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
《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 中国经济近年来除受企业对银行负债率高的困扰之外(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平均在79)还受企业之间债务拖欠即所谓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困扰。1993年下半年以来企业间拖欠问题又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全国37万家国有工业企业应收帐款1994年比1993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6314.21亿元;到1995年5月末达7193亿元又比年初增加877亿元;估计全年将达8000多亿元比上一年又增加2000亿元(见文后表1和表3有关近年来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情况的统计分析)。许多企业受债务之累已无法正常运行;整个经济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企业间拖欠问题的影响。一些企业界和
2、经济界的人士说企业间债务拖欠是目前中国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 本文的任务就是要对”企业拖欠“这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它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在经济波动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对处理三角债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做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当中的“人欠货款”为数量界限的企业间债务。由于缺乏债务拖欠时间、企业债务中拖欠部分比例的数据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对企业间债务总量的分析来展开讨论。除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料之外我们还利用了两个样本数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37万家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37万家)统计资料另一个是工商银行搜集整理的4000家大中型企
3、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以下简称4000家)的统计资料。 一、企业间债务的一般原理 11企业间正常信用关系的经济基础:最终产品销售前景 从基本理论层次上说企业之间的债务无论是怎样发生的属于社会总流通手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由政府货币当局发放的货币。但交易手段并非必然是由政府发行的信用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信用或国家信用。从历史上看纸币的最初形态是私人之间的信用票据以?;银行券;而另一方面商业票据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债务凭证至今仍然是中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而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易手段。在企业之间交易中卖方根据对买方产品销售前景的信任(这是信用的
4、基础)对其实行一定时间内的“赊销”买方则在一定时间之后再支付货款在市场经济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用关系。 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取决于对债务方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期与信任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的存在取决于对最终产品(投资物品、消费物品以及出口产品)的销售前景的预期。在现实中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所涉及的只?;中间物品”;多数企业生产的也并非最终产品或者(如钢材)并不用作最终物品的目的而是中间物品(钢材并非用作投资的目的建设厂房而是用作原材料加工出其他物品);但是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只有最终产品的购买能够由货币实现中间产品的价值才能够以货币形式实现;假定最终产品的购买是必须用货币实现的 中
5、间产品的价值也就可以最终由货币来实现支付实现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企业事实上是以最终产品的销售前景为信用保证赊?;中间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企业之间的正常的信用规模取决于”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一切对总需求(最终产品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信用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间债务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基本关系在我们分析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问题时十分重要。 12总交易量与两种不同的交易手段 虽然企业间债务最终一般还是要由货币来进行支付或结算从而完成交易的全过程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观测时点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未付商
6、业票据的价值总额就是在这一时期内由商业票据为中介的交易活动的总额;企业债务的存在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实现交易的商品有一部分不是由货币中介的而是由企业间商业信用中介的。公式(1)表达这一关系: (1)PTMVD 式中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实物量)M代表货币量(政府信用)V为货币流通速度 D为在本期内发生的未支付的企业间债务(增量)。等式右边的总和表示的是以一定速度流通的交易手段或信用手段的总额。 在有的情况下经济现实中的企业间债务会达到或接近某种最大值虽然还了旧债之后还会再欠新债但总量基本稳定下来不再增长(D0)社会交易总量PT和经济增长规模的变化就主要由货币量M和其流通速度V所决定。这
7、是人们通常忽略商业信用存在而只注意研究货币量变动的作用的原因。 但是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即:给定货币量和流通速度企业间债务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PT)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重要关系是本文特别是在后面几节里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13企业间债务总量无限增长的可能性 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没有进出口)也无需向政府交税只有工资(各种个人收入)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只有消费品是必须用货币购买的(在假定工资只用于消费的前提下这两个假定是等价的);所有中间物品以及投资物品都可以在支付相当于工资成本的那一数量的货币之后用企业间债务的手段进行交易。我们就有了一个极限性质?;乘数”即工资成本与总销售额的比率的倒数。这
8、一乘数与总贷款额的乘积就是企业间债务的理论极限值。 而且这一极限值并不是债务总量的极限而只是债务增量的极限因为这里的乘数是本期的工资成本与本期总交易量的比率。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可以不还旧债的话企业间债务的总量是可以无限地增长下去的每年都可以增加不超过极限值的一部分债务(这也可以构成一?;稳恒态“steadystate)。这时要想使企业间债务增长速度放慢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从而使可支付工资和消费品购买力规模下降并因此使整个经济活动的规模缩小。 这一极限值对于任何一个现实经济来说都显得”太大“实际债务增量总会小得多。这其实不说明别的只是说明人们是”还债的“企业间的交易并不是只靠相互欠债企业
9、间信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接受的信用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地欠债不还再无限地借新债。 因此问题归结为人们为什么要还债和企业之间为什么不会无限地借债?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说这无非是因为欠债和被欠债都是有成本的而及时还债和不过多向外借债是有好处的。 14企业间债务的微观行为分析 现在暂时假定我们将要讨论的企业都是”预算硬约束“的(下一节再放松这一假定)来看一下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它借给别人债时和欠别人债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1)债权方。作为债权人进行赊销对他的主要好处是与客户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从而保有市场;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生产过程的波动所带来的成本。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时候继续给老顾客们发货并给
10、他们一些信贷也能使生产持续不断的进行避免今天停产、明天再重新组织起来而引起的”生产重组成本“。 当然这样作是有代价的最基本的就是付出隐含的资金利率。一般说来在商定的时间内企业间债务是没有利息的在各国实践中发生债务拖欠时一般也没有利息惩罚(见Alrandariandschaffer1995)。隐含在企业间债务中的利息通常表现为提前支付或直接用现金购买时卖方给予买方的价格折扣。如果发生”拖欠“债权人除了利息损失加大之外还可能发生资金周转的困难影响自己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当一个企业允许另一些企业延长还款时间的时候(明知对方要拖欠还是发货)可以视为一种”让利“行为或”降价“行为是由于产品滞销或市场需求
11、下降的时候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降价部分就相当于允许拖欠时额外让出的利息(相反的情况是”抢手货“得先支”预付款“)。一般说来企业不会无限地让不还债的人继续赊购下去。别人长期拖欠不还债债权人却还继续发货这种无法用正常经济原因解释的特殊情况当然只能由特殊的体制因素加以解释(见下一节)。 债权人长期拖欠债务债权人一方还会发生”追债成本“:派人出去追债本身是费时、费力、费钱的而且在对方”耍赖“的情况下有时还得作出的债务减免之类的”让步“;同时债权人积极要债可能使人们认为他自己的财务状况不佳影响自己在市场上的形象与信用。这是所谓”消极债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见BeggandPortes1992)。这些成本
12、会从债权人一方阻止债务的无限增长。 (2)债务方。从债务人的角度看他超过付款期拖欠债款的好处当然是多占有了一部分利息更可以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灵活性“没钱也能继续投资、继续生产或将自己的资金周转用于别的用途”一块钱当作两块钱用“。但拖欠债务的代价是落下”不讲信用“的名声而使以后再借债发生困难。在商业信用极为重要的经济环境中为了占一点利息的便宜丧失信用是很不值得的。这是市场经济中不到万不得已企业总是尽可能及时还债的基本原因。 15企业间债务的规模与货币量(银行贷款)的相关关系 企业间债务的增长和规模与货币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货币越多、越便宜大家越没有必要相互欠债;而
13、当政府采取宏观紧缩政策的时候货币供给量越少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会变得越严重。但是在另一方面根据前面第13小节的分析货币量越多企业以货币为基础所能创造出的企业间信用也会越多。就单个债务人的角度看它越是能够获得较多的货币(银行贷款)它就越是可能更多地欠债别人会因为相信它可以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而较为放心地借债给它;从债权人的角度看如果他可以较容易地获得贷款他就可能不那么积极地去”要债“因为别人所欠债务虽然多一点他仍可以从银行借到钱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人们都是在一定量的货币基础上”创造“企业间信用货币量越多以此为”准备金“所能创造出的企业间债务的规模就可以越大。 从统计经验上看西方主要
14、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间债务与企业贷款规模的比率一般为一比一(Rostowski1994)。我国目前企业间债务与企业贷款的比率总的来说还较低约为67所以债务增长还有”余地“。从个案情况看当企业间债务与贷款比率较低的时候债务仍会增长;当这一比率接近于一或大于一的时候债务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企业本身也开始积极清理债务。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关系。 16债务总量与债务增量 企业债务总量是指到某一时点为止经济中全部未支付的企业间债务的总和(比如我国1995年末存在的8000亿企业间债务)是一个存量概念;企业间债务增量是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债务量(比如1995年一年间我国企业间债务增加了2000亿元)是一个流
15、量概念。 在一定时期中企业会还旧债欠新债。新债是在本期发生的但只要它没有超出还旧债的数量债务总量没有增加就可视为没有发生新增债务因为还旧欠新?;还”的过程使用了货币相当于用货币进行交易没有用新增债务来中介本期的交易。正因如此只有本期新增的债务才与本期的经济活动相关;其他债务存量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但是企业间债务的存量与增量是相关的:就一般趋势而言给定其他各种条件(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企业间债务的增长速度会随着债务总量的增大而发生递减;存量相对于整个经济活动以及货币总量的规模越大增量的相对规模会越小。原因就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间已有的债务越多建立在一定货币基础上的信用关系越是脆弱新的信用创
16、造余地越小。就个别企业来说欠债越多再借新债;或者别人欠的账越多自己财务越难以再维持生产进行更多?;赊销“。 因此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在现实中企业间债务的实际极限是什么但是由于以上两个小节所分析的种种原因我们可以期待:给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政策)给定经济的增长速度企业间债务的增量随总量的扩大而递减(若货币供给增长率发生较大变化债务增量会突然以较大幅度增长)至少债务与交易总量的比重会发生递减。 企业间债务不会无限地增长这个理论上的结论对于分析现实中债务的增长变动情况也许是有用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初期债务增量数额很大(见表1主要工业企业的数据);但在这之后随着债
17、务总量的进一步增大债务增量下降增幅递减而不是每年保持同样的增长幅度。19881989年实行宏观调控后主要企业间债务增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从1987年的0.76猛增至1989年的3.98但随后逐步下降;1993年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之后企业间债务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从前一年的0.3一下子猛增至14.63但在1994年这一比率已经下降至10.91债务增量的绝对值也开始下降。 二、中国现阶段企业间债务增长的特殊原因 21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企业间债务正常的”体制性增长“ 国有企业的一个基本体制特征是”预算软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就一定相互拖欠债务。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仅与中央计划当局发
18、生”垂直的“经济联系企业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财务往来交易的支付直接通过统一的银行帐户进行划拨所以并不会发生所谓”三角债“现象。只有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当中当集中计划的经济体制已经解体生产经营决策权已经下放到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横向财务关系的情况下”三角?;才会发生。这就是说“三角债”是“改革了的国有企业之间发生的债务拖欠”现象。在现实中所有实行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经济都发生了“三角债”从无到有、迅速膨胀的问题就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转轨时期企业间债务总额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济“货币化”、“信用化”的一种正常现象。我们称这种因体制变化所引起的企业间债务增长为
19、“体制性增长”。我们当然很难确切地在统计上确定已经发生的企业间债务中有多少属于体制转轨时期的“体制性增长”(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忽略这个问题但仍请读者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我们应该当作“问题”加以对待的只是超出正常的“体制性增长”的突发性“膨胀”或“额外增长”。 22国有企业的特殊问题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体制特征决定着企业间的债务可能会大大超出“预算硬约束”条件下的债务水平。这是对于国有企业间债务过度增长的一个最基本的体制原因。这一基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本身享有“国家信誉”的背景借债较容易。法律上说国有企业是国家作为所有者和债务人的“无限责任公司”只要国家“
20、不破产”企业的“信用等级”就总会好于别的企业。这是人们较容易借钱、借债给国有企业的原因无论它们是否欠债不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债务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法定货币同样的性质。 第二在历史上国有企业一般不会破产亏损由国家补贴。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仍要生存下去债务也就必然不断增加不会因破产清偿而被勾销。不能破产企业欠债就没有了最后的惩罚债务的增长也就会“无所顾忌”不良企业吃整个经济的“大锅饭”占用盈利企业的资金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也会将盈利企业拖垮。 第三在历史上企业债务增加后国家银行注入新的偿债资金“清理三角债”(1986年以后国家曾多次为清理三角债注入资金)更增强了人们对国有企业债务
21、有国家作保证的预期。 正是在这种特殊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很容易膨胀超出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而且国有企业事实上能够通过扩大企业间债务拖欠扩大其事实上的“购买能力”从而导致总需求的膨胀或减缓总需求缩减的速度。国有企业间“三角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企业以国家信用为背景自主先导发行的准货币”也是货币发行“倒逼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见樊纲19941995)。 假定D为企业间债务总额M为国家银行事后为“清欠”而注入的货币则 式中的m可以定义为“企业间债务引致货币供给的系数”。假如“为清欠三元债务注入一元货币”则m的经验值为3。 国家银行“注资清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国有企业间债务行为
22、的预期并因此而影响到目前与今后一段时期中企业的行为。国家银行注入的资金越少或者所承诺注入资金减少m的“预期值”(Em)越低。理论上说Em越低“预算约束”越“硬”企业间相互拖欠的数额会越小。所以企业间债务在理论上是“预期货币供给系数”的函数: (3)DfEm 任何经济中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在体制上和行为上的差别就在于Em较高从而拖欠行为会较为严重。但这并不否定同样是在国有经济条件下Em仍会是一个可变的量并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政府的一个政策变量。这一点在理解解决企业间债务拖欠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企业为什么被严重拖欠时还会继续“发货” 中国国有企业在被严重拖
23、欠的情况下还会继续给予其他企业“发货”并继续进行生产除了前面所说过的(A)为了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B)为了防止生产停顿之后发生“生产重组成本”等一般性的经济原因以及(C)企业“预算软约束”这一基本的体制性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一些较为具体的经济原因与社会原因。 (1)为了能发放奖金与增加福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现行体制是工资、奖金的发放和利润提留取决企业是否在本期内有“销售额”;而只要产品已经发出就算作发生了“销售”就可以动用企业现有的资金或者有资格向银行借款发工资、发奖金、提福利、提留利润进行各种支出。企业可以不关心自己的实际财务状况被债务人拖垮(在预算软约束条件下债权人对于借出债务的风险考虑也会
24、小得多)但总是会出于管理者和工人的现实利益(不是所有者的利益)而关心是否发得出工资。因此只有当企业间拖欠已经使企业可动用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可能的贷款额度)“用完了”的时候企业即使继续生产也不再能发工资的时候企业才会有较为强烈的动机停止在收不到货款的情况下还继续发货。 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的体制条件下企业间债务的增量会更接近上一节所说的“理论极限”只有“工资成本”构成对企业间债务增长的限制。 这一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企业都一直起重要的作用。在高涨期之后、紧缩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企业还有利润、也还有现金还能发奖金这一因素的作用就大些;一般地说对于有利润、有现金的好企业这个因素的作用总会大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间 债务 宏观经济 波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