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科技引领培养创新人才(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科技引领培养创新人才(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题科技引领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基于学情、区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坚持整合地域石化科技资源,挖掘社会教育教学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以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中心,充分借助现有的学科积累、地域资源优势和教改政策支持,积极营造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良好平台和环境,改革模式,健全机制,着力突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性和特色性。 一、依据学情和区情, 探索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 北师大燕化附中地处北京西南郊城乡结合部燕山,生源主要来自燕山本地,学生学业基础(如2015年中招高低分差距超过200分)、生活观念、兴趣追求和职业理想均差异较大。学校以开展“
2、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为契机,立足地区资源和特色,建设“希望与生命教育”工程,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建设,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理性地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开启学校教育改革探索的新征程。 1.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引,探索多样化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学校结合学生学情和地域区情,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这种多元化呈现出的是横向多样性,以适应“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培养目标,将每个学生按不同的培养方向定位,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 按照学校学生的学业基础及职业趋向,将学生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包括翱翔学员和石化科技实验班两类)、基础性人才和技师类人才来培养,其培养目标分别
3、是学生能够进入国内外重点大学、国内外普通大学及专门技术学校。 2.从课程改革入手,努力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空间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而构建与其教育理念、知识编码、操作要求相符的课程体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实施需求。 除按时按量完成国家课程外,学校在课改规划方面,力求课程整体设计的优化,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程结构方面,根据各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组合课程;课程内容方面,汲取当代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同时增加人文素养和科技实践的分量;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学生校本课程的选择权,创设有利于个
4、人独特发展的环境。 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实施教师校本课程负责制,由校本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建设,教学处和教科研室提供帮助并进行督促。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是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找到课本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衔接点,通过课程内容实现学生知识与社会的有机对接。如语文组的专题教学和化学组、生物组、历史组的课程整合策略。 其次是开发能体现师生共同价值观,具有操作实效性的课程学习辅助工具和教学组织模式。如导学案和校本练习册的编制以及慕课、翻转课堂、合作学习和友善用脑等方法的应用。 最后是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由科技教育、综合实践、德育、民族教育等组成的课程群是对学校“希望教育校本课程”体
5、系的有力支撑。 3.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创新实践来实现,学校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关注科技发展和生活应用,主动探究小课题、小问题。 同时,教学、科研互动,把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统一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在操作层面上,科技实践的安排首先要与课程结构顺序保持一致性,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实践内容,最后是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和使用能力。 4.思考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构建增强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 一是内涵发展和开放创新相结合,进行校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机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6、需求。 二是从独立创新到区域协作的转变,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人才早期培养资源平台建设和效益最大化。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建设,即加强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优化实践活动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生态系统。 二、整合科技资源, 突出专题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学校多样化特色办学的子项目之一,从开发地域石化科技资源人手,学校努力构建科技实践基地和专题特色课程体系。以此为依托,学校于2011年成功申请获批北京市“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2012年获批并开办北京市特色实验班一“石化科技实验班”,2013年学校成功申请建设“北京市高中大型开放式实验室”,2014年学校申请并进行
7、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专题科技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开题,2015年学校申请并获批“北京市开放式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三项。学校从整合开发地域资源、创建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方案、探索教学组织模式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夯实基础,体现特色,构建形式多样的专题科技教育 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注重基础学科尤其是实验学科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和研究。各基础学科均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为科技活动服务,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学校一方面注重传统科技活动(如生态环保、能源与材料等)的开展,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发新的科技主题,如乐高机器人、地理考察、生活化工(酿酒、制豆腐)等;另外,学校投人建设了生态环保基地展厅、石化科技开放式综合实验室及生活化工基地,优化课程及活动方案,打造特色实践项目。石化科技班的学生全员参与特色拓展课程的同时,结合各自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每人每学期进行两项科技创意制作,学期末分享、展示成果。 2.学科协作,专题建设,构建科技实践的平台和环境 良好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和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为此,学校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层递结构合理的专题模块课程,解决专题科技知识碎散、不同学科间交叉重复的问题,建设专题化、层次性、开放式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