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在塑性变形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共22页).doc
《金属在塑性变形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在塑性变形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6 材料在塑性变形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 本章仅将简要地介绍冷形变及其后的加热过程、以及热形变过程对金属和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的主要理论。6.1 冷形变后金属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金属和合金在低于再结晶温度进行压力加工时,通常就称为冷形变或冷加工。钢在常温下进行的冷轧、冷拔、冷挤、冷冲等压力加工过程皆为冷形变过程。在冷形变过程中组织和性能都会发生变化。6.1.1 金属组织结构的变化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实质基本上就是位错的运动,位错运动的结果就产生了塑性变形。在位错的运动过程中,位错之间、位错与溶质原子、间隙位置原子以及空位之间、位错与第二相质点之间都会发生相互作用,
2、引起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的变化。从微观角度来看,这就是金属组织结构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或变形后的主要变化。塑性变形对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的影响是和金属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外在条件有关的。单晶体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加,位错增多,位错密度增加,运动位错在各种障碍前受阻,要继续运动需要增加应力,从而引起加工硬化。变形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交滑移,因而引起动态回复,这些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变化已是我们所熟知的,不再细述。多晶体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加和单晶体变形一样,位错的密度要增加。用测量电阻变化、储能变化的方法,或者用测量腐蚀坑的方法以及电镜直接观测的方法都可以出金属材料的位错密度。
3、退火状态的金属,典型的位错密度值是105108 cm-2,而大变形后的典型数值是10101012cm-1。通过实验得到的位错密度()同流变应力()之间的关系是: (6-1)式中:a等干0203范围的常数;G剪切弹性模量;b柏氏矢量。多晶体塑性变形时,因为各个晶粒取向不同,各晶粒的变形既相互阻碍又相互促进,变形量稍大就形成了位错胞状结构。所谓胞状结构,是变形的各种晶粒中,被密集的位错缠给结区分许多个单个的小区域。这每一个小区域的内部,位错密集度较低,相对地可认为是没有位错的,这一种区域就称为胞子。这些小区域的边界,称为胞壁。胞壁位错密度最大。胞壁的排列看起来好象很混乱,但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它
4、们是平行于低指数晶面排列的。胞壁两侧晶体之间通常存在着一个小于2o的取向差。胞的直径一般是13,胞的直径同原始晶粒大小无关,它可以随变形量增加而减少到一定程度。例如铁在室温下变形时胞的大小同变形量的关系如图6-1所示,铁在室温下变形的胞状结构示于图6-2所示。变形金属中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图6-1稳态变形时铁的胞子大小同变 图6-2室温下变形时铁的胞状结构性量的关系 层错能高的金属,扩张位错的宽度较小,其螺位错易于交滑移,异号位错易于合并消失,所以在相同变形量时,层错能高的金属中,位错密度要比层错能低的位错密度低。同样因为层错能高的金属,其螺位错易交滑移,易于改变它们
5、所在的滑移面,从而便于排成胞壁结构,所以层错能高的金属,例如AI、Ni、Fe等,容易产生轮廓清楚的胞状结构。层错能低的金属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位错排列是分散的林位错状的,没有发现轮廓清楚的胞状结构。空位与运动中的位错发生相互作用时要产生割阶,割阶阻碍位错运动,所以空位增多,可能使位错源增多,位错密度增大。同时又因为空位增多,位错运动受到阻碍不易排列成胞壁,形成胞状结构所需要的变形量就要增大。所以,通常由于淬火冷却比缓慢冷却时的空位密度大,因而位错密度高,同时胞状结构不易形成。第二相质点对位错的数量和分布以及组态也有明显的影响。间距大的粗质点,促进胞状结构的形成。因为它起着位错源的作用,第二相
6、质点周围住错增加了,因而就易于在第二相所在的滑移面上形成胞壁。相反,细小的第二相在变形中阻碍位错运动的作用大,因而防碍胞状结构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形成胞状结构所需的变形量要比单相金属相应地要大些,位错密度也比单相金属相应地要高些,处在胞内的位错也增多了。变形温度有很大影响,铜、铝、金、铁等很多金属的实验都说明:变形温度降低,位错密度增大,胞内位错的数目增多,形成胞状结构的倾向降低。即降低变形温度后,形成明显的胞状结构需要的变形量要大。显然这些都是和位错运动的难易程度有关的。应变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是:增加应变速率有降低变形温度相类似的效果。同种材料细晶粒样品变形后的位错密度比粗晶粒的大。奇尔斯特
7、(Christ)根据实验资料提出了位错密度和晶粒大小的数量关系 (6-2)式中:d晶粒直径;、1、n 和应变有关的常数。小晶粒的材料变形后位错密度高,主要是因为晶界是位错运动的障碍,变形过程中运动位错在晶界前产生塞积,而细小的晶粒组织,单位体积的晶界面积较多,所以细晶粒材料中位错密度就较大。金属塑性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而散发掉了,但仍有一小部分以点阵缺陷(空位、间隙位置原子、位错、层错等)的弹性畸变能的形式存贮在变形后的金属中,从而使其自由能较冷塑性变形前为高。随变形量增加,位错密度增加,存贮于金属内部的能量增多。但其它点阵缺陷增加,对提高贮能也有贡献,因此贮能的变化能较全面地
8、反映塑性变形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假定贮能的大小是和位错密度成比例的,则初次再结晶过程中可能释放出的贮能: (6-3)式中k2是考虑贮能同位错密度的比例关系的常数,其余各个参数的含义同于式6-2。由上式可见,贮能的大小是和形变程度、晶粒大小有关的。贮能(严格地说应是自由能)是形变金属发生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金属冷变形后,晶粒外形、夹杂物和第二相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拉伸时,各晶粒顺着拉伸方向伸长;压缩时,晶粒被压成扁平状。伸长与压缩的程度与变形量有关。变形量大,伸长与压扁的程度也越大。变形量特别大时,晶粒组织成纤维状。浸蚀后的金相样品中,几乎无法分辨出晶粒,晶界模糊不清,但晶粒拉长和压扁的趋势仍
9、然清晰可见,它与金属的变形程度相适应。金属或合金内部含有第二相或者有夹杂物偏聚时,变形后会引起这些偏聚区域的伸长而形成带状组织。如轴承钢中的夹杂物带状和碳化物带状那样。由晶粒伸长而形成的纤维组织可用退火消除之,但夹杂物或碳化物集聚区因变形伸长而成的带状组织,虽经过高温退火也常常不能完全消除。金属和合金的多晶体一般说来是各向同性的,但经冷变形,出现了带状组织和纤维组织后,就使金属和合金在性能上具有方向性。金属和合金冷变形后,组织结构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可能产生择优取向的多晶体组织,即形成形变织构。此外,金属材料在冷变形过程中,晶体可能被破坏,晶内,晶界可能产生微裂纹,甚至宏观裂纹等。多晶体
10、的各个部分,以至于晶粒间甚至晶粒内各部分间的变形是不均匀的,因而变形后材料内部还有残余内应力存在。6.1.2 金属性能的变化金属材料冷变形后,从显微镜能分辨的尺度来看,晶粒被拉长,形成了纤维组织;夹杂和第二相质点成带状或点链状分布,也可能产生形变织构;产生各种裂纹。从更加微细观的尺度来看,金属冷变形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胞状结构。点缺陷和层错等晶体缺陷增多,自由能增大。组织结构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就会影响到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力学性能的变化体现在:冷加工后,金属材料的强度指标(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硬度)增加,塑性指标(面结率、延伸率等)降低,韧
11、性也降低了。此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还可能产生力学性能的方向性。生产上经常利用冷加工能提高材料的强度,通过加工硬化(或称形变强化)来强化金属材料,向用户提供冷硬状态交货的冷轧、冷拔和冷挤压的高强度型材、带材、线材和钢丝等。因此,冷加工是通过塑性变形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工硬化作用的应用,近年来有很大发展。例如,预先形变热处理就是利用加工硬化作用的一例。将平衡组织的钢于室温(或零下温度)进行冷变形,获得相当程度的强化,然后进行中间回火(软化),最后再进行快速加热的淬火及最终回火。这种处理工艺就称为预先形变热处理。与普通热处理相比,由于预先形变的强化作用,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都有相
12、当的提高(1030),而塑性则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减。冷加工后,形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经冷变形后的金属,由于在晶间和晶内产生微观裂纹和空隙以及点阵缺陷,因而密度降低,导热、导电、导磁性能降低。同样原因,使其金属材料的化学稳定性降低,耐腐蚀性能降低,溶解性增加。6.2 回复金属和合金经过冷塑性变形后,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都已发生了变化,但是金属冷变形状态的这些性能是不稳定的。冷变形过程中所消耗的机械能的一少部分贮存在变形金属中,从而使其自由能较变形前为高,因此冷变形后的金属在热力学上是处于不稳定的亚稳状态。如果升高温度,使金属中的原子获得足够的活动能力,以克服亚稳态与稳定态
13、之间的位垒,则经冷变形的金属将自发地通过点阵缺陷的减少和重新排列而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稳定态。点阵缺陷的减少和重排,即是组织结构恢复到变形前状态的变化,也相应地引起各种性能的恢复。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加热时,通常是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化。这三个阶段不是绝然分开的,常有部分重叠。回复是指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大角度晶界扫过变形基体从而形成无畸变的组织(即再结晶晶粒组织)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阶段。再结晶是指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时,通过再结晶核心的形成及随后的成长,直到变形基体全部被新晶粒消耗完毕,新晶粒互相接触为止的阶段。这一阶段又称为初次再结晶阶段。随后进入晶
14、粒长大阶段。回复过程中,金属会释放出冷塑性变形过程所贮能量的一部分。残余内应力会降低或消除,电阻率、硬度、强度会降低,密度、塑性、韧性等会提高,但是各种性能对不同的组织结构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各种性能的变化速率不尽相同。回复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状态与形变后的组织结构以及回复的温度和时间有关。回复温度较低时,由于塑性变形所产生的过量空位就会消失。其消失至少存在着四种可能的机理:空位迁移到金属的自由表面或晶界而消失;空位与塑性变形所产生的间隙位置原子重新合并而消失:空位与位错发生相互作用而消失Z空位聚集成空位片,然后崩塌成位错环而消失。电阻率和密度对空位、间隙位置原子等点缺陷的变化很敏感,而机械
15、性能对这些点缺陷的变化却不很敏感。因此低温退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是不大的,而电阻率却有较大的不同程度的降低。回复温度稍高一些时,同一个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会在塞积位错群的长程应力场作用下,会聚而合并消失,降低位错密度。同一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会聚前,必须借热激活来截过它们所在的滑移面上的林位错,由于这一过程的激活能不大,在不很高的温度下就能发生。图6-3多边化示意图 图6-4回复与再结晶对冷 图6-5再结晶综合动力曲线变形金属性能影响回复温度较高时,不但同一滑移而上的异号位错可以会聚抵消,而且不同滑移面上的位错也易于攀移和交滑移,从而互相抵消或重新排列成一种能量较低的结构。回复温度越高,位错互相
16、抵消越多,位错密度越低。正是由于位错通过滑移、攀移运动的重组,异号位错相互抵消,形成多边形化组织。Orowan用位错模型表承多边形化,如图6-3;a)表示散乱分布的同号位错所引起的点阵弯曲;b)表示多边化前各层点阵弯曲;c)表示多边化后各层点阵曲,此时位错已有规则的排列成行,由原来无序状态变为垂直组合。这一过程只有在较高温度(例如 Zn单晶体是400)下才能产生。不同金属的多边化速度不同,Al多边形化速度比Cu快100倍。这可能是位错攀移速度较快的缘故。这种刃位错的排列形式就构成了小角度的倾斜晶界,就形成了亚晶组织。回复过程进行的速度与各种因素有关。凡是能使变形金属中位错密度提高,畸变能增大的
17、各种因素,例如增大变形量,降低变形温度,加大形变速度,减小晶粒直径等都加快恢复。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影响回复速度的外部条件。加热温度高,恢复的速度快,同样的温度下,初期回复速度快,时间增长以后,回复速度降低了,是一种所谓的弛豫过程。回复退火在生产中主要用作去内应力退火,使冷加工的金属件,在基本上保持加工硬化的条件下降低其内应力,以避免变形和开裂,改善工件的耐蚀性。予先形变热处理工艺中,低温冷变形后进行的中间回火,也是一种回复性质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得到比较稳定的位错(亚晶组织),在进行快速淬火加热和最后的回火处理后,仍能够保持良好的形变强化的效果。6.3 再结晶和晶粒长大退火温度升高冷变形材料
18、将发生再结晶。再结晶是从形成无畸变的晶核开始,逐渐长大成位错密度很低的等轴状晶粒。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无畸变的再结晶核和可移动的大角度晶界的形成,及随后晶界的移动,从而形成无畸变的新晶粒组织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固态相变相似,但没有相的变化。当变形基体全部被无畸变的新晶粒消耗完毕时,就完成再结晶阶段,随后即进入晶粒长大阶段。此时,材料组织从不稳定状态变成稳定状态。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加热时,其组织和性能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再结晶阶段发生的。如图6-4所示。再结晶是消除加工硬化的重要软化手段。再结晶还是控制晶粒大小、形态、均匀程度、获得或避免晶粒的择优取向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影响因素对再结晶过程进行控制,将
19、对金属材料的强韧性、热强性、冲压住和电磁性等发生重大的影响。 6.3.1主要影响因素6.3.1.1 温度精确地确定再结晶温度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材料纯度及化学成分,晶粒尺寸,形变程度,退火保温时间等都是影响金属再结晶温度的因素。测定再结晶温度通常采用硬度法。将冷变形金属加热退火保温3060min后,测量硬度变化,将软化程度达到50的温度定为再结晶温度。同时采用金相法及X射线法进行校核。形变度小于10 15时多采用金相法校核。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第一颗新晶粒,或者观察晶界上出现“锯齿状”边缘。变形度大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连续衍射环背底上出现第一个清晰的斑点时的温度。由于形变金属的再结晶温度受多种因
20、素影响,所以材料再结晶温度并非固定值。金属纯度及形变量一定时,再结晶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为 (6-4)式中:t保温时间;T再结晶温度(K);Q激活能;R气体常数。纯金属形变度为15时仅出现晶粒长大,不发生再结晶形核,退火后得到晶粒粗大的组织,材料的强度及塑性同时下降。这个形变度称为临界变形度。这种现象一般不希望出现,但是却可利用这种方法制取单晶体。加热温度越高,再结晶速度越快,开始再结晶、完成再结晶所需要的时间也越短。其规律如图6-5所示。6.3.1.2 变形程度金属的冷变形程度越大,其储存的能量也越高,再结晶的驱动力也越大,因此,再结晶温度就越低(如图6-6所示),同时等温退火的再结晶速度也
21、就越快,开始再结晶和完成结晶需要的时间越短(图6-7所示)。 图6-6开始结晶温度与预先冷变形量的关系 图6-7再结晶综合动力曲线晶粒越细小,同体积的金属中,晶界的总面积越大,经相同程度的塑性变形后,由于位错在晶界附近塞积而导致晶格强烈弯曲的区域也就越多,从而提供更多的形核场所,因此再结晶的形孩率更大,再结晶速率更快,形成晶粒也就越小。6.3.1.3 微量溶质原子微量溶质原子的存在对金属的再结晶有巨大的影响。表6-1列出了一些溶质元素对变形纯铜的再结晶温度的影响。表6-1微量溶质元素可见微量溶质元素会阻碍再结晶,提高再结晶温度。不同的溶质元素其提高再结晶温度的程度也不相同。微量溶质元素阻碍再结
22、晶,是因为溶质原子与位错及晶界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使溶质原子多偏聚在位错及晶界处,对位错的滑移与攀移和晶界的迁移起阻碍作用,不利再结晶的形核和核长大,就阻碍了再结晶。不同溶质原子对再结晶的影响程度不同,是由于它们与位错及晶界间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能,同时不同溶质原子在金属中还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所致。6.3.1.4 弥散相颗粒弥散相质点对再结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基体上弥散相颗粒的大小及其分布。金属发生冷塑性变形时,基体中的弥散相硬颗粒直径较大、间距较大时,位错在颗粒附近塞积,增大了加工硬化速率,增加了冷变形储存的能量,使再结晶的驱动力增大。此外,位错在颗粒附近的塞积,在基体中产生了许多有利于再结晶形核
23、的局部晶格畸变区,因而促进了再结晶。如果弥的硬颗粒直径和间距都较小时,虽然冷变形后的位错密度更大,但是这种弥散分布的细小的第二相颗粒阻碍了加热时位错重新排列构成亚晶界,也阻碍了晶界的迁移过程(即核的生长过程),从而使再结晶受到阻碍。6.3.2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晶粒大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晶粒细小均匀的材料,变形均匀,变形容易协调,塑性韧性好;晶粒细小,金属的流变应力高,材料的强度高;晶粒细化,晶界面积增加,使单位面积上偏聚的杂质原子数量减少,可降低脆性转化温度。利用晶粒细化是提高材料的性能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变形和再结晶过程来细化晶粒。对没有相变重结晶的金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塑性变形 中的 组织 结构 性能 变化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