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共20页).doc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用) 前 言本学科教学时数共计90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绪论5学时、 血细胞的形态学检验18学时、红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4学时、白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6学时、血栓与止血系统的疾病及检验17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后附录)本学科教学内容按三级要求来划分,第一级为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也是理论和实验的重点范围;第二级为熟悉内容,其为选择性讲授和学生自修内容;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学习范围。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学科的进展定期修改教学计划内容。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一、
2、目的和要求:1.了解血液学研究的范畴及其发展情况,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2. 熟悉血液病与检验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血液学概述、发展史及研究方法。2.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3.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第二篇 造血检验第二章 检验的基础理论一、 目的和要求:1. 熟悉造血器官的解剖、生理,血细胞的生理、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了解血细胞的命名。2. 掌握造血微环境和造血的调控3. 掌握血细胞发育演变的规律二、 教学内容:1. 造血器官、骨髓的结构。2. 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造血的调控。3. 血细胞的起源、分化、成熟演变规律。4. 临床应用与评价。第三章 检验的基本方法一、 目的与要求:1. 掌握骨髓正常
3、血细胞形态学特点。2. 掌握骨髓象的分析内容和方法。3. 掌握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4. 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5.了解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二、 教学内容:1. 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粒系、红系、单核系、巨核系、淋巴系)。2. 骨髓象分析和报告书写。3. 各种细胞化学染色。三、实验教学:1. 正常骨髓粒系、红系形态学检查。2. 正常骨髓淋巴、单核细胞形态检查。3. 正常骨髓象分析及骨髓报告书写4. 细胞化学染色 (POX、PAS、NALP、NAE、铁染色)5. 正常细胞形态学考试第三篇 红细胞疾病及检验第四章 贫血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
4、掌握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类。3. 掌握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贫血的诊断标准。4. 掌握贫血的实验室的诊断程序。二、教学内容:1 . 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 贫血的病因及分类。3. 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4.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程序。第五章 铁代谢障碍贫血与检验一、目的要求:1. 熟悉铁的代谢和血红蛋白代谢途径。2.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3. 掌握铁在代谢中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4. 掌握血清铁、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及红细胞内原卟啉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5. 熟悉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6. 掌握铁代谢障碍疾病的
5、血象、骨髓象的特点及鉴别。二、教学内容:1. 铁的代谢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3. 缺铁贫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4. 治疗过程中实验室跟踪观察的内容和方法。5. 铁粒幼细胞贫血与缺铁贫的鉴别。三、实验内容:1. 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检查。2. 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观察第六章 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性贫血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分类。2. 熟悉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类巨幼性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3.掌握以上三种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二、教学内容: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6、2. 恶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3. 类巨幼性大细胞性贫血病因及实验室检查。三、实验内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第七章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 掌握该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3. 掌握急性再障、慢性再障的鉴别,特别是骨髓象鉴别以及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结果的区别。4. 熟悉再障的诊断标准,治疗效果的实验室观察。5. 了解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二、 教学内容:1. 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2. 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3. 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实验室观察。4. 与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三、实验内容:急、慢性
7、再障血象、骨髓象检查。 第八章 溶血性贫血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 掌握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3. 掌握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4. 掌握溶血后代偿机制及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程序。二、教学内容:1.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 溶血的病理生理、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的转归。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溶血后的代偿机制。3.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程序,溶贫的筛选试验,红细胞破坏的检测试验,红细胞代偿增生的检测试验。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性球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
8、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 . 熟悉以上三疾病的临床表现。3 . 掌握红细胞膜缺陷的实验室检查。4. 掌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与再障的鉴别。二、教学内容: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 遗传性椭圆性红细胞增多症。3.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三、实验内容: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2. 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象检查。3. Ham试验、热溶血试验。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症一、目的和要求:1. 了解G6PD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分型。2. 熟悉丙酮酸激酶缺陷溶贫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3. 掌握G6PD缺陷溶贫和丙酮酸激酶
9、缺陷溶贫的实验诊断。二 、教学内容:1. G6PD缺陷性溶血性贫血。2. 丙酮酸激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3. 酶缺陷症的实验室检查。三、实验内容: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 G6PD荧光斑点试验。3. 丙酮酸激酶的荧光点发及紫外分光法测定。4. 自体溶血试验。5. 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血红蛋白的结构。2. 熟悉异常血红蛋白的命名及表达方式。3. 掌握血红蛋白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二、教学内容:1. 血红蛋白的结构。2. 异常血红蛋白的命名表达方式。第五节 血红蛋白血病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HbS、HbM,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继发性血红蛋白病的发
10、病机制和临床表现。2. 掌握以上疾病的特点和实验室检查。二、教学内容:1. HbS病2. HbM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4. 继发性血红蛋白病。三、实验内容:1. 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F的测定。2. 抗碱血红蛋白的测定。3. 异丙醇试验。4. 变性珠蛋白小体测定。第六节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2. 熟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3. 掌握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鉴别在诊断。二、教学内容: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H病、Hb Bart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特征)。
11、第七节 自身免疫性溶贫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发病机理。2. 掌握自身抗体的分类及不同抗体引起的溶贫。3. 不同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实验室检查。二、教学内容:1. 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分类及发病机制。2. 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实验内容:1. 冷凝集素试验。2. Coombs试验。3. 冷热溶血试验。第八节 其它其溶血性贫血一、目的和要求:1. 了解运动和其它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溶血性贫血。2. 掌握微血管病性溶血血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二 、教学内容:1.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2. 损伤性心性溶血性贫血。3.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第九章 继发性贫血一、目的和要求:
12、1. 了解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2. 掌握感染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鉴别。3. 了解肾脏性贫血、慢性肝脏疾病性贫血、.内分泌疾病与贫血的实验室诊断。4. 骨髓病性贫血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二、教学内容:1. 感染性贫血2. 肾脏病与贫血3. 肝脏病与贫血4. 内分泌疾病与贫血5.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6. 骨髓病性贫血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及检查第十章 总 论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白细胞动力学。2. 熟悉白细胞疾病的分类。3. 了解粒细胞疾病的一般表现。4. 熟悉粒细胞的生理、病理变化。二、教学内容:1. 白细胞的细胞动力学。2. 粒细胞疾病的分类。3. 粒细胞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第十一章
13、粒细胞减少症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2. 掌握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 掌握粒细胞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4. 熟悉各型粒细胞减少症的区别。5. 了解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二 、教学内容:1. 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 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3. 粒细胞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第十二章 粒细胞增多症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类白血病的定义。2. 熟悉类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3. 掌握类白血病和白血病的鉴别。4. 了解其它白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二、教学内容:1. 粒细胞增多症的分类。2. 粒细胞增多症的一般临床表现。3. 类白血病反应。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14、症。第十三章 白血病总论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白血病的定义。2. 了解白血病的流行病学情况。3. 掌握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4. 了解白血病的研究现状。5.掌握白血病的各种分类方法。二、教学内容:1. 白血病定义及病因。2.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3. 白血病的分类。第十四章 急性白血病一 、目的和要求:1. 掌握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类。2. 掌握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3. 熟悉各型急性白血病的特点及各型之间的相互鉴别。4. 了解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缓解标准。二 、教学内容:1. 急性白血病的一般临床表现。2. 急性白血病的髓外造血和各系统症状。3.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
15、检查。4. 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5. 各型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6.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缓解标准。三、 实验内容:1. ALLL1、L2、L3骨髓象分析。2. ANLL(M1、M3、M5)骨髓象分析。3. CML、MM阅片。4. 未知急性白血病骨髓片分析。5. 白血病多媒体课件教学。第十五章 慢性白血病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慢性白血病分类。2. 掌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3. 熟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期。4. 掌握慢粒急变标准。5. 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诊断。二、教学内容:1. 慢性白血病分类。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16、病。4. 慢性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三 、实验内容: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及血片骨髓象分析。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及血片骨髓象分析。第十六章 淋巴瘤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分类。2. 了解恶性淋巴瘤的分类细胞的基础。3. 熟悉恶性淋巴瘤的分期。4. 掌握霍奇金病的临床主要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内容。5. 掌握非霍奇金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6. 掌握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的鉴别。二 、教学内容:1. 恶性淋巴瘤的概述。2. 恶性淋巴瘤分类。3. 霍奇金病。4. 非霍奇金病。5. 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鉴别。三、实验内容:淋巴瘤检查电教。第十七章 浆细胞病一、目的和要求:1.
17、 熟悉浆细胞病的分类。2.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分类。3. 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症状。4. 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5.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二、 教学内容:1. 浆细胞的细胞动力学。2. 浆细胞病的分类。3. 多发性骨髓瘤。三、实验内容: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分析。第十八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组织细胞病的分类。2. 掌握恶组的实验室检查特点。二、教学内容:1. 组织细胞病概述。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三、实验内容:恶性组织细胞病检查电教。第十九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MDS的分型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血液学 血液 检验 教学大纲 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