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共4页).doc
《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知识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是908年,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研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P是个体,B是行为,f是函数关系。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个体层面含: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群体层面含:群体凝
2、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人际层面含: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个体的相互作用等;社会层面含: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行为、同根性。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其中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它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
3、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伦理性)。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谈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
4、法正确的是: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正
5、确的是: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人们的自愿性活动。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有:潜意识、力比多、生本能与死本能。“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
6、的源泉。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关于再社会化(再教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是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社会化的载体是: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银行家、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学者、教授属于表现型角色。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作
7、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彩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身份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稳定性。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识的东西。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
8、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颂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倾向性印象)。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
9、板印象(较为固定看法)。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
10、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级 心理咨询 社会心理学 重点 知识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