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内容摘要(共8页).doc
《第四章-第二内容摘要(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二内容摘要(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与雇佣劳动(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
2、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制约着雇佣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 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被消费的过程中逐渐消失掉,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劳动力则不同,劳
3、动力 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 是剩余价值。可见,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剥削方式,因而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真正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并非劳动过程,而是价值增殖过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非制造使用价值,而是要生产剩余价值,其之所以生产使用价值,仅仅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
4、的物质承担者。(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是个历史范畴。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家使用资本对工人进行剥削时,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由于这两部分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c和v表示。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
5、据。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概念。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要准确地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该把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作比较。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所以,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方法,都是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大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
6、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绝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所采用的主要生产方法。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相对剩余价值。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就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因此,个别资本家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
7、产率并不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也不能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那么,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什么呢?其目的在于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
8、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2)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因此,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其规模来看,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一部分
9、用于积累,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可见,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 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规律决定了资本家必须将资本积累作为保存自己、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三)剩余价值的分割由资本主义生
10、产的实质所决定,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就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而他们瓜分剩余价值依据的就是平均利润率规律。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其实质上就
11、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而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3、剩余价值的分割根 据平均利润率规律的要求,各资本家集团及其他剥削集团按照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的原则,对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共同分割:产业资本家获得了产业利 润;商业资本家获得了商业利润;使用借贷资本的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职能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了利息;银 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获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第二 内容摘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