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合作(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校企合作(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政校企合作 政校企合作,是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政府部门以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一、 高职教育政校企业合作的动因1.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职业教育政策及其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对职业教育的规范、导向、协调和推动作用,用政策的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筹措者和提供者。2.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从目前来看,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因主要有:一是学校发展需要。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获得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深化人才
2、培养模式改革,同时也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科学技术与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率。3.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合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政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制定有利的政策,指明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学校在借助政府的力量的同时,可以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切合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可以在与学校合作中获得政府与学校的相关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多赢的局面。二、政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还处于初级
3、探索阶段,目前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办高职院校在此项工作中大多步履维艰。究其根源,除了政策性因素外,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然存在理性思考不足。很多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从而影响到校企结合的质量。其次,由于没有找到校企结合的契合点和动力机制。 三、政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足 实践证明,政府、企业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政校企合作的模式还在存许多局限性。一是企业有自身的生产任务,学生实习任务由企业规定,高职院校缺少自主权,导致高职院校无法控制时间,不能落实实习实训任务。在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
4、能力训练与培养,实习实训任务可能会与学生职业能力目标培养计划不匹配;二是企业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校外基地路程较远,学生出入不方便,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系数不够高;三是学生缴纳了顶岗实习学费,但又不在学校实习和住宿,也不了解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程度,因此会产生误解;四是因受场地限制,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创办的生产性实训工厂往往只是一个车间(单一生产线),而不是整个企业和行业,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使产业链的上、下游脱节,不便于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生产全过程,更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整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无法完善和提升职业素质。 另外,学校和产业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对于校企合作中出
5、现的种种矛盾,单纯靠政府的某一政策、文件,或者是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来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及合作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四、目前政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政府委托学校举办特定的教育项目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所安排的重点工程、计划,委托有关普通高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特定人群的教育或特定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所承接的任务是这些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学校亦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与当地政府共同设立和实施某个区域性人才开发计划或人才工程。 (二)、政府和企业将应用型研究课题委托给学校、科研院所这是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最普遍、最传统的形式。目前,无
6、论是政府决策研究还是企业技术研究,“研究外包”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政府限于人手和专业人才,除了日常的工作调研外,无力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而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设备,也难以开展科研工作,均只有借助外脑。 (三)、政校企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了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政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已经越来越普遍。具体合作形式有多方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以及实验室等。 (四)、企业在学校设培训中心这种情况由企业出设备和资
7、金,学校出场地和教师,培训中心一般使用企业的名称,企业也安排培训师讲课和指导实操。这有助于企业解决一线工人和各销售公司员工的培训问题。在企业无培训任务的情况下,学校用作实践教学和科研的场所。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一线员工的培训任务委托给学校,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一线员工培训难题,并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业务。 (五)、学校在企业设培训基地小规模、单批次、离厂式培训严重制约企业培训效率,影响企业正常工作。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干脆和高校合办职工大学或本企业的管理学院,除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外,还对外提供培训服务。 (六)、企业将实验室和部分研究所设在学校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人才、
8、场地、设备等问题,无力建立独立的研发系统,只有借助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或研究所。合作学校得到企业委托的课题和捐赠的设备,以及企业的专家资源;而合作企业获得学校的支持,可以较低的成本开展研发工作并缩短研发所需时间。 (七)、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师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大中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各校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有些高职院校在企业设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多达100多个,几乎所有院系和专业,包括像中文、会计、金融、外贸这样的一些文科专业,都在校外建有实训基地。学校许多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
9、师,又是企业技术员(工程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本企业的经理或工程师,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 (八)、政府将部分行政职能委托学校承担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委托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政职能。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提供资金和设备,学校出场地、专家和管理人员,以政府的名义在学校有关院系设置相关机构行使行政职能。这些机构以学校管理为主,在执行受托行政职能之余,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基地。目前最普遍的政务委托有四种,一是生产力促进,二是质量检测,三是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四是部门(行业或系统)的业务培训。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传染病检测、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援
10、助等情况。 (九)、校地共建分校部分经济发达的市县(区)有举办高等教育的愿望,但往往不具备独立举办高水平普通高等学校的条件,主要是囿于师资。由此采取与外地重点院校合作共建分校的形式。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分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 (十)、园校合作办学1、学校在园区设立分校。由学校出资金、师资和设备,园区提供土地,所建分校面向园区办学,为入园企业服务,是园区构建教育支撑体系、完善教育配套服务的重要措施。2、园校合作培养学生。针对园区用工需求,特别是某些专业集中的人才,园区管委会和有关学校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园区提供学生部分学费
11、,支持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学校的实训基地设在园区,或园区公共职业培训中心交由学校托管。3、园校合理分担教育教学任务。学校承担学生的理论教学,园区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校实行“2+1”或“3+1”或“3.5+0.5”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同时学校和园区共同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十一)、校校合作办学1、大中专院校之间合作办学。不同地域的学校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某些专业、工种的人才。如欠发达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大中专院校采用1+2、2+1的模式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前者的初衷是解决学生实践、实习和就业的难题,后者的初衷是解决生源不足
12、的问题。2、多所学校共建股份制学校。这类股份制学校属于民办公助性质,各学校共同出资金、师资和管理人员,地方政府无偿供地,必要时给予财政经费支持。所建股份制学校独立运作。3、境内外学校合作办学。主要培养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或具有国际商务能力的人才,或提升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如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等。 (十二)、政校企合作进行成果转化或产业化1、高校与政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这类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人员产业园,青年或大学生创业园,有关行业的技术交易市场,以及科技成果展会等。2、政校企合作共同组建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以地入股,学校以技术入股,企业出资金和设备。对于市
13、场前景良好的重大技术发明,学校可以控股。学校也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对特定的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运作。3、学校独立创办企业。有的高校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校办企业。近年来,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举办企业。例如,有的学校依托昂贵的喷绘设备创办了喷绘公司,既能创收,又有助于学生实践和勤工俭学。对于这些学校,这是产学研结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直接的形式。4、高校教师利用风险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教师通常是某项技术的发明人或专利持有人。有的企业也邀请高校著名专家参与经营,专家以技术入股,并在企业技术攻关方面起领军作用。企业有时也利用专家的名声树企业名牌。 (十三)、校企合作办学1、校企联合举办民
14、办高校(多为独立学院)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为规避民办教育办学风险,一些地方提倡一所民办院校由多家企业共同投资举办,建成股份制学校,并要求学校章程明确规定投资方的退出机制,以确保一方退出办学不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2、校企共同培养学生。一些企业为解决本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与有关大中专院校共同开办某个学院、某个系、某个专业或某个专班,实行院系、专业共建、订单培养。基本做法是:学校负责招生,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培养协议,企业提供学生学费和生活费,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这家企业工作。3、校企联合举办培训机构。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设备优势及熟悉市场、熟悉企业
15、业务的优势,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和场地条件,共同成立股份制性质的培训学院或培训公司,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实行连锁化、集团化办学。连锁办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出资金和人员,利用分布于各地的大中专院校作为场地进行办学,各校学生是这类培训项目的主要学习对象,同时面向社会招生。另一种是企业负责招生,学校负责师资,双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教学。 (十四)、政校企合作进行重大技术攻关目前,由地方科技部门主推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在于技术攻关。为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由政府出面,选择有关行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实力的大企业,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各参与单位的角色定位是:政府引导和协调,规划科研选题,搭建创新平台,提供经费资助;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经费投入和成果使用以企业为主;院校是产学研结合的依托,院校专家是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撑力量。五、结论 政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于合作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取决于学院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政府的发展是否相适应,取决于政府、学院、企业的沟通和服务,而在政府领导下,如何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关键。在实践中创新机制,主动服务,以贡献求支持,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通过学院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和政校企“双赢”的动力机制。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