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共10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一、 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
2、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
3、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一) 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起来的。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联结的增强或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练习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
4、联结会因为练习得到加强;效果律:指奖惩对联结效果有重要影响,奖励则联结增强,惩罚则联结削弱(多选 给解释填名词)。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二)认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其基本观点如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二)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获取代替性的间接经验。这种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他还认为,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由四个相互关联
5、的过程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四、学习迁移(一) 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或干扰现象。(二) 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如温故知新。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如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影响着对生物这一
6、概念的理解。后者:如角影响着对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将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三)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洛克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机能。3.经验概括说。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贾德,“水下打靶”4.关系转换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苛勒 “小鸡觅食”5.认知结构说。6.认知结构说
7、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完形主义心理学家(四)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迁移起至
8、关重要作用。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2.精选教材。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
9、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一、 知识的理解(一) 理解的概念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
10、的思维过程。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二) 理解的标志1. 知道“是什么”。2. 知道“为什么”。3. 能举例复述。4. 融会贯通。(三)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1.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1) 实物直观。(2) 模像直观。(3) 言语直观。3. 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不断地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学中运用变式有助于学生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二、 知识的应用(一) 知识应用的概念。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
11、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应用的实质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二)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 审题。2. 相关知识的重视。3. 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三) 影响知识运用的因素。1. 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2. 问题的特征。一般来说,学生解决不带具体情节的抽象问题比解决具体情节的实际课题容易,解决单一的课题比解决复合课题容易,解决书面问题比解决实际操作课题容易。3. 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第三节 技能的掌握一、概述(一)什么是技能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
12、生活方式。如,打字、跑步、写字、开车。技能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技能是一种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第二,技能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第三,技能是通过联系形成的。 (一) 技能的种类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1.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例如,吹拉弹唱,田径,球类等。2. 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心算技能等都是常见的智力技能。3.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两者的区别表现在: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
13、。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二、技能的形成阶段(一) 动作技能的形成1. 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极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2.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 初步掌握完
14、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动作系统。4. 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二) 智力技能的形成1. 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定向。2. 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如借助于实物或模型、图表、标本等学习。3. 有声言语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言语对活动的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第三 重点 知识 归纳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