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考《环境科学基础》复习题目解析(共16页).doc
《2014自考《环境科学基础》复习题目解析(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自考《环境科学基础》复习题目解析(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环境科学原理复习题目第一章 绪论1、什么是环境?答案 答: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 答案 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至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按性质一般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3、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答案 答:环境科学是一门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
2、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环境科学可定义为“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4、环境的分类包括哪些? 答案答:按时间尺度划分为:古代环境,近代环境,现代环境,未来环境。按空间尺度划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按组成要素或学科划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从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 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程度可划分为: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 按环境的形成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5、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案 答:环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3、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面貌。 6、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答:原始捕猎阶段:盲目乱采滥捕,导致森林破坏、猎物缺乏,引起饥荒。农牧阶段:盲目开垦,破坏森林、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4、盐渍化等环境问题。现代工业阶段:过度开采资源,排放“三废”,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7、八大公害事件8、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通俗地说明杀虫剂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为近代环境科学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标志性著。第二章 大气环境1、什么是大气污染?答案 答: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对人类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内因人为活动或自然原因污染物输入大气的速率大于输出的速率。 大气污染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以城市、工业区污染为重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 2、什么是污染物的化学转化?答案 答
5、:污染物进入大气后 ,受其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大气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在不同污染物之间以污染物和空气组分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这一现象称为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它包括光化学过程和热化学过程,有均向反应和非均向反应。 3、什么是光化学烟雾?答案 答:大气中的NOx和HC化合物在阳光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产物以及反应物的混合称为光化学烟雾。其具体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4、什么是干绝热递减率?答案 答: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成为干绝热递减率
6、, 以 表示。 , 理论值为0.98k/100m,约1k/100m。 5、什么是逆温?答案 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温层称为逆温层(0 )。逆温层阻挡了大气垂直运动,故称阻挡层。 根据逆温生成过程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 6、什么是有效源高?答案 答: 有效源高度指烟囱实际高度Hs与烟气抬升高度H之和。即: ,实际上就是确定H。 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有:烟气出口速度 和 烟囱内径。 大则初始动量大,抬升高度就大。烟气与周围空气的密度差。烟气温度 与空气温度之差 , 越大,浮力就越大,易于抬升。 烟口风速与湍流强度。风速大,湍流强,混合就越快,烟气抬升越小
7、温度层结。 的稳定层结抑制烟气抬升, 的不稳定层结使烟气抬升增强。离地面距离。近地面湍流强,不利抬升,离地面越高,对抬升越有利。7、什么是对流层?有何特点?答案 答:对流层是大气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即最低层,其厚度(离地面高度)在赤道及低纬度区1718km,中纬度1012km,两极和高纬度89km。对流层呈夏季较厚、冬季较薄的变化规律。 对流层特点有:气温随高度递减,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近地高温气流膨胀上升,上部冷空气下沉,形成垂向上的强烈对流;密度大,该层大气质量为空气总质量的75%以上。 对流层又可细分为两层,12km以下受地表机械、热力强烈作用影响,为摩擦层或边界层,人为活动排
8、入大气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此层,12km 以上为自由大气层,受地面影响小,主要天气现象雨、雪、雹均出现在此层。 8、大气的组成有哪些?什么是干洁空气?答案 答:大气由气体元素及化合物、水滴、冰晶、尘埃、花粉等组成。 干洁空气:除去水分和杂质的空气。干洁空气主要由氧20.94%、氮78.09%、氩0.93%组成。大气主要可变组分包括CO2和水汽,通常CO2含量为0.033%,水蒸气04%。 9、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案 答:天然源:火山喷发:SO2、H2S、CO2、CO、HF;森林火灾:CO、CO2、SO2、NO2、HC;自然尘:沙、土、尘;森林植物释放:烯类碳氢化合物;海浪飞沫:硫酸盐、亚硫
9、酸盐。 人为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度排放;交通运输排放;农业活动排放。 污染物类型;自然源、人为源;固定、移动;点源、面源。 10、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有哪些?答案 答:主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有TSP(总悬浮颗粒):粒径0.002100um;飘尘(长期漂浮的悬浮物):粒径10um;降尘:粒径30um的粒子;可吸入粒子(IP)与飘尘相当:粒径10um;硫氧化合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氧化合物(COx);碳氢化合物(HC) 大气污染类型:按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煤炭型)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按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组成成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
10、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1、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有哪些?答案 答:地形和地物(地貌地面自然物和建筑物)影响风速和风向,故影响污染物的扩散。 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由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山风与谷风方向相反,循环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海陆风: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而引起。发生在海陆交界地界,以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可造成污染物在海陆之间反复运移,影响成分扩散。 城市热岛环流:由城市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城市热岛可形成年均气温比周边地区高0.41.5,有时高达68。因此引起由农村吹向城市的局地风,使城区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 12、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是什
11、么?答案 答:污染物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正态分布;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源强连续均匀;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13、减少固体颗粒物的排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答: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与燃料燃烧关系密切,减少固体颗粒物的排放可以采取两种措施:改变燃料构成:以气代煤,以核能代煤;采用设备在烟尘排入大气之前除尘,以减轻大气环境污染的程度。 14、常用除尘装置类型有哪些?答案 答:机械式除尘装置沉降室除尘:使烟气中的粉尘粒子借助重力作用而达到除尘的一种装置。 旋风除尘器这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装置。这种分离方式使5mm以下的尘粒去除率达到50%。
12、 惯性除尘器使含尘气流与挡板相撞,或使气流急剧地改变方向,借助其中粉尘粒子的惯性力使其分离并捕集的一种装置。 以上装置属于干式机械除尘,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施工快、便于维修,对烟气阻力小。缺点是对小粒径颗粒分离捕获效率很低。 过滤式除尘装置这种装置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采用纤维织物做滤料的袋式除尘器,主要在工业尾气的除尘方面应用较广;采用砂、砾、焦碳等颗粒物做滤料的颗粒层除尘器,在高温烟气除尘方面引人注目。过滤除尘器的优点:除尘效率高,操作简便;缺点是占地多,维修费用高,不耐高温高湿气流。 湿式除尘装置是使含尘气体与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
13、粒径增大的装置。根据湿式除尘器的原理,可将其分为7类:重力喷雾洗涤器、离心洗涤器、自激喷雾洗涤器、板式洗涤器、填料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机械诱导喷雾洗涤器。优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维修方便,净化效率高,能处理高温高湿气流。缺点:喷水管易腐蚀,产生污水、污泥需处理。 文丘里洗涤器:水通过咽喉管周边均匀分布的喷嘴进入,液滴被高速气流雾化和加速,由于液滴与粒子之间的惯性碰撞,实现微细粒子的捕集。在扩散管中,气流速度减小和压力降低,使以尘粒为凝结核的凝聚作用的速度加快,形成直径较大的含尘液滴,以便于被低能洗涤器或除雾器捕集下来。 电除尘器是在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
14、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板上,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装置。优点:对小粒径颗粒有较高的去除率,耐高温,气流阻力小。缺点:投资高,占地大,技术要求高。 1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案 答:全面规则,合理布局(环境规划);选择有利排放方式(合理排放);区域集中供暖、供热;改变燃料构成;限制汽车拥有量;绿化造林;扩大水域和湿地面积;发展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三章 水体环境1、什么是水环境?答案 答:指自然界中由水量、水质、水能及水循环等要素组成的整个水圈的总称,包括大气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水环境是自然界一切生命赖于生存的基本条件,水环境质量 的优劣,对生态环境、
15、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社会环境等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特点:水环境的范围及组成整个水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陆地水环境中的淡水河流、湖泊;由于自然界的水具有循环性,因此水环境也具有动态特征。 2、什么是水污染?答案 答:指某种污染物进入水体,改变了水体原有物理、化学性质,使水体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污染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自然污染是指现代工业出现之前,自然环境中受特殊地质、地貌、矿藏等条件的影响,某种化学元素异常富集或天然动植物腐烂产生的物质而引起的水污染。人为污染指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的废物引起的水污染。人为活动造成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有以
16、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退水;废气;废渣;农药、化肥。 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有哪些? 答案 答:污染物在水体的运动形式有三种:推移迁移;扩散;衰减。三种运动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称水体“自净作用”。 推移:只改变污染物位置,而不降低其浓度。 分散作用(扩散):分子扩散:由分子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湍流扩散:由湍流物质点状态瞬时值相对平均值的随机脉动引起;弥散:由横断面流速不均引起,即由湍流时平均值与时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列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衰减:衰减发生在非持久污染物的溶解氧化过程中和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不发生衰减。综上所述可知:推移作用总量不
17、变,分布状态也不变;推移分散总量不变,分布状态发生变化;推移+分散+衰减总量变化,分布状态变化。 4、请简述生化作用的过程。答案 答:有机物降解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化作用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分解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叫生物化学作用。有机物的降解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脂肪和油类的降解;蛋白质的降解;硝化作用和硫化作用。 5、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答案 答: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有: 天然富营养化:由于天然降水、土壤侵蚀和淋溶作用以及水体中水生生物繁
18、衍代谢,使(湖泊)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水质变化的过程,称为湖泊(水体)的天然富营养化。 人为富营养化:人为活动将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流、水库,使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负荷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6、废水处理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案 答:物理法:沉淀法(重力分离法);过滤法(滤网、沙层、活性碳);离心分离法 汽浮(浮选)法 高梯度磁分离法。 化学法:中和法;混凝法;氧化还原法;化学沉淀法。 物理化学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膜析法;蒸发法。 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塘法。 污泥土地处理法:污水灌溉;慢速下渗;快速下渗。 7、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19、有哪些?答案 答:减少耗水量;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防治污染三者并行的方针。第四章 土壤环境1、什么是土壤? 答: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孔隙约占50%。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土壤的功能为陆生植物提供营养源和水分,是植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土壤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要素。 2、什么是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答: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
20、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源有: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废渣;农业污染源:农药、化肥、地膜;生活污染源:塑料、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物污染源:动物排泄物、动植物遗体等;大气沉降物:TSP、SO2、NOx等。 土壤污染物有: 有机物及农药:通常造成土壤污染的有机物主要是酚、油类、多氯联苯、苯并芘等。农药主要是有机氯类(六六六、DDT、艾氏剂、狄氏剂等);有机磷类(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除草剂);苯氧羧酸类(2,4-D、2,4,5-T等除草剂)。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铬、铜、锌、镍、砷等。污染途径主要有污水灌溉、污
21、泥肥料、废渣堆放、大气降尘等。 放射性物质:核爆炸降落物、核电站废弃物,通过降雨淋滤进入土壤。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含氮和含磷的化学肥料,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严重者影响作物生长,导致农业产品退化。 致病的微生物:各种细菌、病毒。通过污灌、污泥、垃圾进入土壤。 建筑废弃物和农业垃圾:石灰、水泥、涂料和油漆,塑料、砖、石料等。作为填土或堆放进入农田污染土壤。 3、什么是土壤净化? 答: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是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胶体作用、植物吸收和淋滤作用。 由于土壤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22、,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都有分解转化作用,特别是有机物。 由于土壤中存在有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替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 土壤污染物可通过淋滤作用发生迁移;也可通过挥发扩散。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速率不超过土壤的净化作用速率,尚不造成土壤污染;若进入土壤中污染物的速率超过了土壤的净化作用速率,就会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通过植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科学基础 2014 自考 环境 科学 基础 复习 题目 解析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