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doc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精品文档.辽宁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为推广先进成熟技术,鼓励应用已有一定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推动技术更新换代,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制定本技术政策。一、公路工程(一)公路设计与施工。1.鼓励应用公路勘察设计新技术,提升勘察设计水平。鼓励应用卫星数字地球、航测遥感影像、激光雷达扫描和便携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提高公路工程勘测的精度和效率。鼓励应用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的动态勘察设计技术、三维联动CAD设计系统和公路基础设施信息建模(BIM
2、)技术与装备。鼓励在设计中应用三维动画、虚拟仿真和模拟驾驶检验等技术。2.鼓励应用路面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提高路面经济性和耐久性。大力推广SBS、SBR、岩沥青、橡胶粉等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硫磺沥青、湖沥青、厂拌再生和低标号、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积极推广旋转压实沥青混合料设计技术和沥青混合料温拌施工技术。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多指标设计方法,优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1)二级公路交通等级为轻且无重载车路段,面层推荐采用单面层5cm厚普通密级配沥青砼。交通等级为轻且有重载车路段,二级公路面层推荐采用3+4cm双层摊铺。交通等级为中以上路段,二级公路面层推荐采用4+5c
3、m双层摊铺;上面层推荐采用改性沥青砼。交通等级为重、特重路段,下面层还应考虑抗车辙要求。一级公路面层推荐采用4+6厘米双层摊铺,上面层推荐采用改性沥青砼,并满足抗滑和车辙要求。(2)在基层与面层间,推荐采用碎石封层、稀浆封层等技术,设置联结层或下封层,增强层间结合。大力推广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砂砾、二灰稳定砂砾、级配碎石等半刚性基层结构。推广应用柔性与半刚性、柔性与半柔性以及全柔性基层结构。推荐采用透水性和水稳性好的天然砂砾、石渣、矿渣等作为垫层材料,同时满足防冻设计要求。(3)交通等级为重、特重路段推荐采用半刚性三层基层的路面结构;下面层推荐采用硫磺沥青砼、高模量沥青砼、低标
4、号沥青砼或沥青贯入等抗剪切、抗车辙沥青混合料,严禁采用厂拌冷再生沥青稳定料。纵坡大于4%的岭道路段,面层推荐采用沥青上拌下贯结构,避免出现面层推移。村镇路段和重载车辆通行量大的平交道口推荐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3.鼓励应用路基稳定和边坡处置技术,提高公路路基和边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鼓励推广风积砂、软土路基条件下的路基修筑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路基冲击压实技术,特别要针对改扩建工程的高填方路段进行冲击碾压或强夯处理,消除新旧路基拼接拓宽的差异沉降。推行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综合利用、边坡工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沿河路段推荐设置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丁坝、顺坝等导流和防护构造物
5、进行防护,不稳定边坡推荐栽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乔、灌木等植物进行防护。推广应用山区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推广应用钢花管注浆支挡、仰斜式排水管、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处置、客土喷播等技术,妥善处置易滑坡边坡。加强不良地质的事前诊断和处治,鼓励实施路基与边坡的远程智能化监测,大力发展隐蔽工程的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二)公路养护与管理。4.推行公路养护检测自动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和施工专业化,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推广应用路面性能综合指标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鼓励应用路基路面自动监测、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根据路面破损程度,采用分段设计、因路制宜的方法,科学确定路面结构。积极推广厂拌再生技术,循环利用旧路资源
6、,降低工程造价。推广应用灌缝、表处、改性稀浆封层、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纤维封层、Cape封层、超薄磨耗层等预防性养护技术或改性沥青砼等新材料,推广应用快速坑槽修补技术和雨雪低温条件下的冷补技术,提高养护施工效率和病害处置能力。推广应用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养护技术,鼓励应用公路养护智能化专业设备,大力推广路基养护标准化,加强公路附属设施的养护与管理,维护和提高公路使用性能。(三)桥梁设计与施工。5. 合理选择桥梁设计方案,提高桥梁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桥梁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桥位、跨径、净空和建设规模,优先选用成熟可靠的桥型方案。推广应用桩基础梁(板)式桥梁结构;特大桥、大桥上部应采用连
7、续结构,提高行车舒适性。大中桥梁推广应用预应力结构,跨径大于(或等于)16m的梁式桥,建议采用小箱梁或T梁结构。中小桥采用轻型墩台结构时,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台结构。小桥下部推荐采用水泥混凝土基础和薄壁墩台结构。6.推广桥梁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延长桥梁使用寿命。重视桥梁耐久性设计,推广应用可检测、可维护和可更换设计技术。鼓励发展钢结构和钢混组合结构桥梁,重视新材料应用。鼓励应用桥梁现代化检测、监测和维护技术,提高桥梁施工与运营安全水平。7. 推广应用先进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工法,提高桥梁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鼓励桥梁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水泥砼生产应采用强制式拌和设备(或拌和机),严
8、禁采用滚筒搅拌机。推广应用预应力张拉、新型灌浆材料,提升桥梁构建质量。鼓励应用桥梁隐蔽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和施工过程质量检验和控制技术,确保桥梁建设质量。重视大跨、高墩、深水基础及缆索吊装等关键施工环节在各种不利工况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预案措施研究,提高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四)桥梁养护与管理。8.重视桥梁结构监测和养护,提高桥梁结构长期使用性能。加强大型、特大型桥梁养护对策研究,建立地处山洪、泥石流、地震高发区重要桥梁的保通应急预案。推广应用桥梁病害快速修补、支座快速更换以及桥梁防排水等桥梁预防性养护与维修加固技术及装备。加强在役桥梁的结构动态监测,鼓励应用桥梁病害快速检测、评定技术,推广应
9、用桥梁典型病害防治技术,保障桥梁营运安全。推广桥梁的日常检测和预防性养护,建立普通桥梁定期巡查和健康状况登记制度,特别要提高重载交通路线桥梁检测频率,对荷载等级、宽度、抗灾能力、安全防护标准等指标低于所在路线标准的桥梁,采取加宽、加固等手段进行技术改造。梁板类危桥采取体外预应力、变换体系结构、粘贴钢板等加固技术,拱桥采取增大截面法等加固技术,并同时完成桥梁提载工作。(五)隧道设计与施工。9.科学选择隧道建设方案,提高隧道的工程经济性、环境和谐性和运行安全性。加强隧道地形、地质选线和综合地质勘察,统筹考虑自然条件、施工条件和运行安全需要,在经济技术论证的基础上,路中心挖深大于20米的路段优先采用
10、隧道方案,并采用二级(或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在隧道平面线形方面,应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并重,洞身段侧重于地质选线,合理应用小净距隧道、连拱隧道和分岔隧道技术,保证洞内外线形指标均衡、通视良好。在隧道纵断面线形方面,应充分考虑北方地区特点,接线避免采用极限纵坡。一般一级公路新建隧道采用单向横坡;二级公路新建隧道采用单向纵坡;地下水充裕的隧道和长隧道、特长隧道可采用双向纵坡方案。10.推广应用隧道设计新技术,提高隧道设计水平和结构耐久性能。改善提高衬砌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根据具体腐蚀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工艺,考虑北方地区环境特点,加强混凝土结构抗冻设计。加强隧道防排水与防冻保温设计,堵水于
11、围岩内部,保温于衬砌外部,采用上堵下排的方式,统筹考虑设施防水、防冻及其可维护性设计。加强隧道主体工程与通风、照明、供配电、监控、消防、救援等的协同设计。发展节能技术,在通风、照明和消防方面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结合诱导光源的照明技术,推广节能灯具应用。推广隧道标准化设计和动态反馈设计。11.鼓励应用隧道施工新技术与装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推广应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提高超前地质预报能力。鼓励应用新意法施工技术及其配套装备,加强围岩加固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检验技术,本着堵水于围岩内部,上堵下排的防排水理念,强化地下水保护,控制隧道排水量。积极推进喷涂防水材料及其施工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12、推广湿喷技术,限制使用干喷技术。推广应用隧道标准化施工与管理技术。(六)隧道养护与管理。12重视隧道检测,加强隧道科学养护和运营管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服务水平。发展隧道健康诊断和隧道预防性养护技术,鼓励应用隧道表观病害快速自动识别技术、衬砌结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结构变形在线检测技术以及不中断交通条件下的隧道加固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行隧道定期检测制度,强化隧道防水、排水、通风、照明、消防设施和安全标志的养护工作。及时检修隧道各类设施异常情况和各种病害,保证其功能良好。二、 水运工程(七)港口建设与维护。13.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水域勘察测绘水平。推广应用遥测、遥感和低空摄影测量等数字摄影测
13、量技术,实现快速成图。鼓励应用水下航行器和三维仿真海图测绘技术。支持应用多波束、旁侧声纳水下地形测量及扫海技术。鼓励应用淤泥质海港浮泥淤积区双频适航水深测量技术。推广应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声学波浪仪、遥测波浪仪、光学浊度计、自动验潮仪等先进水文观测仪器设备,逐步取代直读式海流观测、目视波浪观测、现场采水样含沙量测和人工验潮等水文观测方法。推广应用激光探测技术及磁力探测技术。鼓励应用带波浪补偿的钻探设备、钻探平台,鼓励应用海床式静力触探设备。14.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融入全寿命理念,完善可靠度设计方法,推广应用适用的结构型式。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积极引入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可靠性设计方
14、法,鼓励应用虚拟仿真设计技术,加强深水恶劣条件下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大直径灌注桩、遮帘式板桩和分离卸荷式板桩等码头设计技术与施工工艺,推广码头结构标准化设计。鼓励应用箱筒型基础、半圆体等新型防波堤结构,推广应用防沙堤充填砂袋结构。在内河及大型库区,鼓励应用框架墩型结构、箱筒型结构及大跨结构体系。15.发展新型防护技术,提高水工建筑物结构耐久性。鼓励应用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技术,推广应用绿色环保的新型结构防护技术。鼓励开发应用新型混凝土添加剂、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电化学保护技术,推广应用耐腐蚀钢筋以及节能、环保、性能优良的土工合成材料,鼓励应用先进成熟
15、的阳极材料、混凝土结构有机硅浸渍防腐蚀材料、钢结构新型涂层及矿脂包覆防腐材料。16.发展港口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地基加固效果和效率。推广应用疏浚淤泥质吹填土二次真空预压地基加固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真空预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高真空击密等软基加固技术。鼓励应用超软土地基加固技术、水下真空预压和挤密砂桩地基加固技术。17.鼓励应用水工结构检测、诊断与加固改造技术,提升水工建筑物安全运行水平。鼓励应用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评价技术、水下成像检测技术。推广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基于退化理论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健全基于可靠度指标的评估标准体系,鼓励应用结构整体安全性在线监测、预警技术,鼓励开发恶劣
16、条件下地基基础快速维修加固技术和限制条件下加固改造技术。推广已建海港工程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和电脱盐技术。鼓励应用水工结构物检测与健康诊断技术。积极发展快速荷载试验法、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法、桩底加载法等先进桩基检测技术。(八)航道建设与维护。18.发展航道建设与维护技术,为辽河牛庄至河口、鸭绿江东段全线复航奠定基础。发展航道淤积预报和强淤整治技术,提高航道的使用效率和维护水平。发展河口航道减淤技术,推广应用适航水深技术和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技术,鼓励应用通航水深、水文动态监测和预报技术。三、 运输服务(九)道路运输。19.加快道路客运资源整合,创新运营组织与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积极探索
17、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按照“百姓可承受、企业可发展、政府可负担”的原则,推行阶梯票价,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优化农村客运班线布局,打破传统四定模式(定班、定点、定时、定线),积极发展滚动发班、定线循环发班、不定时发班和按需发班等客运组织形式,在具备条件的重要乡镇开展公交化运营,适时启动镇村公交,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鼓励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资源共享,创新和完善旅游客运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鼓励发展邮政网点代售客票和客运班车代运邮件业务,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建立健全道路客运服务规范体系,保证客运服务品质。20.发展先进货运组织模
18、式,提高货物运输效率。积极推进甩挂运输发展,鼓励甩挂运输企业加强区域合作、优化网络布局、整合市场资源,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水平。加大对城市物流配送行业的培育力度,研究制定辽宁省城市配送与车辆通行管理办法(试行),解决城市物流配送通行问题,积极推广基于信息化的城市配送订车系统和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强货物运输基础数据采集与市场监测,开展货运市场运行监测试点工作,提高道路货运经济运行分析能力。21.完善营运车辆技术标准,提高营运车辆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鼓励发展城市配送、甩挂运输等专用运输车辆和标准车型,引导货运企业选用交通运输部公布的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及
19、集装箱、厢式、多轴重载、专用车辆等优先发展车型。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提高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道路客货运输中的应用比例。(十)水路运输。22.推广应用港口装卸专业化、智能化技术,提高港口装卸效率。依托大连港、营口港等主要港口,启动实施“智慧港口”工程,支持集装箱码头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鼓励应用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装卸与搬运工艺,鼓励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鼓励大宗干散货码头装卸作业专业化、自动化,鼓励开发环保型装卸工艺与装备技术。鼓励液体散货码头推广应用自动化装卸工艺。推广应用港口装卸输送设备变频驱动技术和港口机械在线健康监测技术。鼓励应用港口作业管控一体化技术、柔性工艺技术
20、。支持发展港口节能减排工艺、装备和技术。(十一)综合运输。23.加强规划研究,发挥综合运输组合优势。推进建立科学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系,发挥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战略引导作用。发展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技术和方法,统筹交通运输、地区、人口、产业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完善整体集散和通达功能。 24.发展综合客运枢纽,提高场站整体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发展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客运枢纽场站,积极推广立体换乘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换乘效率。加快应用微机联网售票、电子问询显示、移动通信调度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运营管理技术,提高枢纽站综合管控和
21、信息服务水平,增强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响应与疏散组织能力。25.提高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物流集散和功能辐射。积极引导物流园区集约化发展,鼓励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发展区域型综合物流园区,提升规划与设计水平。鼓励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枢纽型物流园区发展,推广应用条形码、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建立物流园区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和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水平。鼓励专业冷链物流园区、危险品物流园区发展,建设专业物流园区的多式联运体系。26.鼓励货物高效集约的联运组织,提高货物多式联运转运效率。大力发展滚装甩挂运输、集装箱联运等多式联运运输组织形式,依托红运公铁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 水路 交通运输 主要 技术 政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