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八十七_由多_省略_棒孢引起的黄瓜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_张自心.doc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八十七_由多_省略_棒孢引起的黄瓜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_张自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八十七_由多_省略_棒孢引起的黄瓜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_张自心.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栽培管理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2015( 10): 82 - 84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八十七) 由多主棒孢引起的黄瓜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 张自心 1 李盼亮 2 王莹莹 2 傅俊范 1* 李宝聚 2* ( 1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一 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美国、德国、巴拿马、 韩国、新西兰、西印度群岛等地均有发生和报道。 1960 年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 迄今为止,由多主棒孢( Corynespora cassiicola
2、) 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遍及全 国,在温室、露 地均有发生且不断加重。黄瓜棒孢叶斑病成为我国 黄瓜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间叶片发病率为 10% 25%,严重时可达 70%,甚至 100%。各地 的研究报道也主要局限于多主棒孢对黄瓜叶片的侵 染,如辽宁海城、河北青县、豫东地区等地,而未 见该病菌对黄瓜茎部侵染的详细报道。 2008 2009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防课题 组在山东、辽宁蔬菜保护地田间调查曾观察到多主 棒孢侵染茄子茎秆的田间症状(高苇 等, 2012)。 2014 年以来,课题组在广东茂名、山东寿光、山东 兰陵 等地的黄瓜产区调查时发现,黄瓜茎部有被多 主棒
3、孢侵染的现象,且为害日益加重;引起的黄瓜 棒孢茎腐病田间发病严重,部分田块发病率达 50% 以上。 1 黄瓜棒孢茎腐病田间发病症状 1.1 黄瓜棒孢茎腐病田间发病症状 黄瓜幼苗期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成株期病菌除侵染叶片外,还 可侵染果实和茎蔓。田间可观察到叶部和果实的发 张自心,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植物病理学, E-mail: 973735442 * 通讯作者:李宝聚,研究员,专业方向:蔬菜病害综合防治研究, E-mail: ; 傅俊范,教授,专业方向:植物真菌学, E-mail: 收稿日期: 2015-09-18;接受日期: 2015-09-1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4、1401888),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 系项目( CARS-25) 82 病症状,叶部病斑主要有大型斑、小型斑和角状斑 3 种,果实发病则出现开裂、流胶的现象(李宝聚 等, 2008)。黄瓜棒孢茎腐病主要发生在黄瓜生长 中后期,在茎部的中下部先发病,近地面的茎部发 病最为严重。 黄瓜棒孢茎腐病发病初期,茎部出现灰白色不 规则长斑,无明显边缘(彩色图版 1);茎部发病 中期病斑沿茎秆逐渐向四周扩展,呈灰白色长形斑 (彩色图版 2);茎部发病后期病斑环绕布满茎秆, 湿度较大时可产生稀疏黑褐色霉层(彩色图版 3)。 黄瓜嫁接口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或黄褐色, 茎秆表皮开裂凹陷,干枯坏死(彩色图版 4
5、)。剖 开茎秆,内部发褐坏死(彩色图版 5)。最后植株 萎蔫死亡(彩色图版 6)。 1.2 与黄瓜蔓枯病和黄瓜镰刀菌茎腐病的症状区 别 黄瓜发生蔓枯病后,茎部褪色,呈油浸状,有 大量胶状物质溢出,之后病部干枯呈灰白色,其上 散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彩色图版 7),后期 茎秆 干枯开裂,呈乱麻状。镰刀菌侵染黄瓜茎部后, 病斑沿茎部一侧干枯开裂,呈灰白色或淡褐色,湿 度大时有白色或粉色霉层(彩色图版 8),维管束 变褐坏死。而黄瓜棒孢茎腐病病斑不会产生黑色小 点(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病斑产生黑褐色霉层, 不产生白色或粉色霉层,后期病斑扩展密布茎秆 四周。 2 黄瓜棒孢茎腐病病原菌 引起黄瓜棒
6、孢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属 于丝孢纲( Hyphomycetes)暗色菌科( Dematiaceae) 棒孢属( Corynespora)真菌。多主棒孢是一种广泛 分布的多寄主真菌,可侵染葫芦科 、茄科、十字花 科、豆科等,涉及 380 个属的逾 530 种植物(李宝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栽培管理 聚 等, 2012),包括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大 豆等多种经济作物。该病原菌寄主专化性不强,存 在一定的生理小种分化(李龙生 等, 2005)。 多主棒孢在 PDA 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 致 密均匀,表生绒毛,黑色或灰色(彩色图版 9), 我国部分地区多主棒孢
7、可以产生棕黄色和暗红色色 素。菌丝体分枝,无色或淡褐色,具隔膜,分生孢 子梗由菌丝衍生而来,分生孢子顶生于梗端(彩 色图版 10)。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不分枝,褐 色, 大 小 为( 110 600) m( 4 10) m, 具 有 0 9 个层出梗(彩色图版 11)。分生孢子倒棒形、 圆筒形、线形或偶见 “ Y” 形,单生或链生(彩色 图版 12),顶部钝圆,基部较平截,淡褐色至深褐 色,脐点明显,大小为( 60 400) m( 8 24) m,具 1 25 个假隔膜。 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 10 35 ,最适温 度为 25 30 ,同时要求相对湿度在 90% 以上, 在露水中萌发率最高
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5 ,致死时间为 10 min(分); pH 值 5 8 是分生 孢子最适的萌发范围,萌发率达 95% 以上(邹庆 道 等, 2002)。 3 黄瓜棒孢茎腐病发病规律 3.1 病原菌初侵染来源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 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 冬,还可产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此外,在病残体 中的病原菌可存活 2 a(年)( Pernezny & Simone, 1999),附着在种子表皮的病原菌可存活 6 个月 以上,寄生在种子内部的休眠菌丝则存活时间更 长,并可以随着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Hasama et al., 1993)。翌年在适宜的条件
9、下产生分生孢子, 成为初侵染源,在生长季内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 为害严重。 3.2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及侵染 多主棒孢的传播 途径主要有两种: 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风和农事 操作进行传播,传播距离相对较近; 病原菌附 着在种子上进行传播,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分生孢子 萌发后产生芽管(彩色图版 12),从气孔、 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 5 7 d(天)。 3.3 黄瓜棒孢茎腐病田间发病原因 3.3.1 田间温、湿度 田间温、湿度与病害发生密 切相关,而湿度则是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病原菌 在相对湿度 90% 以上的条件下才能萌发。黄瓜生 长中后期植株密度增大,大水漫灌导致田间湿度加 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宝聚 博士 诊病 手记 八十七 省略 引起 黄瓜 茎腐病 诊断 防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