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性质与均衡化机制(共20页).doc
《中国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性质与均衡化机制(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性质与均衡化机制(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性质与均衡化机制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2012-9-27 10:36:04来源:新金融2012年4期【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的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在当前经济平缓增长形势下,中央重申“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所谓“调结构”调哪些结构?这些失衡的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原则下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结构的均衡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经济非均衡结构的主要表现,剖析其形成机制,探寻达到结构均衡化的路径。 【关 键
2、 词】中国经济 非均衡经济结构形成机制 结构均衡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一直依赖于资本积累、人口红利和贸易部门的推动,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高速增长中结构失衡日积月累,经济波动大,增长透支未来,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非均衡结构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均衡化的“调结构”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和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分析非均衡结构的主要表现,它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均衡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或阻力?均衡化调整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和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一、中国经济非均衡结构的主要表现(一
3、)非均衡且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经济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明显落后;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城乡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社会一系列失衡结构中最具本源性、落差最大、失衡最长久的失衡状态。如图1所示,作为反映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GDP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类推)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城乡二元对比系数(该数值越小,说明二元性越
4、大)自1978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鲜有超过0.15,最高值为1984年的0.141。这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严重失衡,而且长期固化,城镇化并未带来二元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非均衡状态,它在经济体制、社会福利、人口就业、劳动保护、收入分配等一系列重要方面都体现出巨大的裂差,这一失衡结构还主导着其他经济结构的失衡。(二)非均衡的“阶梯式”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特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市场化差别等结构状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总体上呈现东部沿海较发达、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早中期、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梯度格局,地区间的经
5、济差距较大。区域经济结构失衡除了反映一定投资总量在地区间的分配存在问题外,还制约着经济长期增长的空间分布及社会公平问题。(三)轻视服务业的非均衡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主要倚重第二产业的增长,而轻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大产业发展很不协调,如,农业基础长期薄弱,工业生产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尤其社会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第二产业近年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550的高位区间,而第三产业则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水平。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对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要求低,吸纳的就业人数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工业部门内部
6、,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2010年我国工业产值构成中,重工业占比71,轻工业仅为29,轻重工业产值占比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四)国民收入分配的双重非均衡格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呈现出双重非均衡格局。从总体上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财政、企业收入与居民收入在分配结构和增长速度上都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通常是GDP的两倍以上,“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同期GDP年均增长11.2,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有GDP增速的2/3左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得占比低,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高,且没有收敛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民收入分配中,住户部门占比不断下降。在我国企业、政府和住户三
7、大部门中,19922008年间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比重从66下降到57,再分配比重由68下降到57,呈双降趋势。从居民收入内部结构看也呈现严重的非均衡状态,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倾向。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851,2010年达到3451;我国基尼系数在2000年就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据联合国数据估测,2011年中国基尼系数将突破0.55。不仅如此,在城镇和农村居民内部,基尼系数也在提高,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97,据称是因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收入的真实信息,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没有发布。对此,社会的质疑颇多,应该就现有数据进行公布,说明数据来源和构成,再根据有关
8、情况进行调整或说明。(五)过于倚重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非均衡增长动力结构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需求偏弱,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不高。我国人口众多,潜在消费能力很大,但实际消费能力低下,消费率不高,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只能依靠外部需求消化。图220082011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单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有关数据计算1978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据主导地位。投资的贡献率最高,曾一度高达92.3(2009年),同时,投资贡献率在波动中处于强势地位;二是除个别年份特殊情况外,消费对GDP的拉动明显弱于投资,
9、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多年来是下降的,到2010年下降到37.3,主要是受投资的“挤出效应”所致;三是净出口对GDP的拉动较强,但近几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作用很不稳定,2009年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甚至降至44.8,而2010年达到7.9,2011年又降至5.8。长期来看,要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分依赖,但要保持出口态势的基本稳定,避免过分波动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六)倚重低成本要素的低附加值的非均衡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外资企业,且这种贸易顺差是通过长期低价出让土地、压低劳动力成本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外资带来的结果。外贸结构的失衡首先表现在贸易大类失衡上
10、,贸易大类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一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都超过一般贸易。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基本上是外国生产要素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并采用中国出口的形式,产品优势和销售渠道等核心要素都属于外资,由此带动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限。同时,外贸结构的失衡还表现在外贸产品结构失衡上。在中国的外贸出口产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纺织服装等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外贸商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以及企业的研发、设计等核心竞争力差距较大。并且,一半以上产品来自于加工贸易型
11、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二、中国非均衡经济结构的形成机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发展质量不高,相对总量问题,非均衡的经济结构是深层次的问题,长期地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非均衡的经济结构问题相互胶结又环环相扣,比如城乡结构失衡既是产业结构失衡又是收入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收入结构的失衡又导致了消费结构的失衡等。中国经济非均衡结构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体制根源。(一)非均衡的“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形成中国经济的非均衡结构肇始于长期的非均衡战略。中国的经济建设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在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着以传统农业为主、可利用资本有限、技术落后、外汇稀缺、
12、劳动力富余的现实状况。而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需要有大量长期的资本投资,要有能够从发达国家进口设备的外汇,要有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当时情形下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去配置这些推动重工业发展的资源。于是,我国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使得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一是利用人为的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原材料价格为重工业发展提供隐性补贴。通过低汇率促进出口创汇帮助重工业进口设备,通过廉价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降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尽一切可能保证重工业的资本积累和发展;二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为了保证有效地利用资源支持重工业发展,政府要保持在资源配置上的影响力,即使是在实施市场化改革取向后,各级地方
13、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导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也不曾减小。(二)非均衡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形成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两种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两大经济后果。在非均衡的二元经济结构下,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补贴工业的方式比较成功地动员了农业剩余,补充了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明显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但是,大量农业剩余被强制性抽取,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被人为降低,限制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抑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来看,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实现就业的能力较弱,
14、在重工业部门,等量资本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轻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要少。重工业优先增长对资本形成的过度占用,也制约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这些产业承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能力。所以,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在资本从农业部门大量流出的同时,却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力流动机制来看,如果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当工业部门收入高于农业部门时,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入工业部门,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产品,缩小两类部门收入差距,促使二元经济结构均衡化。但是,传统体制用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工业扩张不能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
15、业为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沉积在农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无法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均衡化。在各地积极推进城市化的今天,现行的城市化政策简单地等同于农民进城,只注重外延的扩张,不注重城市化内涵的提高。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没有实现协调发展,广大农村继续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非均衡的产业结构状态下,政府优先发展的工业长期享受低利率、低汇率、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低能源价格,这意味着其他部门在对这些优先发展的部门进行补贴,极大地抑制了其他部门的资本积累和均衡发展。加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力较大,延缓了要素市场价格形成体系的改革,
16、价格杠杆无法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均衡中发挥作用。比如,汇率形成机制的非市场化使得传统的低端出口行业还愿意继续生存下去;煤、电、油等能源至今尚未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使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本倒逼机制无法形成;人力成本过低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够,无法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在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今天还面临新的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破旧立新,落后产业的淘汰往往面临失业人员如何再就业的难题,新兴产业比重的提升也非朝夕可至。落后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经济增长的“空档期”,如若调整不顺,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砸坑”的状况。全国各地在重经济增长速度轻增长质量的情况下,究竟愿意承受多大痛苦和
17、风险来推进产业升级还值得疑虑。(三)非均衡收入分配结构的形成前文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两个方面的非均衡问题:一个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这是收入分配在总量上的非均衡;另一个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这是收入分配结构内部的非均衡。对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初次分配中占有天然优势。政府收入增长可以与国内生产增长保持同步,甚至超出国内生产增长。如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以远超经济增速的幅度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0多。政府占比的提高必然意味着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劳动力市场上,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传
18、统优势行业可以按需慢慢吸纳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价格难以大幅提高;金融市场扭曲,人为压低资金成本,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能力显著提高,使得资本处于强势地位,劳动力处于弱势地位。各种要素市场的扭曲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制约了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对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基尼系数甚至已经超过0.5。城乡、区域、群体、行业的发展不平衡,固化乃至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东中西部收入差距扩大,一些垄断行业依靠垄断地位获取的高额利润中有相当一部
19、分转化为本行业的高福利。与垄断性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经济发展艰难,民营经济解决了90多的就业,但却由于生存空间狭窄、税收较重、商务成本攀升,加之竞争激烈,无法形成良好的收入增长机制。同时,在二次分配中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促进公平的作用。财政支出中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比重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税收制度以间接税为主,这些都弱化了财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四)非均衡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形成经济增长在地方政府业绩衡量中始终是重要指标。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构成中,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居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结构 均衡 性质 机制 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