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目.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目.精品文档.文言文阅读专题【考点简述】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括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朗读、断句、停顿。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翻译。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主要观点内容中心句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分析写作特点。一常用实词:中考考查的保守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
2、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1.常见通假字例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曷:通“何”。 5、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熙:通“嬉”,开玩笑。 2.一词多义: 使 命令,派遣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出使晏子将使楚晏子使楚 致使,让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假如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少年中国说 使者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
3、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4、。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
5、的意思。“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4.古今异义:左右 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 身边跟随的人二.常用虚词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若、乎、夫、焉、遂、盖、虽”这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存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拟,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三.翻译句子:文言句子
6、的理解、翻译是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掌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主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今后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是考查的重点。1.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7、 (4)介宾结构后置2.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省略现象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尉剑挺,
8、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四.基础知识考察: 主要会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方式考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感悟。五.开放性简答题:回答此类试题,一要读懂原文,准确理解其文意;二要着眼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三要认真审题,扣紧题意作答;四要密切联系自己的经历、社会生活、历史,谈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尤其要利用综合试题提供的材料,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作探究性思考。【知识点详解】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
9、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 (
10、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11、(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
12、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
13、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
14、.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
15、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
16、例释1.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4、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6、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7、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8、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送孟浩然之广陵2.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
17、补语,其译意较多。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3.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曹刿论战)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4.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5.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4、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19、例:其一犬坐于前。(狼)5、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6、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6.乃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只,仅的意思。例: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垓下之围)是,就是的意思。例:所谓华山洞者,
2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如此的意思。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7.焉:代词A表疑问,可代人,代地,代事物。多代时地。相当于“什么”,“哪里”等。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B相当于“之”。例: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补蛇者说)于此。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例:永之人争奔走焉。(补蛇者说)语气词或放置词尾,形容词、副词后面,无意。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8.若:如果,假如。例: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出师表像,好像。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的),你们(的)。例:更若役,复若赋。(补蛇者说)此,如
21、此,这样。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至于”。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醉翁亭记9.则:(1)连词,表示承接假设因果并列转折关系(2)副词,一是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就”“就是”。例: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二是表判断,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0.者:(1)指示代词,放在别的词或者短语时间的后面,也译为“。的人”“。的事”“。的时间”;放在数词之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者几样东西。(2)助词:表判断。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表示停顿,引出原因或解释等。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为做,干。例:故王之不王,不
22、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制造,造成。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作为,充当。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碟为械。(墨子公输)成为,变成。例: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庄子逍遥游)谓,以为。例: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是。例: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连词,“如果”,“假如”的意思。例: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语气词,与“何”“奚”“胡”等配合,用于句末,表示反问或感叹。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介词A被,介绍出施动者,常与“所”组成“为。所”的格式。例: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史记高
23、祖本纪)B因为。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为了。例: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D与,对,向。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2.乎 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D表示停顿,不译。例: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
24、矣。(爱莲说)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13.且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连词:A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表两者同时并进或并列关系,而且C表选择,还是,或者。例: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14.遂 副词:A
25、.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成功,顺遂的意思。例: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通路。例:迷着不问路,溺者不问路。(荀子大略)15.然 .指示代词。这样,那样。荀子。劝学;“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小孩生下来哭声是一样的,长大了习俗就不一样了,这是教育的结果。)是的,对的。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昭阳:人名) 认为是对的。史记。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 表示肯定的回答。论语。阳货:“然,有是言也。”
26、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列子。汤问:“杂然相许。”不过,但是。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16.盖:遮日挡雨的用具车盖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盖:这里指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风则袭裘,雨则御盖。(盖:这里指伞。)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遮盖,掩盖。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枝枝相覆盖。大概,大约。例:盖五六百人也。发语词。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胜过,压倒。例:英才盖世。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27、)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17.何: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D.“何如”连用,译为“怎么样”“什么样”。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副词:A表示反诘,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何必。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18.所:名词,处所,地方。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助词A放在动词
28、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B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例:石之
29、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例: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19.夫: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
30、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三、多音字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
31、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i;书面语读j,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差忒(差错之意);tu(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
32、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ng 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ng 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 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
33、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i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i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34、) j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o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o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o 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
35、(捕蛇者说) ho 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n 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n 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四、异读字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
36、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而不能再读shu音了。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hn”,而不能
37、读为“khn”。异读字例释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其”读j。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
38、意时,读w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
39、”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ng.例:夫
40、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
41、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五、通假字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