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共22页).doc
《《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预防医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54学时 理论学时:40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三年临床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一、概述(一)课程性质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是三年制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二)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以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作指导思想,立
2、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以“环境人群健康”的模式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大卫生” 观的宗旨灌输预防医学理念,贯彻三级预防观念,使预防医学与基础、临床医学有机结合,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社会预防的观念,获得三级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辨证地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医用统计学手段,开展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和人群保健工作。(三)课程设计思路预防医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把预防医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与流行病学部分的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
3、,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预防医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二)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预防医学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
4、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素质目标】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章(或编)次总学时数讲授学时数实验(习)时数绪 论22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22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624第三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642第四章 营养与健康642第五章
5、地质环境与健康22第六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20164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1082合 计544014(二)基本要求(理论课程标准)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三级预防的定义、内容、我国现行卫生工作的方针。2、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内容、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四种类型。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医学模式的定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四个发展阶段,预防医学的内容、我国预防预防医学成就。【教学内容】(一)预防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三)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6、四)医学模式与健康观(五)疾病的三级预防(六)我国预防医学成就及卫生工作方针(七)预防医学的进展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的定义;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定义、内容和作用和功能;生态平衡的定义;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环境污染远期作用的三种类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熟悉:构成环境的因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人群健康效应谱、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四种类型;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四个步骤。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教学内容】人类的环境一、人类的关系1、环境的概
7、念2、构成环境的因素3、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4、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二、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的概念2、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1、危害鉴定2、暴露评价3、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4、危险度特征分析四、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1、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2、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3、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4、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层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温室效应、
8、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危害;介水传染病的概念和介水传染病对健康危害;常用饮用水消毒方法及原理。2、熟悉:大气层的物理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空气中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3、了解:空气中阳离子对机体的作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甲醛、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对机体的主要危害。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多环芳烃对机体的主要作用;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室内空气卫生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生活饮用水质卫生规范。【教学内容】生活环境与健康大气环境与健康1、大气物理因素与健康2、大气的污染与及其影响因素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室内
9、空气污染与健康1、污染的来源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3、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护饮用水与健康1、用水污染与疾病2、的净化和消毒3、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第三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4学时)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病的概念和特点2、熟悉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3、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1、职业性有害因素2、职业性损害3、职业病的概念4、职业病的特点5、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第二节 职业中毒【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慢性铅、汞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掌握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掌握常见的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掌握有机磷、氨基甲酸脂农药的毒理和临床表现,掌握
10、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2、熟悉:铅、汞、苯的毒理;熟悉刺激性气体的毒理、治疗和处理原则。熟悉职业性慢性铅、汞、苯中毒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熟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熟悉有机磷理化特性和诊断原则3、了解:铅、汞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了解苯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了解刺激性气体的种类。了解有机磷、氨基甲酸脂和拟除虫菊脂农药的接触机会。了解农药中毒的预防【教学内容】(一)铅1、理化特性2、接触机会3、毒理4、临床表现5、诊断6、治疗7、预防(二)汞1、理化特性2、接触机会3、毒理4、临床表现5、诊断6、治疗7、预防(三)苯1、理化特性
11、2、接触机会3、毒理4、临床表现5、诊断6、治疗7、预防(四)刺激性气体1、常见的刺激性气体2、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3、急救与治疗(五)窒息性气体1、窒息性气体概况2、一氧化碳3、硫化氢4、氰化氢(六)农药中毒的防治1、有机磷农药的理化特性2、有机磷农药的接触机会3、有机磷农药的毒理4、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6、有机磷农药的治疗7、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接触机会8、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9、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10、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治疗11、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理1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1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诊断1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
12、治疗与处理15、农药中毒的预防第三节 职业性肺疾患【目的要求】1、掌握:生产性粉尘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硅肺的概念、硅肺X线胸片表现特征,硅肺的诊断原则,硅肺的主要并发症,石棉肺的诊断原则和尘肺的预防措施2、熟悉: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熟悉尘肺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概念、分类和来源;熟悉硅肺的基本病理变化;熟悉硅肺的X线胸片表现特征3、了解:接尘作业及影响硅肺发病的因素,硅肺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矽肺的诊断标准、治疗和处理,接触作业及影响石棉肺发病的因素,石棉肺的病理特征、石棉肺的诊断标准、治疗和处理,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教学内容】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2、生产性粉尘的理化
13、特性及卫生学意义3、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危害4、硅肺的概述5、硅尘作业和硅肺的发病情况6、硅肺发病的影响因素7、硅肺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8、硅肺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9、硅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硅肺的治疗10、硅肺的预防和控制11、石棉肺12、有机粉尘引起的肺疾患第四节 工作有关疾病【目的要求】1. 掌握: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特点2. 了解:常见工作有关疾病【教学内容】1、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2、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3、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第五节 职业性外伤【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外伤的概念。2、熟悉:职业性外伤发生的主要原因。3、了解:职业性外伤分类。【教学内容】1、职业性外伤的概念2、职业性外伤发生的
14、主要原因3、职业性外伤分类4、职业性外伤的预防对策第四章 食物因素与健康(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营养素种类;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必需脂肪酸的定义;食物脂类营养价值评价指标;膳食纤维的定义;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及钙缺乏症;维生素的概念、分类;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烟酸的缺乏症;生热营养素的种类;成人能量消耗的决定因素;合理营养的概念;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老年人的膳食原则;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其三个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概念及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各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河豚鱼中毒的中毒机制;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分型。 2、熟悉:蛋白质、脂肪、碳水
15、化物、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膳食纤维的功能;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和铁缺乏症;营养素需要量和供给量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营养不良对母体健康的影响及母体营养不良对婴儿的影响;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老年期营养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及骨质软化症的膳食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特点;预防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主要措施;河豚鱼中毒的临床表现;食物中毒的调查内容;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措施;亚硝基化的阻断及防止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 。3、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物、必需脂肪酸的生理作用;钙、铁、锌及各种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状况评
16、价指标;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孕期、乳母、儿童、青少年、老年期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及骨质软化症的相关营养素;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各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临床表现和治疗;河豚毒素的理化性状及在河豚鱼体内的分布;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贝类中毒、鲜黄花菜中毒和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有毒成分、治疗与预防;食物中毒的处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N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与致癌性。【教学内容】第四章 食物与健康第一节 营养素与热能1、营养素(1)蛋白质氮平衡蛋白质的生理作用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2)脂类脂类的生理功能食物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17、指标脂肪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3)碳水化物碳水化物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的定义及生理功能碳水化物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4)无机盐 钙、铁、锌均按以下五个方面讲授生理功能代谢缺乏症营养状况评价指标食物来源及供给量(5)维生素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C均按以下五个方面讲授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与过多症营养状况评价指标食物来源及供给量2、能量(1)人体的能量消耗(2)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第二节 合理营养1、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2、营养素需要量和供给量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内容及平衡膳食宝塔第三节 特殊人群营养1、孕妇营养与膳食(1)营养对母婴的影响(2)孕期的营养需要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医学 预防 医学 课程标准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