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争论(共9页).doc
《发展与争论(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争论(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 在经过了近20年的沉寂后,保罗罗默(1986)的经典论文和萨默斯与赫斯顿(1988)提供的跨国可比数据重新焕发了人们对增长理论的兴趣,理论上的突破、跨国可比数据的整理和计量工具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内生增长理论在上世纪末的蓬勃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原因、基本思路、经验检验与目前争论焦点的总结和探讨,深化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一、引言:为什么需要一个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几乎和经济学有着同样漫长的历史。不过,以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李嘉图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为人们提供的是一幅悲观的画
2、面。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它以资本积累为核心、以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假设,能够以简单的、易于处理和计量检验的方式,为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和资本积累方程。按照增长模型对资本积累机制的不同解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索洛-斯旺模型,它将储蓄(从而投资)视为总产出的固定比例;二是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它从代表性家庭和厂商的最优化行为中推导出最优储蓄率。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两类模型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资本收益递减规律(源于新古典生产函数)导致资本积累动力的逐渐消减
3、;除非存在外生的人口增长或技术进步,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政府政策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对某种经济现实提供合理的解释,经济增长理论也是如此。在经济学家观察和总结的各种典型化经济增长事实中,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其一,人均产出表现出持续增长;其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存在广泛差异。我们将看到,新古典增长理论对这些事实的解释是乏力的,下面予以简要的分析。首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观察到,人均产出表现出持续的增长。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由于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任何经济都将逐渐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除非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人均产出不可能持续增长。但是,按照罗默(198
4、6)引用的麦迪逊(1982)对1700年以来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即荷兰(1700-1785)为-0.07%、英国(1785-1820)为0.5%、英国(1820-1890)为1.4%、美国(1890-1979)为2.3%,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数据明确表明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是递增而非递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对这一现象的唯一可能解释是技术进步的作用,但这一解释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一,技术进步率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是外生的参数;其二,如果技术进步是人均产出增长的根源,上面的数据就意味着技术进步率是不断增加的、而不是外生给定的常数,但新古典增长模型并没有给出解释技术进步率发生变动的任何机制。
5、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存在巨大的差距。1998年,埃塞俄比亚的人均GDP仅为106美元,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758美元和32078美元 ,这是数百倍的差距。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新古典模型难以解释如此巨大的差异。例如,假定两个国家的生产函数都遵循柯布-道格拉斯技术 ,用人均的形式表示是 ;因此,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品是 。假定两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和参数 ,那么为了解释各国人均产出差异,要求各国资本边际产品的差异为 ;也就说,如果假定技术水平相同,那么埃塞俄比亚的资本边际产品必须分别是中国的19倍和美国的5264.4倍。显然,资本边际产品如此巨大的差异远远超过了现实的可能!当然,人均产
6、出差异也可能来源于有效劳动,但在新古典模型中有效劳动的增长率是外生给定的,因此,新古典模型并没有对这种差异做出任何经济解释。总之,尽管新古典增长理论在逻辑上符合这些经验事实,但它的解释却是远远不够的:外生的技术进步远远不能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因此,为了深入探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必须超越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这正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使命。二、如何产生内生增长为了说明外生增长与内生增长的关系,考虑劳动增进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假定不存在折旧,因此 ;此外,假定劳动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分别为n和g。对生产函数取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得 :。 (1)若将产出增长率 记为 ,由于 ,因而可以把(1)式
7、重新整理为: ,即:。 (2)如果(2)式两端等于零,即产出增长率仅等于外生参数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之和 ,则就是一个外生增长模型;如果(2)式两端均为正,则在外生参数n和g之外、由模型本身产生了增长,因此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之所以是一个外生增长模型,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即 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使得(2)式右端在稳态中不能大于零。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内生增长模型都必须想方设法使资本边际产品不致下降得太快,基本方法不外乎如下两个方面:或者放弃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核心假定(主要是资本收益递减假定),或者在模型中引入其它机制,以使得资本边际产品不至于下降得太快。所
8、谓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不外乎从经济本身寻找某种内在机制,使得资本收益递减不至于下降得太快。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假定,这正是AK模型的做法。AK模型又称凸性模型或线性模型,它通过假定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而放弃了资本收益递减的假定。这类模型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线性”对内生增长的重要性,但它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并没有深入研究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大部分内生增长模型则是围绕技术进步或知识积累的内在机制展开的,并以此克服资本收益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由于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竞争性的产品、新思想的生产往往具有很大的固定成本或一次性费用和较小的边际成本,因此生产过程
9、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然而,包含新思想、知识积累或技术进步的模型不得不面临如下难题:如果把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视为有意识的研究开发(R&D)投资的结果,则难以维持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如果保留完全竞争,则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对知识积累的生产提供补偿和市场激励。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将技术进步或知识积累视为其它经济活动的无意识副产品(即其它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或溢出效应),从而不需要对知识积累进行补偿,于是可以维持完全竞争的研究框架;另一种方法是放弃完全竞争的假定,把知识积累视为企业进行有意识的R&D投资的结果,从而在模型中明确引入技术进步。这两种方法可以分别称为外部性模型和R&D模型,它
10、们分别是第一轮和第二轮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在缺乏对不完全竞争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技术之前,增长经济学家一般通过外部性对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进行处理;在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引入增长理论、从而能够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简洁的处理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尝试用R&D模型解释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并以此构造内生增长模型。于是,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包括形色各异的诸多模型和不同的分析角度,我们仍可以将主要的内生增长模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假定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而放弃了资本收益递减假定的AK模型;二是假定知识积累(或技术进步)是其它经济活动(如投资)“副产品”的外部性模型或溢出模型;三是明确地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有
11、意识的研究开发结果的R&D模型。在下一部分,我们依次对这三种思路作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三、对内生增长模型的进一步讨论1. AK模型。上文表明,新古典增长模型之所以不能产生内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一种不存在资本收益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是: ,其中 是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AK模型的称谓正是由此而来。显然,AK函数对应于 时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资本积累方程仍为通常的 ,由生产函数 和资本积累方程可得 ,即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增长率均为 。显然,只要 ,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不存在人口增长和外生的技术进步( ),AK模型也可以产生内生增长(人均产出
12、增长率为 )。AK模型揭示了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如何能够导致内生增长。不过,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该模型似乎过于简单,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似乎不符合人们的常识;其二,该模型不能预测绝对收敛或条件收敛,而条件收敛显然是一条经验规律。如果将K仅视为物质资本,那么AK生产函数显然不符合经验规律。不过,如果将K理解为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概念,该生产函数也还大致说得过去。此外,AK模型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似乎过于突兀,不过,内生增长模型(尤其是下文介绍的外部性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AK模型的形式:在这些模型中,虽然在个体水平上存在收益递减,但由于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存在,总量水平
13、上则表现出不变收益或递增收益。AK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更重要的模型。至于AK模型对经验规律即条件收敛的违反,我们可以对AK模型可以进行简单的扩展,从而在保留资本收益不变特征的同时、恢复模型的收敛性质。这正是多数凸性增长模型(如琼斯和真野惠里1990、雷贝洛1991等)的实际做法。我们知道,新古典生产函数能够产生收敛、AK生产函数则能够产生内生增长,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得到既具有内生增长、又具有收敛性质的经济增长模型。例如,假定生产函数是AK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组合: 。当k较小时,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了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但随着k的增加,它渐进地收敛于AK形式;也就是说,该生产函
14、数具有资本收益递减的性质(从而具有收敛性质),但资本边际产品的递减是有下界的(从而产生内生增长)。2. 外部性模型。既不放弃资本收益递减假定和完全竞争,又能产生内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型,是以外部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增长模型。它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具有较长的研究传统,也是第一轮内生增长模型的核心,在增长理论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类增长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其一,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是其它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因而不需要补偿并可维持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其二,个别厂商的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就整个经济而言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其三,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这类模型具有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
15、政府政策不仅具有水平效应、而且具有增长效应。根据外部性来源的不同,这类模型有多种构造方式,如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罗默1986)、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卢卡斯1988)和巴罗的公共品模型(巴罗1990)等,阿罗(1962)及其后继者提出的“干中学”模型则是这类模型的重要先驱。(1)“干中学”模型。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外生技术进步的假定,阿罗(1962)试图提出一个“知识积累的内生理论”,并以此解释技术进步现象。阿罗认为,知识的获得,即“学习”,是“经验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的过程中会逐步积累起生产经验和更有效的生产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一个企业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争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