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共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来源:应急办作者:宜章政府网发布时间:2009-11-30 16:28:481、总则1.1编制目的1.1.1预案编制的目的山丘地区的水库一般建在海拔比较高的地理区域位置,地势陡峻,上、下游居高临下,如头顶一盆水,一旦失事,后果不堪设想。黄岑水库位于宜章县城以北9km的黄岑岭。坝顶高程542.5m,是宜章海拔位置第二高的中型水库。与宜章县城居高临下(县城海拔高程200m)。因此,制定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是针对因突发事件导致水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水库防汛安全,为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及下游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预先制定科学合理、可
2、操作性强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1.1.2预案编制的作用黄岑水库及其下游县城人民群众在遭遇突发事件后,能科学、快速、有序地作出各种应对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根据黄岑水库所在的地理位置,可能突发事件主要有:超标准水文气象灾害;工程本身灾害的重大险情事件;战争或恐怖事件。包括有预谋,带有政治目的的,以暴力胁迫阻挠紧急汛期防洪调度或破坏水库大坝安全。1.1.3预案编制的必要性黄岑水库大坝始建于1967年,1975年竣工蓄水,施工建设期长达9年。自水库正常运行以来,历时近30年,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黄岑水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建设程序进行,故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几次重大失
3、误和挫折。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边(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工程。2000年7月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完成大坝安全分析研究,2000年9月,省水利厅专家组根据宜章县黄岑水库大坝安全分析研究报告集资料对大坝进行安全监定,监定的结论是黄岑水库大坝属类坝。2003年底,黄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动工动工。2007年底,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完工,但工程未验收,工程质量未做评定。1.2编制依据防洪法第十四条:“有防洪抗洪任务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工程实际状况和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制定防御洪水方案(包括对特大洪水的处置措施)。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4、法、湖南省防汛条例、湖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湖南省防汛工作手册、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水库管理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编制。郴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宜章县小一型以上水库度汛计划等文件。1.3 编制原则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到首位。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行政首长负责制是防汛抗洪工作顺利开展、确保防汛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历年防汛出问题的地方正是那些责任制不落实,防洪措施不力的地方。只有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才能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防洪抢险才能体现出服从大局、团结抗洪,采取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执行紧急抢护措施,力保水库安全,减轻灾害损失。1.4适用条件根据黄岑水库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质情况和工程的技术特性、工程特点,该工程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按照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范围和条件,启动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条件,可考虑申请启动预案。1.4.1申请启动和实施本预案程序预案启动的审批机关为郴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预案启动命令的批准机关为宜章县人民政府。启动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的范围为城南乡、城关镇等(居委会)及县城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启动黄岑水库防洪应急预案,如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条件,可考虑申请启动预案。1.4.2工程发生重大险情发生严重的大坝裂缝
6、、集中漏水、漫坝等危急大坝安全的可能导致垮坝的险情。1.4.3其它发生战争、恐怖事件、危险物品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1.4.4.超标准洪水发生超标准洪水,黄岑水库超过设计、校核标准的洪水。2、工程概况2.1水库流域概况2.1.1自然地理黄岑水库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255,北纬2527,所在流域为珠江流域北江水系武水河一级支流玉溪河流域内。坝址位于玉溪河支流百母河上游(百母河流域面积55km2)河谷的峡谷处,距县城9km,百母河河流长度20km,河流坡降为42.2,流域平均海拔高程为1000m的山峰70多个。坝址地形地貌:水库所在区域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在坝址区及库区均分
7、布着花岗岩,花岗岩在河流下切及地区性理断裂等因素控制下,形成悬崖绝壁和陡峻的山地景观。河谷地段形成“U”字形,故成为筑坝的良好地形。黄岑水库库区由于风化及河流的迂回形成浑圆低矮的山丘、山间盆地和较开阔的河谷地貌。地貌单元:本区按地形的高度可划分为中山和低山区。黄岑水库坝址左岸为条形山脊,平均岩坡40,右岸山脊自东南经坝址折向西南,坝址处在山咀部位,平均岸坡36。河流自南西西经坝段前方折向南东东,坝轴线与河床呈80斜交。在坝轴线以下20余米处有一深潭,河床正中坝轴线部位也有一深潭,深潭一般35m深。坝址水文地质:坝址地层与岩性、分布的地层只有两种类型(按成份划分):(1)第四纪(未分统);(2)
8、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印支期形成)。概而言之,坝址全风化带自地表至基岩以下2.53m局部为5m的部位可视为透水层,在这以下弱风化带及新鲜基岩中岩石单位吸水量均小于0.01可视为不透水层。基岩本身并不是富水层,含有基岩裂隙水但涌水量极小,在强风化中有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河水,但普遍来看地下水涌水量不大。2.1.2水文气象黄岑水库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因受高山地貌和季风影响,气候多变,降雨较多。坝址流域内黄岑水库雨量站的多年平均降雨为1621.9mm。降雨大多集中在4-6月份。根据宜章县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为41(2003年7月24日),最低气
9、温-5.2(1972年2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457.3mm,多年平均 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风速1.4MS,历史最大风速为20MS,风向NW。水库所处珠江水系的北江流域,区内的大气降水既受季风影响,又受南北两段的地形影响。因此,水库以上流域的暴雨洪水形成复杂多样:36月份,由于季风增强,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风面雨、地形雨,其降水量最大,约占全年的55;夏秋季受气温高、地面暗温快的影响,常常会引起局部性剧烈的气流上升,形成雷阵雨;7-9月份受太平洋及南台风影响,又会形成台风雨。2.1.3社会经济宜章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东邻汝城,南接广东省乐昌、西邻临武,北连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门”,古称“楚粤之
10、孔道”。宜章县城区位于南岭山脉骑田岭山麓两侧,座落在珠江流域北江水系武水的一级支流,地形起伏,高程在海拔190-240m之间,中心位置东径1125805,北纬252415,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城区辖城关镇及城南乡现有面积6km2,规划城区面积28km2,城区现有人口6.3万人,规划到2010年城区面积将达到8.3 km2,人口将达到12.5万人,城区社会经济情况参见表1-1。宜章县城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水平年2000年2010年乡镇名称合计城关镇城南合计总面积(km2) 68.3总人口(万人)合计6.35.99830.301712.5非农业人口 5.135.13610.0
11、13911.1农业人口1.150.86220.28781.4耕地面积(亩)合计884549833862其中水田734243582984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合计3333826775 6563工业总产值2868123040 5641农业总产值46573735 9224745固定资产原值(亿元)6.2813.56生产总值(万元)654665419911267粮食产量(t)6340383625042.1.4重要历史文物宜章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当年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年关暴动的旧址就在宜章县城,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
12、水库工程基本情况2.2.1工程简述黄岑水库工程1966年10月正式动工兴建。水库大坝于1967年动工,1975年建成并蓄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黄岑水库为等工程,大坝为3级建筑物,枢纽工程包括61.5m高的浆砌重力坝,坝顶溢流堰、灌溉泄水孔(高涵)、冲沙放空孔(低涵)、三级电站发电引水隧洞等建筑物。黄岑水库自1975年主体工程完成后,即成立黄岑水库工程指挥部,1981年更名黄岑水库管理所属事业单位,财务为自收自支副科级单位,隶属宜章县水利局。2.2.2工程建设情况早在1958年,宜章人民就开始勘测设计、动工兴建黄岑水库及灌区工程,后因资金缺乏等原因而停工
13、缓建。1965年,宜章县水利局组织人员重新进行黄岑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并于1966年5月编制上报了黄岑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任务书,同年8月,湖南省水利厅以(66)湘水电农字120号文件批准黄岑水库列入1967年国家基建计划动工兴建。1966年10月,黄岑水库工程正式动工兴建。由于坝址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坝轴线及坝型有两次较大的变化。1966年动工时,按上坝线均质土坝设计及施工,后由于地形条件差,施工导流不好解决,被迫将均质土坝改为浆砌石重力坝。经清基开挖后,发现工程地质条件差,后重新进行地质勘探,确定将坝址下移至现坝址处,坝型仍定为浆砌石重力坝。现水库大坝于1967年动工,1975年建
14、成蓄水。黄岑水库三级电站灌溉隧洞于1971年打通。之后,黄岑水库左、右干渠于1973年动工,1979年左、右干渠主体工程和明渠断面基本成型,有6条支渠开通受益。1975年冬,三级电站开始建设,1979年建成发电。1992年底黄岑水库动工兴建城关供水工程,1993年底工程建成投产。2.2.3工程特性值(见工程特性表)黄岑水库为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设计洪水位540.20m,校核洪水位541.15m。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全长202m。坝顶高程设计542.5m,坝顶宽度7.0m,最大坝高61.5m。在大坝上坝肩建有防浪墙,墙厚0.5m,墙高1
15、.2m,墙顶高程543.7m。溢洪道位于大坝中段,溢流堰为克奥剖面实用堰,溢流堰堰顶高程535.15m。共设2孔溢流孔,设闸门控制。闸门为钢丝薄壳混凝土弧形门,门宽8m,高5.2m。采用钢筋混凝土溢流面连续式挑流鼻坎挑流消能。溢流坝横断面见图31。灌溉泄水孔(高涵)位于溢洪道左侧,洞径1.5m,进口底高程502.54m,出口高程500.00m,长36m,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孔兼作泄洪孔,于1989年泄洪时因闸门启闭拉杆弯曲断裂,无法关闭,后采取换掉断裂拉杆等临时措施,将闸门关闭。冲沙放空底孔(低涵)设置在右岸非溢流坝段,进口高程488.0m,出口高程485.0m,长54m,洞径1.5m,钢筋混凝
16、土结构。1976年大坝竣工蓄水时即发现该孔闸门无法关死,漏水较严重,直接影响黄岑水库的蓄水,为此,于1977年对其用混凝土进行了封堵,整个进水口全部被封死。实际该冲沙放空孔已废弃。电站原设计为四级电站,设计总装机10897kw。目前,二、三、四级电站已按设计要求建成发电。二级电站装机3800kw,三级电站装机23000kw,四级电站装机977kw。现多年平均发电量4380万kwh,年利用小时4677小时,保证出力1979kw。黄岑水库灌区工程设左、右干渠。设计干渠总长60.80km,其中左干渠长24.28km,右干渠长36.52km。左右干渠主体工程明渠断面基本成型,有6条支渠开通受益。设计灌
17、溉面积5.94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2.6万亩。城镇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量600万m3,目前供水量300余万m3。2.3水库上、下游水利工程基本情况黄岑水库工程上游有水利工程:寺山坪水库(小型),5700m长的寺张黄引水隧洞;有水电站工程:黄岑二级电站(N=3800KW)、大庙脚电站(N=3500KW)、石渡水电站(N=2125KW)。下游有水利工程:左、右干渠、(设计灌溉面积5.94万亩)县城防洪堤;水电站工程:三级电站(23000KW)、四级电站(2500KW)。2.4水情水工监测及预报、调度2.4.1流域内水情预报和调度黄岑水库所在流域内无水文站,只有宜章气象局气象观测站和黄岑雨量站。黄岑水
18、库目前均无配置水文、气象观测仪器等设施,水库管理人员无法对气象、降雨、径流、河道等因素进行预测预报,也无法预报调度水库,进行预泄、错峰、补偿调节,只得凭经验判断水情和报告水位。因此,黄岑水库的雨情、水情预报工作只能靠宜章县防汛办根据省、市防汛办、宜章县气象局提供的预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用程控电站或移动电话对水库进行预泄、错峰、补偿调节等工作调度。2.4.2水工观测及预报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从1981年开始进行。观测的设施及内容为:表面水平位移10个观测点,布置在坝顶的迎水侧;铅直位移共20个观测点,布置在坝顶的迎水及背水侧;渗漏流钽观测为5个直角薄壁三角堰,右岸布置3个测点,河床横向廊道出口
19、1个测点,左岸1个测点。变形监测始于1982年,至2000年。监测资料现仅有2组测量记录成果,分别为1999年8月4日和2000年5月12日观测的水平位移及铅直位移。2.4.3渗漏观测及预报渗漏流量监测始于1981年,至1999年,除1988、1990及1991年未进行监测外,其余各年均进行了监测,其中,有的年份监测资料较全,有的年份监测资料较少,但总的实测数据还比较全面。2.4.4大坝运行管理根据规范2502000的要求,结合水库的调度情况,维修运行情况,安全监测情况,水库的运行管理情况是:大坝运行出现异常现象及处理1976年大坝竣工蓄水时即发现冲沙放空孔(低涵)闸门无法关死,漏水较严重,直
20、接影响黄岑水库的蓄水,为此,1977年对低涵用混凝土进行了封堵,整个低涵进水口全部被封死。1978年,库水位上升到535.62m时,坝外坡、横向排水管路出口渗漏流量明显增大,从1978年至1981年,渗漏流量逐年增大,特别是库水位在525m以上时,渗漏流量突然增大。1983年3月6月,渗漏流量增大更为异常。省水利厅决定对大坝进行灌浆处理,处理方案为:灌浆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一、二期灌浆(即高程521m以上坝体、左、右岸坝肩的灌浆)已于1988年结束,三期灌浆(521m高程以下坝基的灌浆)尚未实施。用于泄洪兼灌溉的灌溉泄水孔(高涵)于1989年5月的一次泄洪后,2根拉杆弯曲断裂,无法复位。当时,
21、采取了换掉断裂拉杆,安装木制井字架代替轴承盒等紧急措施,将闸门关闭。大坝左岸几个廊道顶部开裂。左岸第一个廊道总长25m,顶部开裂长达20m,缝宽约4mm;第二个廊道总长14m,顶部开裂长达10m,缝宽约4mm;第三个廊道至通道廊道斜洞内,顶部开裂长45m,缝宽约4mm,底部就有缝宽2mm的裂缝。廊道裂缝处有时漏水呈喷水状,92年、93年进廊道检测时,有时还能见到裂缝处的喷水状漏水。水库的调度及运行管理水情预报方法,根据郴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宜章县气象局对未来天气、雨情进行预报至宜章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然后进行水情分析,将分析结果汇报给本县防指领导成员和郴州防指,得到命令后,将水情的预报和预
22、警传达到黄岑水库管理所,必要时向下游村组发出预警并适时启动本预案。水库调度方式:汛前根据水库的实际情况,制订调度运用或度汛计划,确定汛期限制水位并报郴州市防指批准实施。2.4.5水工观测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熟悉业务,及时处理水工建筑物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的问题。汛期实行昼夜值班,每天须对水库枢纽工程各建筑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并作好记录。遇突发事件时,应每隔2个小时,对大坝运行情况及水工建筑物进行巡查排险,及时了解水库运行动态,并作好记录。值班人员遇特殊情况需下一班继续办理的,应交待清楚,签名交接。2.5历史灾害情况及抢险措施2.5.1建库前的历史灾害情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库 防洪 应急 预案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