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doc(1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精品文档.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2、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
3、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扩散现象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
4、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情况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代的大型计算机每秒可以数1010 个,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这个速度,要数完1cm3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5、。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2)演示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黑。结论得出: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
6、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3)【师】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16.1-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将水倒入装有一半硫酸铜的试管里,学生观察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flash动画介绍扩散现象是这样产生的:用很多小圆球
7、代表分子模拟整个扩散现象的产生过程,看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介绍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的固体间的扩散现象。【师】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扩散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一些分子扩散现象的例子呢?学生思考、讨论举手作答:擦香水,炒菜,放煤的墙角变黑了,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师】大量事实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对于同一个实验,影响扩散的快慢的因素与哪些有关呢?学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同时将两滴墨水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让学生观察墨水扩散的速度,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影
8、响扩散现象快慢的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2.分子热运动【师】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扩散现象表明:(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快,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2)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利用扩散现象将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运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这种实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3.分子间的作用力【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提示: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
9、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教师拿出分子引力演示器,介绍。【师】这是两个铅块,我们将它们对在一起,放手,铅块脱离,两个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的猜想错误了吗?教师引导学生想,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可能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教师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错挤压在一起。两铅块吸在了一起,挂上一个钩码也不会掉。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师】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这个引力。【师】分子间存在引力我们知道了,那你们还发现什么问题
10、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相互吸引,分子间又存在间隙,如果没有其他力存在的话,分子应该紧紧地挤在一起才对,那么是什么力让他们不能挤在一起呢?【生】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拿出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给学生讲解。【师】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比如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由于存在引力和斥力,刚才我们所发现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
11、很微小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能够证明这个结论。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四、选择三则1.下列现象中属于固体扩散现象的是( D )A.小树一年比一年长高 B.铁块放久后生了锈 C.打开醋瓶能迅速闻到醋的酸味 D.长期放煤的墙角有相当厚的一层墙壁染上了黑色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 ( D )A.固体、液体、气体 B.液体、气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气体、液体、固体3.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C )A.一根细钢丝很难被拉断 B.沾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C.液体很难被压缩 D
12、.用浆糊很难把两块木头粘合在一起五、课后作业1.找出生活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的现象,每种一个。2.完成课后的自我评价。六、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动理论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四、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
13、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2.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选择 酒精灯、铁丝、钳子、火柴、
14、机械能内能互换演示器、空气压缩引火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包含了哪些内容啊?【生】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师】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机械能的知识可以知道,物质内部也是具有能的。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具有势能。今天我们就要研究物质内部具有的能量。引入2播放视频:从礼花到火箭发射【师】探寻月亮的奥秘是我们无数先辈们的梦想,今天我们终于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探月卫星的发射过程中,作为载体的
15、火箭功不可没,那么是什么力量把这么大的火箭送到了遥远的月球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发现之旅吧。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第一课时 内能1温度与热运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也就是说,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因此,人们常常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学生观察图1.2-2,教师讲解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具有势能。因此物质内部存在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内能。投影展示:内能的定义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
16、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 (2)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3)一个物体内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投影):(1)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因为分子是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的。 (2)内能是物质内部所有分子的能的总和,跟物体的整体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有关。(比如加速的汽车内能变大?这显然是不对)。(3)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也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因为物质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即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分子动能也就越大,所以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他的内能就
17、越大。当一个物体的体积变化时,物体内分子间的距离就要发生变化,所以分子的势能也要变化,从而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师】由于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间接了解物体内能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因此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3.改变内能的方式教师拿出一根铁丝,提出思考问题。(1)如何使手的内能增大? (2)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3)如何点燃火柴头? (4)如何使一块冰熔化?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得出方案,小组代表发言并利用提供的器材进行演示。(1)两手互搓或放在酒精灯旁。(2)快速弯折铁丝或者放在酒精灯上烧。(3)在火柴
18、盒上擦燃或者放在酒精灯上烧。(4)把冰放在太阳下晒或者把两块冰放在一起摩擦。【师】同学们都非常棒,把我们的问题一一都解决了。那么,同学们在思考一下,把我们刚才做的那么多实验方法归纳一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那些呢?学生能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内能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力做功,一种是用温度比物体高的物体接触或者靠近。【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就是两种,用温度高和温度低的物体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这个过程就叫做热传递。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时候结束?【生】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有温度差,当两物体温度相同时热传递结束。【师】在热传递过
19、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热量这个词不能乱用,要记住一个口诀“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教师拿出空气压缩引火仪,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带着这个好奇心观看教师演示实验:快速压下活塞,活塞最下面冒出一个火光。引导学生分析这个过程,(1)研究对象是什么?(是空气而不是棉花)(2)为什么放入棉花?(利用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3)实验说明了什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师】由此可以看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那么内能可不可以对外做功呢?教师
20、拿出机械能内能互换演示器,将演示器固定在桌边,将乙醚倒一点到金属桶内,用力来回拉动绳子,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然后请学生分析整个过程。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2)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水雾起了什么作用?(4)通过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归纳分组讨论得出结论:(1)观察到的现象有瓶塞跳起,瓶口出现水雾,用手摸金属筒很热。(2)瓶塞跳起说明它具有了动能,出现水雾是液化现象,说明液体的温度降低了,也就是液体的内能减少了。(3)水雾让我们间接了解了液体的温度变化情况,也相当于了解了液体的内能变化情况。(4)实验说明了内能也可以对外做功。内能与我们的
21、生活【师】了解了那么多关于内能的知识,同学们知道了火箭为什么能把卫星送上天了吧,他就是利用内能对外做功,内能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有很多,煮饭、烧水、取暖等等,数不胜数,但是过多的内能有时也会带来灾难。让学生阅读STS地球的温室效应,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第二课时 燃烧:放出热量1、燃料燃烧的能量转化方式凡是能够燃烧的物质都叫做燃料。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2、认识燃料木材、煤、汽油、柴油、天然气。3、燃料的热值【师】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那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应该不相同。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如何比较燃料放
22、出热量的多少呢?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少进行比较。教师介绍(展示):物理学中,把1kg某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符号q,单位J/kg。计算公式Q=mq。组织学生看不同物质的热值表,理解其含义。比如干木柴的热值是1.7107J/kg,他表示的意义就是:1kg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7107J。4、环境保护加强立法力度,对工厂和交通工具要强制达标排放改进燃烧设备城市和人口密度大的地方采用集中供热推广和普及气体燃料的使用大力植树种草5、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温度是一个状态量,只能说“是多少”,两个不同状态间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温度是不能“转移”
23、和“传递”的。 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跟温度联系密切,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增大,和温度一样,是一个状态量,通常用“具有”来修饰。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用“吸收”或“放出”来描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联系: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他们的温度不一定改变。例:今天天气真热(温度)两手摩擦,手会热(内能)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热量:沸腾的水很热(温度)燃料的燃烧,产生热(内能)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上册 物理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