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精品文档.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 ) 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华东师范大学 袁筱一提 要: 自 2 0 世纪 80 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 文化转向 0 以来, 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 务6几 乎被所有 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 / 圣经0 。本雅明究竟在5译者的任务6 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 他又是基于怎样的/ 形而上0 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 本质? 法国 哲学家、 翻译 家安托 万# 贝尔曼( An t oi n e Berman ) 所 著的5 翻 译的 时代 6 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 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
2、读。本文旨在依据5 翻译的时代 6 所提供的理论视域, 指出本雅明对 传统翻译观的三个 / 颠覆0 , 并试图对5 译者的任务6 中所针对的 翻译本质 问题、 可译性问题 和直译问 题有所澄清。关键词: 本雅明, 5 译者的任务6 , 贝尔曼, 5 翻译的时代6 , 翻译的本质引言在 5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6中, 伊格尔顿一开始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 过去二十年的一大显著标志乃是逐渐发现了沃尔特#本雅明, 其实这并不令人惊诧。 0( 伊格尔顿, 200 5: 3) 此话不错,因为伊格尔顿的著作成书在 198 1 年, 的确是解构主义的大师和/ 后主0 们对本雅明顶 礼膜拜的时候。兴于
3、20 世纪 50、 60 年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语言学途径的艰难历程之后, 也在 80 年代和哲学、 文学批评一起发现了本雅明) ) ) 当然是因为本雅明那一篇自 80 年代起几乎就被奉为经典的5译者的任务6。我们在5译者的任务6几乎可以找到翻译理论研究自 80 年代起热衷的所有语汇: 差异、 欲求、 碎片 ,作为本雅明译波德莱尔5恶之花6的序言, 发表于 1923 年的5译者的任务6篇幅不长, 但晦涩难懂到让诸多大师们无法放弃的程度: 这其中包括德里达、 保罗# 德曼、雅各布斯, 也包括为本文提供理解本雅明的理论视域的安托万#贝尔曼( A nto i n e Be r man)
4、。我们当然可以问, 在距离5译者的任务6初次发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 ) ) ) 即便是距重新/ 发现0 本雅明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 ) ) ) 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对5译者的任务6发生那么大的兴趣? 甚至还要将它放在贝尔曼的视域中提出讨论?如果说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也毫不犹豫地以谈论/ 差异 0 、 / 欲求0 、 / 碎片0为乐趣, 我们可能 ) ) ) 鉴于本雅明在中国的研究少之又少 ) ) ) 从来没有真正/ 读0 过本雅明, 读过5译者的任务6。在这样的前提下, 引用本雅明, 包括使用他所奠定的语汇就是极其危险的事情。一、 在/ 翻译的时代0 重读5 译者的任
5、务61984 年至 1988 年间, 受到德里达的邀请, 贝尔曼在法国国际哲学院主持翻译的一系列讲座课程。在五年的时间里, 贝尔曼分别就 / 翻译中的直译概念 0 、 / 翻译, 母语和外语0 、 / 哲学和翻译( 沃尔特 #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的评述0 、 / 翻译的缺憾 0 、 / 法国翻译历史0 、 / 翻译的巴别塔: 专业翻译与文学翻译 0 及/ 约翰#丹纳及弗里德里希 #荷尔德林的翻译评论0 七个主题 ( Be r man, 20 08: 9 )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5翻译的时代6正是其中第三个主题的系列讲座。贝尔曼去世之前, 虽有整理出版的愿望, 但最终未能付诸实施。2 008
6、年, 贝尔曼的妻子, 西班牙语翻译家伊莎贝尔# 贝尔曼根据他的讲稿以及学生的录音整理并且出版了这本5翻译的时代6。虽然距离作者的原初语境已有近二十年, 然而, 它依然是我们迄今为止, 对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最为全面、 深入的解读。这绝非偶然, 就像本雅明在 5译者的任务6中所提到的那样, 能否找到/ 胜任的译者 0 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问题, 而贝尔曼或许就是这个/ 胜任的译者0, 或者说一个胜任的/ 评述者 0。因为就5 翻译的时代6而言, 得出5译者的任务6的一个新译本显然不是贝尔曼的目的所在。# 89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在5翻译的
7、时代6 中, 贝尔 曼强调了 / 评述0 ( c o mmen t a i re ) 与/ 批评 0 ( cri t i que) 的 不同, 在他看来, 评述和 翻译一样,针对的是语言, 旨在/ 阐发思考0 , 这正是5翻译的时代6 运用/ 评述0 的方式的原因。5翻译的时代6分为/ 十稿0 , 与一般的著述不同( 因而也没有分成/ 十章0 ) 。/ 十稿 0 不是围绕单独的/ 主题0 进行的, 除了第一稿之外, 完全顺着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的行文节奏。因而, 在贝尔曼的翻译著述中, 5翻 译的时代6 显得比 较特殊。它既是关于 5译者的任务6 的/ 评述0 , 同时也是关于 5译者的任务
8、6的法译本的评述。/ 评述0 是从第二稿开始的, 在5译者的任务6的基础上逐段进行: 逐段列出的原文, 法译( 基本上都是贝尔曼自己的翻译) , 原文所阐发的思考, 同时经常伴有/ 离题 0 ( 这也是贝尔曼认为的, 本雅明的写作特征之一) 的评述和针对已有的法译本( 法国著名的德语译家 G a nd i lla c 的译本) 的评述。这是属于译者的特殊评述方式, 似乎正好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 5圣经 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陈永国编, 200 5: 12 ) 。我们都知道安托万#贝尔曼是当代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翻译家。因为英年早
9、逝, 他大多数关于翻译的思考成文在 20 世纪的 80 年代。年代的问题也很重要, 因为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那样, 原文本是否到达它的/ 荣光0 ( l a gloi r e) 闪现的时刻同样是可译性的先决条件。而 2 0 世纪 80 年代在重新发现本雅明的同时, 也是贝尔曼所谓的/ 翻译的时代0 。实际上, 这两个时代的重合并非偶然,满心欢喜挖掘出本雅明的欧洲学者们几乎都身兼/ 哲学家0与/ 翻译家0 ( 或翻译理论家) 的身份, 认同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做出的判断: 翻译应当, 同时也只能和哲学相提并论。本雅明认为,/ 没有哲学的缪斯, 也没有 翻译的缪斯0 ( 陈永国编, 2 005:
10、 8) , 因为哲学和翻译一样, 都是奔着/ 解决 0 ) ) ) 亦即德语中的/ 任务0 所隐含的涵义 ) ) )去的。现在倒回头去看, 我们不会怀疑, 在 80 年代, 翻译的问题以及翻译所带来的语言哲学的问题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个重要位置理所当然的不再仅限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现代诗歌领域, 它进入了 ) ) ) 当然是以隐蔽的方式 ) ) ) / 现代哲学、 人种学和精神分析领域0 ( Ber ma n , 2008:149) 。我们就此到达了一个/ 翻译的时代 0 。而贝尔曼对于本雅明的关注和亲近, 除了因为 / 翻译的时代0 的到来, 亦可追寻到本雅明本人的背景: 他所秉承的
11、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和他所处的哲学语境。一方面, 在近代的欧洲文化史上, 恐怕没有一个时期像德国的浪漫主义时期那般重视翻译。另一方面, 20 世纪上半叶亦是语言问题全面进驻哲学的时期。在这一点上, 本雅明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海德格尔完全一致: 亦即相信语言关乎本质, 是世界本真的居所。5译者的任务6是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前提之上的。与海德格尔不同的只是, 本雅明实现了浪漫主义和语言哲学的完美结合。虽然作为哲学家的本雅明在研究领域和方法论上似乎千变万化, 但真正感兴趣的始终只是与存在本质相关的问题。在5译者的任务6里,本雅明并不是在陈述自己的翻译实践, 甚至, 贝尔曼指出, 作为波德莱尔的译者, 本雅明从
12、不避讳自己的失败。这并不致命, 因为早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 诗人们对于翻译的关注, 就已经超出了文本之外。如果说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贝尔曼在5/ 异0的考验6中以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所探讨的诸多翻译问题, 那么, 我们就不会对他在他所认为的/ 翻译的时代0 里, 以5 译者的任务 6为研究对象, 继续深入他在5 / 异0 的考验6中的思考感到奇怪。在贝尔曼看来, 5译 者的任务6 是/ 不可简述的 0 , 因而他采取了与翻译极为 相似的/ 评述0 方式, 而不是/ 批评 0 , 这就决定了5翻译的时代6同样也具有/ 不可简述0 的本质, 这为我们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尝试
13、着围绕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最大的颠覆, 理出贝尔曼在评述他时的基本逻辑。二、 颠覆一: 翻译不是为了/ 不懂原文的读者0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是从将翻译# 90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国内通用的译名为5 异域的考验 6 , 我们觉得 / 异域0 有可能引起歧义, 所以还是主张用5/ 异0 的考验6。Ant o i ne Berman( 19 42 - 19 91) , 法国 当代最重要的德语、 西班 牙语翻 译家之 一。出于 对他本人 观点的 认同和 尊重, 我们在此不想冠以/ 翻译理论家0 的名号, 虽然贝尔曼留下了大量关于翻
14、译的思考, 但是在翻译的领域中, 他本人并 不十分赞成使用/ 理论0 与/ 实践0 的字样, 认为更多是/ 思考0 与/ 经验0 , 彼此之间环环相扣。有趣的是, 贝尔曼似乎是/ 隔行对照版本0 翻译最有力的饯行者, 他同样用对照的方式译 有德国浪 漫主义时代 翻译家施莱格尔关于翻译的论述5论不同的翻译 方法 6 。这里同样不是批评, 而是针对部分翻译文字所作出的/ 评述0 。在5翻译的时代6 的第一稿中, 贝尔 曼确立 了本雅 明的 身份、 他的 语言 观以及 他的 写作 特点。作 为本雅 明的 译者, 贝尔曼认为, 不了解本雅明所处的环境, 就无法真正 理解 5 译者的任务6 。/ 去交流
15、化0 开始的。5译者的任务6开篇上来第一句 话是: / 在欣赏一件 艺术作品或一 种艺术形式时, 对接受者的考虑从来都不证明是有效的0 ( 陈永国编, 2 005: 3 ) 。表面上, 似乎是本雅明将翻译归在了/ 艺术0的范围内, 但其实并非如此, 本雅明的第一句话更倾向于谈论什么是/ 作品0 。这表明了5 译者的任务 6决不是关于翻译的/ 普遍0 理论, 而是被定义在对于真正的 / 作品0的翻译的范围内。因而贝尔曼为理解本雅明的思考进行了三个层面、 彼此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推定: 一、 翻 译是/ 作品0 的翻译; 二、 翻译的本质取决于作品的本质; 三、 翻译的本质不是交流。( Ber m
16、a n , 200 8: 47 ) 在本 雅明看来, 语言的本质不是为了交流( 我们在下文谈及本雅明/ 纯语言0的概念时会有所涉及) , 作品的本质也不是承载信息或者/ 文字内容 0 , 因而, 受到作品本质决定的翻译本质自然也不是为了传递信息。在这点上, 本雅明同样与海德格尔有所接壤,贝尔曼指出, 海德格尔同样不赞同从/ 审美0 的角度来定义作品, 认为作品被置于欣赏者的要求之下, 要历经欣赏者主观经验的改变, 如此一来, 作品就会沦落为/ 物0。进一步说, 伟大的作品都是摆脱了/ 信息0和/ 内容0 的作品, 是在语言上趋于/ 自我完善0 的作品。历来伟大的诗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作品本
17、身不传达任何信息, / 什么内容也没有0 , 以作品为作用对象的翻译又如何传达信息呢? 跳出审美的范畴来定义/ 作品0 的翻译, 这是本雅明在他的语言观下对翻译本质进行重新定义的基本前提。正如语言是存在的/ 居所0 一般, 翻译这种语言行为同样也是/ 交流的场所, 但不是交流本身 0 ( Be r man, 2 008: 23) 。因而本雅明问道: 翻译的价值是建立在不懂原文的读者之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本雅明写下了这篇5译者的任务6。译者另有/ 任务 0 , 或者说, 翻译另有 / 任务0 。本雅明指出, 德语的/ 任务0 ( a u fga b e )在普遍意义之外, 在浪漫主义时
18、期 更接近于/ 解决 0 。/ 任务 0 总是面临事物亟待解决的状态, 在逻辑、 化学或音乐的层面都是如此。在人文科学的领域, 涉及解决的有四个领域: 哲学、 诗歌、 文学批评和翻译。翻译是奔着/ 解决0 去的, 本雅明鉴于各国语言中( 英语的 t r a nslation, 法语的 t r aduction, 汉语的 / 翻译0 ) / 翻译0 这个词的模糊不清 ) ) ) 因为翻译既可以指行为本身, 也可以指行为的结果 ) ) )将 / 翻译0 替换成了/ 译者0 。译者有 解决什么的/ 任务0 , 他是负有责任的主体。这自然也是贝尔曼别无选择地将本雅明作为切入点的原因。因为仅仅是 / 译
19、者的任务0 这个标题已经就奠定了贝尔曼的基本翻译观: 翻译应该是/ 解析性0 的, / 伦理的 0 , / 历史的0 , 正好与传统翻译观中 / 民族中心主义的0 与/ 超文本 0 的翻译相对为了不懂出发语的读者, 在贝尔曼看来, 这恰恰是民族中心主义翻译的起源。贝尔曼这样定义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 / 将一切化为 目的语的文化, 按照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和价值, 将位于目的语文化之 外的-异. 视作 是否 定性的, 或 者说 认为-异. 只有在作为附属、 调整, 以增加目的语文化的丰富性才是好的。 0( Be r man, 1999 : 29)在转入 / 译者0 真正的/ 任务0 之前, 贝尔曼先
20、为本雅明做了个铺垫, 他提到了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语言都是历经/ 翻译0 的语言。同时还举出欧洲在 16 、 17 世纪时有很多通晓多种语言的作家通过翻译来/ 锻造0 自己作品的特例。在这些作家看来, 只有借助作品中的/ 变量0 , 作品才能臻于完满。而这些/ 变量0 必然是语言的。所以, 翻译是为读得懂原文的人进行的, 正是在原作与译文之间的来往中, 我们与外国作品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而如此一来, 翻译的目的性在于语言也将是本雅明必然的结论。三、 颠覆二: / 可译性0 是由原作决定的对于文学翻译( 包括本雅明所匡定的 / 伟大作品的翻译) 来说, 其实基本问题说到底只有两个,一个
21、在语言哲学的层面, 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另一个则在翻译实践的层面, 牵涉到翻译的立场( 而不是方法) , 即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前者牵涉到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后者牵涉到译者与译# 91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可参见 An t oi n e B e rman , L a t raduct i on e t l a l e t t er ou l . aub e r ge du l o i nt ai n , S eui l , 1 999 。U ne t radu c t i on vaut - el l e p our l es l
22、ect e u rs qu i ne c o mp renn e n t pas l . ori g i nal ? 此处中文根据贝尔曼的重译译出, 在5 翻译的时代6 里, 贝尔曼也谈到了 G a n di l l ac 的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够准确。陈永国的译文将这句话译为: 翻译是有意为不懂原文的读者而作的吗? 因此对照贝尔曼的法译, 在此做出一定的调整。作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关于翻译的论述, 本雅明对两个层面都有所回答, 并且回答同样是颠覆性的。在 / 可译性0 的问题上, 本雅明的判断是: / 可译性( 就) 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本质特征0( 陈永国编, 200 5: 4)
23、。很显然, 在本雅明看来, 所谓的/ 可译性0 不取决于翻译本身, 也不取决于两种语言文化系统是否有/ 对应0 关系, 它不意味着在语言层面被翻译的可能性 ) ) ) 贝尔曼说, 语言层面被翻译的可能性只是原作本身所具有的可译性的结果 ) ) ) 它提出的问题是双重的: / 问题可能意味着: 原作在它的读者整体中, 是否能找到胜任的译者? 或者, 更确切的是: 从其本质而言, 它( 原作) 是否接受翻译) ) ) 与这 种形式 的含义 相吻合 ) ) ) 是否欲 求翻译?0可译性的法则被包含在原作之中, 而且只属于/ 某些作品0 。是某些作品在一定的时刻要求翻译, 呼唤翻译, / 欲求0翻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翻译 时代 直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