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共5页).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辨析题(其中2、3、4、11、12与前一份答案有争议)1.专家型教师就是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P262.会学习是指学习者掌握了一套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P233.早期教育越早越好P414.遗传比环境对儿童发展更重要P365.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该对儿童实施高难度教育P539.负强化即惩罚P17610.接受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属于机械学习P18811.替代性强化就是代替别人接受强化P18112.顿悟说比尝试错误说更能够解释人类的学习P1851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含义不同P188、P19814.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越高P
2、21215.一个人长期体验失败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P220-22116.一个人长期体验失败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P21917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P252、P25918元认知是认知的一种,是认知的高级形式P26019定势是一种负迁移P26920.概括化理论比共同要素说更能够揭示迁移的实质P275-276问答题1.新教师如何才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答:要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从所教学科内容、一般教学方法和讲授所教课程的特定教学方法中不断学习;需要进行反思,提高元认知能力,使日常工作和事物的完成逐渐自动化;需要培养洞察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需要时间,需要
3、在实践中的不断练习、反思和再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经过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这几个过程。2.简述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题库中无)答: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首先,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
4、;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3.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题库中无)答:皮亚杰是生物专业,受达尔文影响,提出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源与动作(或者活动),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时他是个体(认知)建构主义的先驱者。提出心理发展包括内因(成熟、平衡)和外因(自然经验、社会经验),认为教学适应发展,认知发展中认知结构与技能的改变。认知发展的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是历史哲学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发展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他认为年幼儿童的语言是自我中心和无社会性的,他认为所有较高级认知过程的建立,都源于与社会的相互接触。通过与更熟悉的社会成员共同活动,儿童逐渐掌握了这些活动,并以其在文化中有意义的思维方式,对话时最近发展区中的一个重要的脚手架工具。他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有: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他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华为内部的智力动作。4.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
6、论进行评价答:埃里克森认为,个性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发展经历几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地完成,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要解决八对矛盾。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强调自我在发展中的成熟和作用,并且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很有价值;同时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诠释人格发展的模型对人格发展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5
7、.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进行评价(题库中无)答: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使人们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思维的性质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该理论也有以下批评:1、道德发展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是分离的、有先后的顺序和固定的。2、科尔伯格的理论过于关注道德推理,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3、低估了年幼儿童的判断能力。4、存在性别和文化的偏见。6.简述强化理论及其教学意义答:斯金纳非常重视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重要性,他详细研究了强化的种类、强化的性质以及强化的作用模式等问题,形成了他的一套强化理论。他把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
8、。他还比较了惩罚与负强化。在教学中应用:程序教学、课堂管理、行为塑造、行为矫正等。7.比较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答: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所研究的是应答性行为,是被动的;研究的重点是使中性刺激如何变成条件性刺激,即侧重于研究刺激的变化,故也称之为刺激型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意义在于使中性刺激具有信号意义,即研究的核心是揭示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所研究的是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研究的重点是使自发行为变成操作性行为或工具性行为,即侧重于研究行为的变化,故也称之为反应型条件反射;强化的意义在于使得行为具有工具性,并详细探讨了不同的强化类
9、型和程序所具有的强化作用。8.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社会行为的习得,而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注重学习中认知因素的作用,将认知过程引进自己的理论体系,把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加以融合,从而超越了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认知理论学习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并且以人为研究对象,摒弃了行为主义用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使得研究结果更富有说服力;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的方式,并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而不是主要通过直接学习获得的,从而丰富了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班杜拉关于环境、个体与行为三者交互作用的理论,
10、强调期望、信念、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强调认知因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避免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忽视认知的弊端,更加全面地阐释了影响行为的因素;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模式,而非单一的直接强化模式,完善了强化学习原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和示范教学过程,揭示了示范教学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9.比较苛勒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主要观点答: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的研究结果,提出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