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主推节水技术(共5页).docx
《北方地区主推节水技术(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地区主推节水技术(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三北地区节水农业技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包括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涉及京、津、晋、冀、鲁、豫、苏、皖、蒙、黑、吉、辽、陕、甘、宁、青、新等17个省(区、市)。该区域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年均降水量300700毫米,70%80%的降雨发生在69月,春旱十分严重。由于气候和人为原因,土壤沙化、退化严重,中低产田比重大。同时,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节水技术普及率低,旱作区降水利用率一般仅在45%50%左右,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这一区域的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较为有利。未来我国粮、棉、油、豆的重要产地将呈现
2、向北方地区集中的趋势,三北旱作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开发其生产潜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三北地区基本情况西北区:包括黄河中上游、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和内陆河流域的陕、甘、宁、新、青等省区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区和半干旱气候区。耕地总面积2.32亿亩,其中水浇地1.09亿亩,旱作耕地1.23亿亩。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特征:一是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且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降水占年降水70%80%。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春旱、冬春连旱严重,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二是人口增加较快,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且
3、不断恶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尤其以长城沿线的风沙半干旱区为甚。三是该区域内有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但过牧和草场退化严重。四是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人均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资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光热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适合特色旱作农业的发展。华北区:包括晋、冀、鲁、豫、京、津、苏、皖等省(市)的全部或部分,耕地总面积5.07亿亩,其中水浇地2.58亿亩,旱作耕地2.49亿亩。华北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特征: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亩均水资源仅有400立方米左右,降水年变率高,季节分布不均。西部和北部为山丘地,其余大部分属于黄河、淮河、海河下游
4、冲积平原,平均海拔501200米。土壤类型多样,大部分土壤比较肥沃,耕性良好。是我国冬小麦、棉花、夏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木本板栗、山楂及苹果、梨、桃等温带水果的重要种植区域。东北区:本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北部,耕地总面积3.81亿亩,其中水浇地0.6亿亩,旱作耕地3.2亿亩。东北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特征:年均降水量300900毫米,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春旱十分严重。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1200米;土壤退化严重。亩均水资源量620立方米。本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的粮食重要产区。二、三北地区节水技术推广现状及问题长期以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各
5、级农业科研推广单位,针对三北区域特点和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需求,围绕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在品种选育、技术模式、田间工程、设施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并结合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了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统计,2002年以来,农业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财政专项,以三北和西南地区为重点,在23个省303个县示范推广全膜覆盖集雨保墒、膜下滴灌、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抗旱坐水种等技术,建立示范区143.39万亩,带动节水农业技术每年应用面积达到4亿亩(单项技术,按播种面积计算)。但是,三北地区旱地面积比例高,旱
6、作节水技术推广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旱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投资能力较差。我部每年旱作节水项目投资仅3000万元,受资金制约,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仍然偏小。二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重灌区、轻旱区,重工程技术、轻农艺技术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的连续性不够,制约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三是推广力度不够,基层节水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技术人员队伍缺乏,墒情监测和节水技术推广手段不足,公共服务能力偏低,导致重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速度慢、范围小、到位率低。特别是农民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
7、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难以适应旱作区现代农业发展形势需要。三、三北地区主推节水技术针对三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重点推广抗旱保苗节灌、膜下滴灌、菜果水肥一体化、窑窖(池)集雨补灌、生物覆盖保墒、冬小麦综合节水技术等技术模式。(一)抗旱坐水种技术模式三北旱作区属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气候,降水量年际间和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多数降雨集中在79月份,每年10月下旬至第二年5月下旬降雨量不足全年降雨量的10%,形成十年九春旱。每年又必须在4月中下旬进行春播作业,造成了播种季节与降雨季节的错位,致使作物播种时土壤墒情极差,对春播和保苗极为不利。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暖冬和春旱时间的延长、大风次
8、数的增加以及伏旱的提前到来,春播作物的出苗保苗愈加困难,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较大,春播抗旱保苗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技术要点:以春季抗旱保苗为重点,采用坐水种技术,先挖播种穴(沟),适量浇底墒水,然后播种、施肥、覆土(覆土后不要压得太实)。或可采用机械化操作,将开沟、浇水、播种、施肥、覆土、镇压几道工序一次性完成。一般情况下,每亩玉米坐水种需水58立方米,而喷灌需水1520立方米,大垄漫灌3540立方米,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据多年试验示范,坐水种比不坐水种平均增产15%以上。适宜范围:重点示范推广区域为春旱问题严重的黑龙江西南、中南和中北部、吉林中西部、内蒙古东四盟农牧交错地带、辽宁西部和内
9、蒙赤峰等风沙旱作区,以及华北北部、西北部分区域。(二)膜下滴灌技术模式西北地区水资源约695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60立方米,单位面积水量仅为全国的21,是我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资源性贫水地区,同时大水漫灌、大块灌,灌溉定额过高,浪费严重,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局部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加速土壤次生盐碱化,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出现天然林面积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一系列生态系统问题。采用覆膜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膜下滴灌技术,是三北特别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增产节水措施。技术要点:针对西北内陆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的特点,实施膜下滴灌技术模式,是将滴灌施肥与覆膜保墒的有
10、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加压的水流经过过滤,进入输水管及铺设在地膜下面的滴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滴入根层土壤。膜下滴灌可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需要,适时、适量、水肥同步均匀、准确的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际,使水的渗漏和地表蒸发减少到最小程度。推广范围:重点在降水400mm以下西北、华北的内陆绿洲灌区和井灌区实施,主要包括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新疆绿洲灌区、有灌溉条件的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陆河流域的绿州农业区以及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的井灌区。主要在棉花、马铃薯、瓜类、玉米等作物上应用。(三)蔬菜、水果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蔬菜、水果产业发展越来越快,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方地区 节水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