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数学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精品高一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一数学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数学教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等于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就有了工作的标准流程。就不会出现先射击后画靶子的情况,打到哪儿就算哪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数学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本
2、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二、教法与学法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_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营造_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力求反馈的全面
3、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老师点评,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启迪思维为核心,启发有度,留有余地,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程序设计(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说明: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
4、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2.导入新课本章引言中关于在国际象棋棋盘各格子里放麦粒的问题中,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1,2,4,8,263再来看两个数列:5,25,125,625,.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下面的问题:判定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写出公比q,若不是,说出理由,然后回答下面问题。-1,-2,-4,-8-1,2,-4,8-1,-1,-1,-11,0,1,0提出问题:(1)公比q能否为零?为什么?首项a1呢?(2)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3)q 0是递增数列吗?q 0递减吗?说明:通过师生问答,充分调动
5、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_3.尝试推导通项公式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推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方法:叠乘法。说明:学生从方法一中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去发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回忆等差数列的特点,并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及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的能力。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叠乘”的思路。4.探索等比数列的图像等差数列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直线上一群孤立的点构成的,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得出什
6、么结果?它的图像如何?变式2.等比数列an中,a2=2,a9=32,求q.(学生自己动手解答。)说明: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例2及变式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a1,q,n,an四个量中,知道任意三个即可求另一个。并从这些题中掌握等比数列运算中常规的消元方法。6.探索等比数列的性质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然后引导推证。7.性质应用例3.在等比数列an中,a5=2,a10=10,求a15(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方法一:由题意列方程组解得方法二:利用性质2方法三:利用性质3例4(见教材例3)已知数列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是等比数列。
7、8.小结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1、等比数列的定义,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3、等比数列应注意那些问题(a10,q0)4、等比数列的图像5、通项公式的应用(知三求一)6、等比数列的性质7、等比数列的概念(注意两点同号两数才有等比中项等比中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8、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思想类比思想9.布置作业习题3.41、3.8.9.10.板书设计高一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
8、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教学重难点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教学过程【复习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一、基础训练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_次(一个_
9、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A、511B、512C、1023D、1024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年平均增长率为()A、B、C、D、二、典型例题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_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_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
10、1/2存期(存期+1)利率例2:某人从1999到2002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03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00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
11、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_?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高一数学教案3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
12、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二、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
13、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2.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数学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