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场教材分析(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电场教材分析(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静电场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黄晖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同一性。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课时第二节:库仑定律 一课时第三节:电
2、场强度 二课时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 三课时第五节:电势差 一课时第六节: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课时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 一课时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 二课时第九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二课时二、教材总体分析及特点(一)本章知识呈现的整体线索任何场的描述都要从两个角度来描述,一个是力的方面;另一方面是能的方面。本章的内容是电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后两章(恒定电流和磁场)的准备知识。本章的核心内容,简单概括为“六个二”: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概念,具体研究点电荷电场和匀强电场这两种电场,有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两个基本规律,介绍电场线和等势线两种图线,讨论静电感应和电容器两个具体问题,分析带电粒
3、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两种运动。基本概念多而抽象,是这一章的突出特点。针对这个特点教材注意从具体情况出发引入概念,注意适当的论证;注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弄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如电场强度的概念,学生应该明确的知道电场强度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因而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电场的强弱。相同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电场力大的点,电场强;受到电场力小的点,电场弱。理解抽象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一定要把事实、背景弄清楚。把分析过程弄清楚。本章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性比较强,许多知识要在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教材在内容选择、确定讲述方法时注意了这个特点,教学中要通过类
4、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二)教材编写特点1 强调对概念的基本研究方法的学习使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的。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在对静电场的研究中,不仅可以了解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静电场的性质,而且还会应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假设法、类比法、对称性原则等。2 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 本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教材通过“科学漫步”栏目,让学生认识到静电现象在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复印、雷火炼殿等。在“电容器的电
5、容”一节中,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现代应用。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节中,特别介绍了示波管的原理,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示波器为什么可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科学漫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静电加速器以及直线加速器的原理与作用。3 突出了对静电场的认识过程,类比方法贯穿始终认识静电现象,研究电场的性质无一不是先猜想,再实验探究,从而建立起完整的静电场理论。人们研究静电场的方法经常是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的,如电荷守恒定律类比质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类比万有引力定律,点电荷类比质点,电场力类比重力,电势能类比重力势能,电势类比电场强度的比值定义法,等势面类比等高线,电
6、势差类比高度差,电容器类比装水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类比平抛运动等。4注意渗透电磁学与力学的紧密联系本章处于承上(力学)启下(电磁学)的重要位置。电磁学依然保持着与力学的紧密联系。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能量)和规律入手,进一步来研究电场的相关性质和规律。5内容结构的设计形成了较紧密的“知识链”系统相关知识点形成了紧密的链条,在教学中从哪个环节入手开始教学,教材编写中注重了这方面的问题(从力到电场强度;从电场力做功到电势能再到电势再到电势差)的教学安排非常符合认知过程和学生的理解实际。是物理知识形成了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同时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框图如
7、下:电场中两点电势之差叫电势差E数值等于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重力与重力势能类比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三、各节教学要求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的电荷量,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学习。(1)电荷 讲授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知识时,重点是做好静电感应电荷的实验。课本上介绍用A、B两个枕形导体做静电感应实验。当带电体C接近枕形导体A时,可见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说明两个枕形导体都带了电。关于枕形导体所
8、带电荷种类的判断,可以用一个带正电的有机玻璃棒分别接近导体A、B端的带电箔片。可以发现A端的箔片被排斥,B端的箔片被吸引,由此可以说明感应电荷种类的差异。以后再按课本的程序演示,说明A、B导体所带的电荷等量。 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是保证三部分导体对地的绝缘性能良好,让C导体带尽可能多的电荷,而且应注意不使枕形导体与周围空间产生放电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讨论,解释看到的现象,归纳已学习过的起电的各种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特点,使学生对起电的过程,即使物体带电的过程有较深的理解。(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主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如何引导学生得出守恒定律?可以
9、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A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什么?B 感应起电的过程是什么?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电荷?C 什么是电荷的中和?电荷中和是不是正、负电荷消失了? 从而归纳出电荷守恒定律,该定律强调的是什么?D一对正、负粒子的产生和湮没是不是就否定了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怎样表述更完整?(3)元电荷 只需要介绍电荷量的定义、单位,最小的电荷量是怎样通过实验测出来的,其值e=1.6010-19C2 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是这一章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教材详细地介绍了库仑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了解探究的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类比质点对点电荷这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进行教学。
10、从初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过渡到对相互作用力的定量研究,首先就要弄清楚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库仑定律就是反映这种关系的物理规律,是电学的基本规律。课本上的实验可以定性地说明点电荷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得出库仑定律,是以库仑扭秤实验为基础的的。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了解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而且能学到一些物理实验方法。这个实验不要求实际去做,但应运用模型、挂图或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联想到卡文迪许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库仑扭秤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教学中可采用讲解或自学讨论的方法,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可以提以下问题:库仑是用什么办法测算出点电荷间
11、的作用力的?当时还没有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是怎样解决作用力与电荷量之间的关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明确库仑扭秤实验的过程。 对库仑定律的内容,要把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式结合起来理解,还要把万有引力定律作对比,以利于记忆和应用。 在应用库仑定律进行运算时,电荷量要用绝对值代入,力的方向由引力或斥力具体确定,公式中各物理量都统一使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在解决多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问题时,要注意两个点电荷之间就有一对库仑力,它们之间的关系遵循牛顿第三定律。在解决综合力学问题时,带电体不仅受到库仑力,还可能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作用,教材的例1计算结果说明,在研究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时,库仑
12、力比万有引力大得多,因而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但在研究其它带电体的平衡或运动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万有引力(重力),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2说明,一个点电荷受到多个库仑力的作用时,其分力和合力的关系同样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以上各点,应结合例题、习题的教学,尽可能启发学生亲历过程自行得出,使之易于理解、记忆和应用。3 电场强度教材通过库仑力与万有引力的类比,“物体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这种“超距作用”使科学家产生困惑,法拉第为此提出了场的观点,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是电场的显著特征,从这里入手建立了表征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电场的概念,对于学生是个新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既是本节的重
13、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开始只要求大体有所了解,不要求学生深入地解释电场为什么是物质的一种形式。(1)电场电场是学生新接触的抽象概念,可以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比较,由学生初中已有的磁场概念形成对电场的认识,再结合对电磁场、电磁波及其应用于实际的广播、电视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指出电场的物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它对其中的电荷具有力的作用。(2)电场强度关于电场强度的引入,首先要讲清试探电荷或检验电荷的意义。为了感知电场的存在及其性质,要用检验电荷进行探测。只有检验电荷是点电荷,由它来确定电场中某点的位置才有确切的意义;只有检验电荷带电量很小,它自身的电场对源电荷电场的影响才能忽
14、略。然后,做好课本图1.2-1所示的实验,定性地说明检验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所受电场力的大小不同,进而说明电场中各点的强弱不同,为此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讲解电场强度的定义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密度概念。对于体积相同的两种物质来说,质量大的密度大,我们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同样,对于电场中的两点,如果同样的点电荷在某点受的力越大,就说明这点的电场越强(正如比较两个经历不同位移的物体运动快慢比较,利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一样)。我们用单位电荷量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即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表示电场的这种性质。电场强度的单位是N/C或V/m,是导出单位。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在课本图1
15、.3-2的基础上来说明,以+Q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在圆上任取两点A、B,说明A、B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相等,同一电荷分别在这两点所受电场力大小相等,但力的方向是不相同的,从而说明电场强度是有方向的,是矢量。然后再进一步指出,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利用课本图1.3-2,以点电荷电场中某点为例,分析电场力随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的变大而增大,概括出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相同;对于不同的点则比值不同,即E=KQ/r2。由此抽象出这个比值与检验电荷量无关,表示电场本身的性质;在比值大的点电场强,在比值小的点电场弱,并把点电荷的电场推广到任何电场。 由于电场强度是矢量,
16、对几个电场的叠加,其合电场强度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可以把电场强度与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从意义、公式、方向、单位等方面用列表的形式加以比较,加深对电场强度的理解,还应该通过解答习题,帮助学生认识公式E=F/q与E= KQ/r2的区别和联系。(4)电场线 先通过讲解,明确引入电场线可以形象表示电场的分布,然后讲述电场线的定义,说明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一致,再介绍电场线的三个特点,最后说明电场线是人为设想的,不是真实存在的。(5)匀强电场 匀强电场是最简单而又很重要的电场,要讲清什么是匀强电场,它的电场强度的特点和电场线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实际的匀强电场有哪些。4 电势能
17、和电势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电场力做的功只能决定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的零点电势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通过匀强电场推知,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是由电场中这点的位置决定的,跟试探电荷无关,并推广之从而给出了电势的定义。在规定了电势的零点后,就可以确定某点的电势。电场中电势相同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
18、面,等势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建议用类比法教学。(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教材通过把试探电荷q在匀强电场中从A沿直线、折线、曲线等不同的路径移到B点,计算出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都是一样的,经过论证得出了静电力做功的特点: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同时推广到非匀强电场也适用。对于把该特点推广到非匀强电场中,教学中可以不深究。让学生知道即可。(2)电势能 电势能和电势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反映了电场的能的性质,内容比较抽象。教材把地面附近重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跟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与正电荷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的情况跟电势能的变化关系进行类
19、比,从而得出了静电力的功只能决定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电势能的数值。只有规定了零电势能的位置,才能确定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教学中,可以在复习重力势能、正功、负功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对比进行讨论。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电场力可以是引力也可以是斥力,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因此电场做功的问题要复杂些。在教学中,对正电荷在电场中的情形由教师讲解,负电荷在电场中的情形可以由学生自行推出结果,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讨论电势能的数值时,可以先复习重力势能是怎样确定的,再与重力势能类比,通过例子讲清确定电势能数值的过程。要先确定电势能为零的位置,一般取电荷q在无穷远处的
20、电势能为零,把电荷q从电场中某点移到零电势能处电场力做功的大小,即为电荷q在电场中某点电势能的数值。 对于电势能的正负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正负的意义,对于电势能的正负进行讨论。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基本理念。(3)电势 方案一:在引入电势之前,可以复习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说明在电场中某点,随着检验电荷电荷量的增大,所受电场力成正比地增大,但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是确定的,这就是该点的电场强度。它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无关,是表示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与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类比,结合具体的电场定性说明:在电场中的某点,检验电荷的电势能随电荷的电荷量的增大而
21、成正比地增大,但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是确定的,它表示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也可以后作与电场强度的类比,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合教材的推导,从而引入电势,电势的高低也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无关,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与电势能确定一样,讲明零电势位置的确定。零电势确定后,电场中各点的电势的大小才有确定的数值,电势的正负才能有确切的定义,再应用上述认识,说明点电荷+Q和-Q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的高低,从而得出结论:在+Q的电场中,电势都为正值,离+Q越近电势越高;在-Q的电场中,电势都为负值,离-Q越近电势越低。 根据电场线的方向可以判定电场中各点的电势的高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先列举电荷在课本
22、图1.44的电场中的各点之间移动时,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判定电势能的变化,进而判定电势的高低,再考察电场线的方向与这些点的电势高低的联系,最后概括出: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要及时引导学生小结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电场强度与电势、电势与电势能,分别列出表格,从意义、公式、方向性、单位等方面进行比较,巩固掌握这些概念,也发展了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方案二检验电荷的电荷量q+q+2q+3qq检验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EP1=EqL1EP2=2EqL1EP3=3EqL1EP4=-EqL1检验电荷的电荷量q+q+q检验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EPA=EqL1EPB=EqL2通过对电场中同一点放置不同电
23、荷,及其在不同点放置同一电荷,从而表达出电势取决于电场本身与试探电荷无关。(4)等势面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等势面。可以运用地图上等高线作比喻,以点电荷的电场和匀强电场为例,配合模型教具,讲清等势面的意义。 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可以用反证法得出: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再在复习电场线方向与电势高低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电场线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注意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具体的各种电场线与等势面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想象这些电场的等势面的形状。 结合教材图1.4-5同时指出两个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之差是相等的。参考方案: 由于学生对等高线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处理等势面的问题时也可以
24、采取通过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变化结合上图来处理从而引出等势面的概念并能很好的归纳出等势面的特点。5 电势差电场中某点的电势是相对零电势而言的,取不同的电势零点,电势的值是不同的,因此电势具有相对性,但同一电场中,两点的电势的差值不因为零电势的选取而发生改变,所以电势差比电势更有意义、更重要。引入电势差时,除了用地理位置的高度差来比喻外,还可以列举数据阐述或指导学生运算,说明在匀强电场中,选定不同的零电势位置,其中任意两点的电势之差保持不变;进而指出电势差的应用比电势更普遍,它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也就顺势得出了。用电势差来计算电场力做功时,公式中各物理量取绝对值,电场力做功的正负要根据电荷移动的方向与
25、所受电场力方向的具体情况来判定。参考方案可采取与电势相同的比值定义法定义电势差的概念而后举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电场力做功引起电势能的变化比结合电势定义及电势差定义来推导出电势差等于电势之差更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即:WAB=EPA-EPB UAB=WAB/ q =EP/ q UAB=A-B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场强度描述的是电场力的性质,电势描述的是电场能的性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本节教材就探讨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讨论电势差和电场强度方向的关系时,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可以举例说明,自山顶上从坡度不同的两个方向下到同一水平面,坡度陡的方向,单位长度的水平距离上高
26、度下降大,即高度下降得快,再结合课本16-2的匀强电场讲解,沿不同的方向,电势下降的差值都相同时,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最小,即电势降落得最快;因而得出: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指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再通过计算两种方式电场力所做的功而比较得到UAB=Ed。 在得出电势差和电场强度在数值上的关系式E=UAB /d后,要强调理解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d是两点间在电场强度方向上的距离,UAB是所对应的两点间的电势差,它只对匀强电场才适用。7 电容器与电容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电容器,它有广泛的应用。电容器被充电的过程就是把电能储存起来,放电的过程就是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还介绍了电容的定义以
27、及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哪些因素决定。(1)电容器在收音机、电视机、电子仪器中广泛使用电容器。教学中可以进行实物展示,从而引入对电容器的学习。让学生观察废旧电容器的外形及电极,再把它拆开,看两个极板(金属箔)和中间的电介质,了解电容器是由两个彼此绝缘而又相互靠近的导体构成的;再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配合讲解,说明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电容器的功能就是能够容纳(储存)电荷。要强调指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是指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2)电容 不同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是不同的,可从怎样表征这一性质过渡到电容概念的教学。电容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材把它与容器的容量做了对比,既然是
28、对比,就不可能完全相同,达到了有助于理解电容的目的就可以了。 还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电势等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作类比,加深对电容概念的理解。(3)平行板电容器 这里讨论的是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对电容的物理意义有深入的认识。讲清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做好教材要求的演示实验,静电计指针偏角的大小反映了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由电容的定义公式就可以推知电容器的电容大小。 在介绍实验装置时,应讲清静电计张角的大小为什么能够表示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大小。在进行操作前,可以先把观察现象的记录表格画出来,使学生观察有目的,并在演示中及时记录。根据实验结果,概括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C=S/4kd可以
29、用已学过的的知识,对公式作定性说明,还要指出,这个公式与电容的定义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只适用于平行板电容器这一条件。 要通过练习或例题,使用公式C=Q/U讨论平行板电容器的有关问题时要注意:A若电容器两极板与电源相连,则极板之间的电压不变;B若电容器极板与电源断开,则极板的电荷量不变;(4)常用电容器 可以先展示不同类型的电容器,再介绍相关的电容器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工作电压和击穿电压,懂得电容器的工作电压是有限的,否则将被击穿损坏,电器设备也随之无法正常使用。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本节教材中介绍了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的两种运动情况: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带电粒子的偏转.(1)带电粒子
30、的加速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综合了静电场和力学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以用演示阴极射线管,说明热电子在加速电场作用下,形成电子束.结合课本图1.81,可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电学和力学知识自己去探究,对带正电粒子的加速,要求学生分别用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推导出带电粒子达到负极板时的速度v(2)带电粒子的偏转首先演示阴极射线管或其他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可以用专用的阴极射线管来演示.引导学生对照物体在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根据受力、加速度、飞行时间、側移距离、末速度v与初速度v0的夹角,结合例题,逐步
31、推导出侧移量y和夹角的表达式,并讨论决定的因素。还可以深入讨论下述一些问题。比如,在带正电粒子加速的现象中,可以提出:(1)若粒子以速度v0从正极板小孔沿电场强度方向进入电场,则从负极板穿出时的速度v有多大?(2)若粒子以初速度v0从负极板小孔沿电场强度方向进入电场,粒子作什么运动?为什么?(3)如果不是匀强电场,能否用匀变速运动公式求出粒子达到负极板的速度,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在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的讨论中,为什么不考虑重力?这常常是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应该让学生了解,这是因为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带电粒子受到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的缘故。要概括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带电粒子进行受力分析(
32、包括电场力),明确粒子的运动状态及过程,运用相应的力学规律列式求解.(3)示波管的原理示波管是前面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应该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对于示波管的工作原理有初步了解. (1) 示波器:用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电子仪器.其核心部分是示波管(2)示波管的构造:由电子枪,偏转电极和荧光屏组成.(3)原理:利用了电子的惯性小,荧光物质的荧光特性和人的视觉暂留等,灵敏,直观地显示出电信号随间变化的图线.让学生对P36的【思考与讨论】进行讨论.本章编写上的几个问题一、 为什么把电荷守恒定律单列一节?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在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副产品,它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新教
33、科书突出了守恒的思想,例如,力学中学习功和能的时候就是从“追寻守恒量”开始的。这里把电荷守恒定律作为一节,目的就在于此。过去常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作为单独的两个知识点来处理,新书中它们从属于电荷守恒定律。编者要通过对这两个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想到:电荷可能是守恒的。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二、静电计与验电器有什么区别?这章的第1节给出了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照片。静电计实际上就是具有导电外壳的验电器。静电计的外壳与中间的金属杆构成了一个电容器,它们是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验电器一样,指针(或金属箔)张开的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对
34、于电容器来说,带电多少正比于两板的电势差,所以当它们分别与两个导体相连时,可以由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判断它们的电势差。外壳是否接地对于显示电势差没有影响,但有时可以增加实验现象的稳定性。由于静电计这个“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太简陋,受外界影响太大,极板间的电势差与板上电荷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静电计只能用来定性地估计电势差。三、为什么没有说“库仑定律是由大量实验归纳得到的”?科学定律的建立需要实验事实,也需要归纳,但不一定符合“大量数据归纳结论”这样简单的模式。科学家以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在18世纪中叶,库仑定律发现的前夕,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35、人们已经知道了反平方力的各种表现,例如,把质点放到均匀物质球壳中的任何一点,球壳对它的引力都是零。18世纪60年代,富兰克林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带电的软木球吊在带电的罐头盒中,软木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另一位物理学家爱普里斯特利据此猜测静电力也与万有引力一样具有反平方的性质。这里只能说是猜测,因为实验条件并不一样:罐头盒并不是均匀带电的球壳。在此同时,还有其他人由于不同事实的启发,也在推测静电力的反平方规律。库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扭秤实验的。也就是说,实验前他已经对结果有了预测。现代人看他的原始资料,实验数据与反平方规律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数据写出静电力的表达式,的确需要“勇气”。
36、出于这样的考虑,教科书用的语言是,库仑“通过研究确认”了现在周知的库仑定律。四、为什么本章没有强调电场的物质性?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场是一种物质,但以数学的观点看,如果某量是空间各点的函数,这个空间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场。例如,某空间区域的各点都对应一个矢量,那么这个空间就是一个矢量场。这个矢量场可以不涉及任何物质实体。定义电场的思路是这样的:在一个电荷附近的任何一点,检验电荷会受力,力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无关,说明比值反映了空间的某种性质,于是就定义了电场。这样定义的电场,可能是一种物质实体,也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数学工具,我们无法区分。因此,在这里可以提一提电场的物质性,不必强调。我们没有说服
37、学生的理由,过于强求反而给人不说理的印象。只有在变化的电磁场中,也就是在研究了电磁波的能量流动,特别是研究了电磁波的动量之后,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电磁场是一种物质。第三章关于磁场的物质性也是这样处理的。五、为什么要讨论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各种势能都是空间点的函数,即一个点对应一个确定的值,如果做不到,就不可能定义某种势能。例如,在有摩擦的平面上把一个物体从基点O移到某点A,沿不同路径运动时摩擦力做的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在A点定义所谓的“摩擦势能”。分析某种力做功的特点,就能知道是否“一个点对应一个确定的(势能)值”。强调这些,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势能有个清晰的认识。学习重力势能时教科书这样做
38、了,学习电势能时还要这样做。教科书在这里以自己的行动渗透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说话、做事要讲道理,要合乎逻辑。有这样一个疑问:分析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要用掉一些时间,尽管这样有利于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解题的训练?其实两者可以兼顾。分析做功特点时的主要运算是功的计算,还有就是“用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方法。这些都是解题所需要的非常基本的技能,教学时不仅要想着目标得到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更要想着过程功的计算。六、为什么按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逻辑关系展开教学?新教科书要突出科学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通过做功研究能量。分析了静电力做的功之后马上就会自然地得到电势能的概念,随后,由于电
39、势能与检验电荷成正比,于是又得到了电势和电势差先学电势差则不便于落实“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还有一个原因。对于现代的高中学生,能量已经是熟知的概念,电势和电势差则相对抽象,先学电势能再学电势差也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电势能作为能量家族的新成员,不仅丰富了对能量概念的认识,而且为电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沟通的渠道。后面讲到的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与电势能的转化就是一例。七、由极板面积S和极板间的距离d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两个公式和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公式的作用不只是用来计算,它也用来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定性的关系。这两个公式在教科书中正是起这样的作用。影响电容的几个因素的不同作用,通过公式可以一目了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这两个公式,教科书也没有这方面的练习题,不必让学生记忆,也不必利用它们进行运算。八、怎样处理“做一做”栏目中“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这类实验?师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学习“做一做”和“说一说”栏目中的内容。如果跳过去,对后续学习没有直接的影响。用传感器做实验,这是一个方向,教科书写入这些内容,表示编者的导向。由于各校和各位老师的情况不同,编者没有把它们当做必学内容。但是,应该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两个这样的实验,至少可以在学生的兴趣小组中试做。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