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河南大学2010-2011上学期考试重点,授课教材为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教育作为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特性”: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其支配下的一套规则;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 “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特征。 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
2、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与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的统一。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美国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要把握它
3、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法:勒图尔诺 ; 英: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
4、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
5、非常明显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2)、1632年,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的诞生。泛智教育思想,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班级授课制(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
6、育学”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化”)实验教育学 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
7、的含义与分类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多纬度的复合分类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1、促进个体思想
8、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三、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9、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职业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
10、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
11、原则。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
12、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社会依据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人的依据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2、人的需要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
13、在的思想主张。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
14、的关系问题: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1986义务教育法2006修订1995教育法1993教师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
15、求)(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1.德育
16、: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我国教育目的决定,实践教训,科学知识证明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17、 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第四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条列等。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与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郎格郎首先提出的。定义:是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句是从纵向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句
18、是从横向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分支型学制苏联。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
19、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其优点和特点。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清末开始)1902“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1903“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达26年。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
20、义:同教育者 狭义:学校的专职教师。西方:古希腊“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中世纪僧院学校、教会学校多以僧侣、神父、牧师为师。培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苏联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加以确定;我国1993年教师法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但在现实中,只重“教书”,忽视“育人”。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专业理想的建立。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的拓展
21、。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专业自我的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教师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包括1、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室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候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最基本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3、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
22、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概括化的经验体系,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学生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
23、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互相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课程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多次提及,指功课及其进程。西方最早见于英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以学科为中心的
24、传统课程不足取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课程标准概括为4R1、丰富性richness 体现了开放性。2、循环性recursion 旨在发展能力3、关联性relation 教育上的关联;文化方面的联系。4、严密性rigor 最重要,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
25、基础。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苏格拉底启发性教学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当代教学观念六大趋势: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
26、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它是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依据:1、现代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教学的实际需要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四要素:1、教学目标(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2、关键环节、主体部分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3、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4、教学评价(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内容设计包括:a、陈述性知识及其
27、教学设计b、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c、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特征: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 讲述行为: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九章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组织的
28、功能: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d、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a促进发展功能b满足需求功能c诊断功能d矫正功能)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班风:是班集体长期形成的言论上、情绪上和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优势的、为
29、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的方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第十章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类型:1、诊断性评价 教育活动前期进行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为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即时法反馈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区分学生,概括水平高2、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测验编制的基本标准(要素):a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程度。B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第十一章 教室的教育研究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需要具备的素质: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3、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