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最新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精选五篇.doc
《精品高三最新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精选五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三最新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精选五篇.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最新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精选五篇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知识点,希望大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识点1 一、功的定义 是力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功是与每一个力相对应的,每一个施加于物体上的力都有对物体做功的可能,功代表一种力的作用效果,最终物体所承受的功应是各力做功的和。由于功等于力和位移两个矢量相乘,根据向量四则运算规则,功是标量,各力所做的功实际上都排在与位移的平行线上,有正有负,按数轴叠加得出总功,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二、功的单向性
2、。 不同于力的成对出现,功是不对称的。 三、力与位移的夹角 物体实际受力方向经常与位移方向构成一个夹角,无论是力线向位移线转还是位移线向力线转都是旋转角,之间的关系都是cos,当=0,cos=+1,力对物体做正功。当=,cos=-1,力对物体做负功。当=/2时,cos=0,力对物体不做功。但合外力必然与位移方向相同。 四、两种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它们的概念 五、能量研究的体系的概念。 能量是在体系内进行研究的,只有在一个特定完整的体系中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理,既然是体系,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物体。 六、能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优势是可以解决一些变力情况,缺点是不能解决有关加速度的研究。 七、搞清功和能
3、的关系。确定什么时候用机械能守恒,什么时候用动能定理。 1功和能的关系 能量的转换通过做功来实现,换句话说,做功产生能量(做正功),或做功损失能量(做负功),功有三种含义:一是等于物体单一能量的改变,如动能增加或减少。二是可以看作不同能量转换的传递中介物,如增加或减少的动能通过做功可以转化为势能,从而实现机械能守恒。三是可以表示出机械能以外的能量,从而可以传递给电能、热能、光能等。 2动能定理 应该这样描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该物体动能的变化。这里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A必须是合外力做功,即所有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和,也只有用合外力,动能定理才能成立。单个力可以对物体做功,但无法计算其贡献的
4、动能。由于合外力与位移方向永远相同,所以没有cos。 B因为功是以研究对象为范围,与前面相同,即只针对一个物体,当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体叠加时,需要像前面一样根据需要进行整体和隔离,必须分开讨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应该这样描述,体系内各物体运动前总机械能等于运动后总机械能。机械能等于动能加势能。这里同样有两个关键问题, A能量的研究范围是体系,既然称为体系,应包括所有参与的物体(包括地球),以及整个的变化过程。既然所有物体都参与研究,因为能量是标量,多个物体的能量就可以进行累加,形成系统内总动能和总势能,进而形成总机械能。 B这里不采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公式描述是因为它只适用
5、于一个物体,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优势,由于动能定理解决多个物体问题比较复杂,因此这个问题显得比较重要。 第八部分功率 这部分详见另一篇专题功率小品。 第九部分物理的七窍,即能、力、数、率、度、量、衡 深刻理解这七窍,能够把物理知识贯通。 高三物理知识点2 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9-1911年,
6、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三种射线(、),其中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
7、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68、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
8、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 高三物理知识点3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最新 物理 知识点 复习 总结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