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8页).docx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8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调研内容:大学生就业状况报告题目: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以某某大学为例一、 调查背景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都要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6月他们进行了第六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其调查报告也于近日出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以下的表格正展示出2013年的就业情况以及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的状况。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
2、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1.9%。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
3、最低,仅为44.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让我们意识到就业竞争的激烈。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从现在起就应该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二、 调查时间、地点、方法1. 调查时间:2014年12月2. 调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的就业状况: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位与大学生的需求不成正比;大学生整体素质低,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让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难堪。 1.就业状况一:自我价值的期望与社会实际不符。约50%的学生希望月薪在3000-5000之间,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需要成熟的人才,因为培养人才需要
4、很大的成本,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导致在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求职意愿之间产生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2.就业状况二:大学生“供过于求”。首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个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现代社会大学进行扩招,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高中升入大学的比率提高。但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数量激增,社会上趋于饱和。 3.就业状况三:就业中存在性别或户口歧视现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
5、4%。(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国的
6、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 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2.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衡: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n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n 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n 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n 大部
7、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一指标要求却相距甚远。一方面,大学生自认为很难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到岗位后实际能力弱。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上述提及的专业课程设
8、置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学生质量不够硬等问题,可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3.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由于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职业生涯模糊,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就业的绊脚石。 错误的就业观念:一些同学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不合适宜的价值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实践 报告 大学生 就业 状况 调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