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共11页).doc
《交易成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易成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交易成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遠東資管系講師 黃弘聖 張本芳 交易成本理論的源起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價格機能可使資源達到最適配置。新古典經濟學則將廠商視為一生產函數。交易成本理論屬於新制度經濟學, 其基本觀念來自Coase (1937) 所寫的“The Nature of the Firm”,他不同於過去經濟學家以生產函數來解釋廠商(firm)的行為,而是認為廠商與市場是兩種相對的治理方式,採取不同治理方式的原因取決於哪一種方式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Coase認為在一個專業分工與交換的經濟體制下,價格運作會產生事前成本(如搜尋資訊、契約協商和簽訂之成本)和事後成本
2、(監督契約執行之成本),這些統稱為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1985)以Coase的觀點為基礎,並綜合組織理論、策略理論、商業史等,將交易成本發揚光大,成為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他擴大Coase的最初架構,提出交易成本包括管理關係的直接成本和作次級治理決策的可能機會成本。其分析邏輯為市場與廠商是完成交易的機制,選擇哪一種治理模式視交易特性和模式效率而定。當適應、績效評估和防衛成本不存在或很低,則經濟行為人將偏好市場治理。若這些成本高於市場生產成本利益,廠商將偏好內部組織。廠商存在的理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由交易特性(不確定性、資產專屬性、交易頻率)與行為假設(有限理性、投
3、機主義、風險中立)所造成。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單位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單位為交易,商品或勞務的移轉即發生交易,而不可區分的行動會被統一在一個所有權下。交易成本經濟學操作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隨著交易成本增加區分界線,三個重要的特性是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的專屬性。交易成本理論的基本假設與邏輯交易成本分析對行為的假設來自新古典經濟學:1.有限理性2.投機主義。有限理性是指人在處理資訊時能力有限,其來自於環境和行為的不確定性。環境的不確定性是指其不可預測和複雜易變,因而提高事前的契約協商成本和適應成本(包括傳遞新資訊、重新訂約及反應新環境的有關活動所產生的直接成本)。行為的不確定性則來自監督對方執行交
4、易的困難(Williamson,1985),因而產生績效評估成本。當交易是處於不確定和複雜的情況下,便難以事先擬定涵蓋所有可能情況的長期契約,因而造成市場失靈。投機主義是指契約另一方透過說謊、偷竊、欺騙,及其他詭計來追求自利。交易成本理論並非假設所有的社會行為者皆有投機主義傾向,只是有些人會表現出投機行為,但要在事前確認投機行為者有困難並耗費成本,而在事後才發覺,將蒙受損失。投機主義與資產專屬性有關 ,資產專屬性是指某一資產具有特定用途,無法輕易移轉到其他交易關係中而保有同樣價值,因而做出投資的一方可能受到另一方剝削。在資產具有專屬性的情況下,為防範另一方的投機行為,因而產生防衛成本。在交易成
5、本理論的原始概念中,因為需要預防投機主義,評價問題產生,因而產生衡量成本。Ouchi(1979)則認為衡量成本的產生是為了公平的分配報酬給合作夥伴,若報酬分配不公,夥伴可能減少其努力,因而導致生產力的損失,而產生機會成本。由於資訊不對稱性,導致事前篩選合作夥伴的直接交易成本產生,若與缺乏技術和動機的夥伴建立關係將產生相關的機會成本(A. Rindfleisch and J.Heide,1997)。有限理性和投機主義是彼此相關。因為有限理性,無法事前擬定一個面面俱到的契約,而為防範契約對方的投機主義,因而產生相關成本。交易成本理論的第三個行為假設是風險中立,但較少受到探討。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
6、。風險中立性的假設主張:風險中立的當事者對於不確定利潤的預期與確定利潤間並沒有差別,即預期變動利潤的平均期望值會等於確定利潤。因而這些當事者會有線性的效用函數,即有固定邊際效用的特徵(Chiles & Mcmackin, 1996)。交易中的風險越大,其他條件不變下,治理結構會越複雜。若在風險是客觀條件下,此提議只與風險中立的假設一致。Williamson強調交易成本分析是基於交易的特質,而不是交易的風險特質。藉由這樣簡單的行為假定,所有交易者在風險特質上皆中立。不確定性和資產專屬性有關。Howard A.Shelanski and Peter G Klein(1999)認為不確定性隱身在資產
7、的專屬性上,彼此會互相影響。當不具資產專屬性的投資發生時,即使有不確定性,市場價格機能仍可以發揮作用,可以利用市場的競爭狀態來達成交易,同時在市場上購買會比自製來得便宜。此外,高的交易頻率也可能造成市場失靈,因為重複的交易使廠商易被綑綁,必須經常討價還價與協商,為了減少這些成本因此產生整合的需求。交易成本的來源和類型 資產獨特性 環境不確定性 行為不確定性A.交易成本來源 治理問題本質 防衛 適應 績效評估B.交易成本類型直接成本 防衛成本 溝通、協商和 篩選成本(事前)協調成本 衡量成本(事後) 機會成本 不能投資 不適應 不能確認適當的生產性資產 夥伴(事前) 因努力調整產生的生產力損失(
8、事後)-資料來源:Rindfleisch & Heide(1997)由於高的交易成本導致市場失靈,因此選擇層級的治理模式以救濟。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廠商優於市場的地方在於:1. 組織較市場有更強的控制和監督機制,因其能衡量行為和產出並給予回報。因此增強廠商察覺投機行為及促進適應的能力。2. 組織能提供長期的報酬,如升遷機會,因此能降低投機行為的負面作用。3. Williamson 認為組織氣氛具有潛在效果,如組織文化和社會化過程,可使兩造產生共同的目標以事先降低投機主義。(Rindfleisch & Heide,1997)Coase將統治機制分為市場與層級兩種。Williamson起初著重於探討市
9、場與層級兩種模式,後來將治理的範圍擴大,在完全經濟市場交易和完全組織層級交易間,加入混合形式之治理機制(Williamson, 1991)。層級較混合具優勢的地方為,雙方可簽定較不完整性的契約,由於層級採用公司內部機制,所以對動態性調適的成本較低;在高度動態下若採用混合型式,可能產生違約或高的訴訟成本。而另一個層級較混合所具有的優勢為,層級採用合作適應時,將不會產生成本。然而,混合的優點為動機強度較層級高。經濟行為者以效率和總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最小化為原則 ,選擇適當的治理結構。市場模式提供行為者較強的誘因,因其可取得自己努力而來的所有收益,其適應是來自於自主的能力,可隨市場變動而
10、快速改變價格,各自追求效用及利潤的極大化。層級模式則具有較佳的控制,有助於需要密切協調的工作,其適應是來自於合作能力。混合模式在誘因強度、管理控制與適應等方面均介於市場與層級之間。市場、層級、混合統治機制的區分要素要素統治架構市場混合層級工具(Instruments)動機強度強中度弱管理控制弱中度強績效因素調適(自主)強中度弱調適(合作)弱中度強契約法則強中度弱資料來源:Williamson(1991)交易成本理論可以視為一門 “管理機制選擇學”,經濟組織對於交易加以定位,由於不同的特性差異,與不同的管理機制結合; 同時根據其成本及競爭差異性,採用不同的節省成本方法。交易成本理論試著去解釋交易
11、雙方如何在一組可行的機構型態中進行選擇,使得交易的總成本最低。假設某商品勞務的生產是一般的技術,則用市場機制交易;若需要特定投資,則考慮是否有降低風險的安全機制,分為市場化安全機制(hybrid)和單一所有權(內部化組織)。由於內部化組織有其官僚成本,所以往往是最後選擇。整合來自高度資本專屬性以及高度不確定性的交易,例如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William -son,1999)。Klein,Crawford and Alchian (1978)認為當資產的專屬性越高,將產生專用準租,此時垂直整合可作為避免專用準租風險成本的工具,可規避投機主義行為。長期契約做為垂直整合的替代品,雖然可以解決機會主
12、義的問題,但契約的執行是非常昂貴的。當專用準租越高,越傾向採垂直整合,反之,則依賴契約關係。J.Hennart(1986)則認為:在市場系統下,價格是給定的,每個人將極大化其收入。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價格無法充分反應資訊,經濟行為人將受誤導。層級組織下,員工不再需要作分配資源的決定,所以不需要去評價所有相關的資訊,只需知道有關工作的指示。層級組織解決不具效率市場的問題,不在複製市場的方法,而是藉由轉換不同的資訊結構。在公司內組織這樣的交易活動(內部化該交易)將減少外部性,因為其(1)修正誘因;(2)解決價格失靈並提供資訊。J.Hennart (1991)提出:市場偏向採用價格機制(價格限制),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易成本 分析 过去 现在 未来 应用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