选择架立筋是更好的选择。11) 悬挑梁一般支座筋贯通悬挑段,按照平法图集示例(11G101-1 P34),悬挑段的贯通纵筋应标注,不应仅标注支座处负筋。如下图:悬挑段的贯通纵筋标注同支座筋。4.1.3 经常忽略的问题1) 在不均匀布置的结构中,需要注意平法表达方法的应用。对框架梁、次梁,明显的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梁配筋 精细 设计 原则 统一 技术 规定 编制 指导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