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共47页).doc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共4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共47页).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首 关 雎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修辞:采用的是“兴”的手法,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三四句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爱情场景,打开故事的开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内容:用采摘荇菜起兴,写主人公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淑女”用来赞美女子的文静美好。“寤寐思服”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炼字:两个“悠”字均以感
2、叹语气给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现手法:这几句是虚写,用采摘荇菜起兴,正是饱受相思之苦的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也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全篇的精髓,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是对生活的细微捕捉和真实刻画。“琴瑟友之”想象相会相处的愉快,“钟鼓乐之”想象结婚时的热闹场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主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直率,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风格明朗。】第2首 蒹 葭诗经内容:以蒹葭起兴。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
3、境,三四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由此,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栩栩可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炼字角度赏析: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急切的心情。“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追寻时间之久。“方、湄、涘
4、”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的场景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出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主旨: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第3首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文学常识】“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机关的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也称作“乐府”。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像五言,采用
5、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修辞: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炼字:一个“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内容、表现手法:这四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表现手法:这四句是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幅荒凉
6、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内容、表现手法: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表现手法:这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7、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65年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第4首 观沧海东汉曹操【背景回顾】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塞,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炼字: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点,“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表现手法: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
8、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若”可以看出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来一幅吐吞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作手法:虚景描写。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
9、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第5首 饮酒东晋陶渊明【背景回顾】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出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这是其中第5首。作者眼看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为此他悲伤抑郁。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厌倦官场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后恬淡悠闲、怡然自得的生活。内容: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修辞: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炼字:“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炼字: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
10、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并且引出下句。修辞: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内容:“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得的心境。】第6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文学常识】乐府诗集是继诗
11、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其中“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木兰诗是长篇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内容: 第一节写木兰代父从军。修辞: 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内容: 第二节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
12、,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 第三节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表现手法: 前四句在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修辞: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
13、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 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修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军营的艰苦生活。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 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其秘密所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实情,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修辞: 前两句运用顶针的
14、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内容: 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表现手法: “火伴皆惊忙”表现出伙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15、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修辞: 第七节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第7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背景
16、回顾】这是一首赠别诗,“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杜姓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修辞、炼字:写景起兴,对仗工整。“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用“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内容、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内容: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内容:“
17、歧路”照应送别之意,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主旨: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8首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背景回顾】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因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此诗。内容:此诗是诗人在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时写的,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18、酬的苦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抒发天地之大,孤苦悲痛之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主旨: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而深刻的社会意义。】第9首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背景回顾】诗人游历途经北固山,正值“江春入旧年”的除夕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乡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
19、燕北归,无不催人思乡,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修辞: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炼字: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修辞: 运用对偶手法,通过写一幅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哲理句。“生”“入”二字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
20、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修辞: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主旨: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第10首 使至塞上唐王维【背景回顾】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内容:叙事,“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
21、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炼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之高;“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
22、”“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手法: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主旨: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第11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背景回顾】本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悲愤、寄以慰藉的诗。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十分同情和关切,便题诗抒怀,遥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标 古诗 词曲 鉴赏 40 4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