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说明.ppt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说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说明.ppt(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立德树人与地理核心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榕 2017年6月,汇报内容,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一个“抓手” 课程改革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 统筹各学科 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 统筹校内外阵地 十项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形成育人大的格局,“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第一项 (一)研究和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2、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第四项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大思路,什么是“素养”?,“素养”(competence或competency)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素养”的含义是一致的。“素养”一词较早出现的有汉书 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把素养视为经常修习的涵养
3、。后来,在我国汉语中主要指平日的修养,如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可见,“素养”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概念解析,什么是“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所有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既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也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选自中国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摘自各学科课标),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它以具体领域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为基础,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9月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一
5、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 问题解决 技术应用,治学 修身 济世,学科课程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 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制,我们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们研究的角度(维度),地理学使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傅伯杰院士,关注地理学与社会发展相关
6、联,2016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 张建珍 段玉山 龚倩 译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 二一六年八月经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授权,由张建珍、段玉山、龚倩负责 2016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中文版本翻译工作,该宪章的英中文版本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理大会上于 2016 年 8 月 24 日同时颁布,此前中国翻译的其他版本均为未经授权的草稿。,1 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地理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谐相处。2 地理教育的内容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
7、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3 地理教育的方式地理调查满足并滋养好奇心。地理视角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当代面临的众多挑战。,地理实践力,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信息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
8、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价值观,思想方法,实践行动,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水平划分,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摘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70529(下同),对现代地球观的哲学思考之一:地球由自然演化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地球科
9、学哲学,自发的辩证演化,自觉的辩证发展,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价值观的层面看,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以往人类活动,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走到不可持续发展的地步。我们只有保护自然价值,才会有健康的文化。以不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是协调人地关系最重要的目标。,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
10、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环境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对流层顶,3035千米,200300米,地理环境本身的综合性特征,也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不仅限于研究各个组成要素,更重要的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综合研究有不同的层次,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当然,综合研究不是地理学独有的,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进行综合性研究。但是,高层次的综合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修订 说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