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共9页).doc
《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学校 杨阳昼夜交替现象一、 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一) 教学内容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是让学生经历证伪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楚具体细节。教学应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所以我大胆将这部分内容略掉,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的起始指向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地球自转的研究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是本课的设计特色之一。在学生自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操作,(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关键是搞清楚怎么转动才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哪一种操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要判断真实的情况,只有用事实作为标准。这一事实,就是学生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因此,将第四课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拿过来。研究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就应该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一事实加以判断,
3、即学生在实验中究竟朝哪个方向转动地球仪,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那么此时,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客观原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认知的方法。教材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的研究,引用相对运动的理论,由于年龄所限,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加之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地球在自转,只能看到太阳的半周日视运动,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那么,就让学生以头作为地球,用眼睛来看模拟太阳(使用球形灯,外罩是磨砂玻璃,既有光感,又不刺眼或者使用素描灯)在自己面前东升西落,再现真实的自然现象,亲身体验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把不可感知的巧妙变为可
4、感知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具体形象成为认知基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样的设计安排,认识结构比较完整,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从学生探究、掌握客观规律必经的认知过程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课的另一设计特色。(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到、体验到,才能去认识某个事物或某种规律,进而建立基本思路。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 在生活中,学生自身感觉不到地球的
5、自转运动,那么,让学生扮成地球,亲身体验。对学生来讲,平日在地球上看到现象时与做模拟实验时,身处的方位是不同的:前者处在地球上,后者处在宇宙中。所以先要将空间方位理解清楚。在模拟实验中,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一些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即处在宇宙中,观察原本实际生活中的自己,而现象再现的实验又是一次空间换位,即从宇宙中换位到地球上。这次实验,实际上是现象的还原。要从宇宙之中,换位到自己成为地球亲身体验的实验方法。如何实现有效的方位转换,就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看到什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换位到扮地球时,同样应该看到太阳东升
6、西落的现象,才是地球在真正地自转。此时,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再据观察点判断东、西方向。学生便很顺利地判断出“东”与“西” ,虽然此时的东西方向与上一模拟实验中东西方向相对于学生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但是由于空间方位转换到位,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从而顺利突破了确定东西方向这一最大的难点。二、 教学目标:(一)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二)培养学生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技能、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培养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认真
7、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四、教学准备:演示:球形灯(用来模拟太阳)、课件。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播放塘沽海河外滩公园风光片。导入:1、讲述:我的家乡塘沽有一处美景,就是海河外滩公园。杨老师还拍了两张照片呢,请你观赏。(播放白天拍摄的照片)这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碧波帆影,漂亮吗?我也觉得很美,在这个地方又拍了一张照片。(播放夜晚拍摄的照片)2、 提问:(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拍的?(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
8、书:昼)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呢?(板书:夜)(3)我们看到了,昼是明亮的,夜是黑暗的,亮与暗是谁造成的?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昼,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夜。 (4)我们这个地方有昼和夜吗?那现在就是?(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就会进入夜。一觉醒来,迎来黎明,又进入昼,经过一天的学习又会进入夜。昼夜昼夜这样变化,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 ( 板书:交替)(5)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如何来解释?( 板书课题) 新授:(一)指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1、提问:真的是我们解释的这样吗?现在一起来研究。在科学课上,通常,使用什么方法研究?(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1)提问:这个实验要用什么
9、材料?手电筒模拟什么?(太阳)老师用幻灯机的光模拟太阳行吗?地球仪模拟什么?(地球)为了让你看清楚,老师使用大地球仪。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 (2)这个模拟实验怎么做呢?(3)学生研讨。(4)教师演示:(打开幻灯机,让光照在地球仪上)提问:现在,地球仪上哪是昼?哪是夜?打手势告诉我。你看到了吗,昼夜之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什么?(分界线) 讲述:分界线这边半球是昼,分界线这边半球是夜。你做实验时,要先调节好手电筒与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也让光差不多照亮半个地球仪。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提问:调节好距离后,手电筒还能乱动吗?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现象?还要思考你是怎么观察到这个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教材 年级 下册 昼夜 交替 现象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