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发问的精神》,设计]发问的精神.doc
《2021[《发问的精神》,设计]发问的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发问的精神》,设计]发问的精神.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发问的精神,设计发问的精神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
2、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
3、;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
4、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
5、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问的精神 2021 发问 精神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