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在沥青路面裂缝防治中的应用研究(3).doc
《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在沥青路面裂缝防治中的应用研究(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在沥青路面裂缝防治中的应用研究(3).doc(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在沥青路面裂缝防治中的应用研究(3).精品文档.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在沥青路面裂缝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漯河市公路局公路工程检测中心2007年11月30日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11 研究目的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213 主要研究内容5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及反射裂缝发展机理分析621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机理分析622 反射裂缝产生及发展机理分析723 本章小结10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场分析1131 路面结构温度场基本理论1132 未铺筑沥青面层阶段路面结构温度场分析1333 已铺筑沥青面层阶段路面结
2、构温度场分析1634 本章小结18第四章 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研究1941 半刚性基层预锯缝处理的目的1942 半刚性基层预锯缝间距的确定1943 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时间的确定2344 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深度的确定2445 本章小结25第五章 实体工程应用及经济性分析2651 实体工程应用2652 实体工程应用效果检测2853 经济性分析2954 本章小结31第六章 主要结论32第一章 概 述11 研究目的意义最近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高速公路和各等级公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河南省近几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决策,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全力加快交通
3、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5万公里(含村道),在全国排在第一位,公路密度141.53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继2005年突破2000公里之后,又突破3000公里大关,2006年底达到3439公里,跃居全国第一;2007年10月底前可望率先在全国实现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的目标,力争达到4500公里,实现全省95%以上的县通高速公路。1998年2006年,河南省利用“统贷统还”政策,升级改造国、省干线1.2万多公里,新改建桥梁1319座10万余延米。2006年底,全省干线公路达到21244公里,其中国道4811公里,省道1643
4、3公里,干线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86%,公路等级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漯河市地处河南省中南部,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省辖市,目前辖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和汇源区。全市总面积为2630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市区38万。漯河市为豫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漯宝铁路向西与焦枝线相连,漯阜铁路向东与京九、京沪线相接,沟通了漯河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S238洛界公路、漯平高速公路、漯周高速公路、省道S330逍白线、S241时南线和省道S220七蚁线等重要交通干线在此交汇,漯河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运输市场的日益繁荣,
5、公路交通运输业也迅猛发展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大交通量、重轴载渠化交通。这些必然给公路设计者和建设者在经济与技术要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作为基层的沥青路面也正是适应了这两种要求。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它具有与柔性路面完全不同的结构特征,第一,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刚度,其受力特性类似于“板体”,具有较强的荷载扩散能力,因此在整个施工和运营期间必须保持半刚性基层的整体性;第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承载能力主要由基层承担,沥青面层主要起功能作用,半刚性基层的弯拉疲劳损坏是这种路面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第三,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能适应现代公路交通量大、车辆
6、大型化运输形式的需要,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类型。然而半刚性基层材料尤其是水泥稳定碎石类材料由于脆性,对温度、湿度敏感性较强,在强度形成及使用过程中,因温度变化产生温度收缩裂缝和因含水量变化而产生干缩裂缝。当沥青面层较薄时这种裂缝往往扩展到面层形成反射裂缝。裂缝的存在不仅使车辆行驶质量下降,而且也破坏了路面结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强度的削弱(如裂缝处弯沉增大,回弹模量降低等)。而且随着雨水或雪水的浸入,使基层变软,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导致路面强度大大降低,产生冲刷和唧泥现象,使裂缝加宽,裂缝两侧的沥青路面破碎,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从而影响公路使用质量和
7、寿命。鉴于此,根据半刚性基层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实体工程为依托,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原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的前提下,提出有效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开裂的预锯缝技术措施以及相应的施工工艺。这对更好的应用这一路面结构形式,有效防止和延缓裂缝出现以及路面破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完善半刚性基层路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关于半刚性基层预锯缝技术,国内外都进行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法国的结构设计指南对在半刚性基层直接用于沥青层的下卧层时,通常都要求对基层采取预裂措施。一种方法是利用下尖上宽的三棱形切割机在基层上每隔3m5m锯一条缝并达
8、到一定深度,同时在缝中灌注沥青材料。另一种方法是在施工7天后的半刚性基层每隔4m左右对基层进行砸碎破坏,即将980kg重的落球仪从距地面高10cm,、20cm、30cm处砸向地面半径为30cm的金属盘上,故意使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细小裂纹。法国的规范要求当交通量大于等于14106时,采用较厚半刚性基层必须预裂,以减少基层的收缩裂缝发展,对其它交通量时,也强烈建议预裂。英国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不确定使用年限的路面” ,因此很少在交通量大的高速公路上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一般仅用在中、低等交通量的高速公路中。在大交通量的高速公路上,半刚性路面转向采用贫混凝土基层,并设置间距为4m的切缝,使贫混凝土
9、结构的横向裂缝在早期产生。德国的规范规定,如果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基层必须做横向锯缝处理:当基层抗压强度大于9.0MPa;基层厚度超过20cm;基层上面的沥青路面厚度小于14cm。德国、奥地利在厚度小于15cm, 28天抗压强度小于12MPa的半刚性基层刚完成后允许施工车辆在上面通过,或者铺完后24h,在上面通过振动压路机,故意让半刚性基层遭到人为的损伤。而当基层厚度大于20cm,28天强度大于12MPa时,则在压实后马上预切间距为5m、深度为10cm的深缝。前苏联指出:为了避免薄沥青面层下水泥稳定土基层产生不规则的紊乱的裂缝反射到沥青面层上,也为了减少裂缝的破坏作用,建议在水泥土基层上每隔
10、8m12m做一假缝,深6cm8cm,缝宽10mm12mm;锯缝后立即用沥青马蹄脂填缝。沥青面层铺筑后,在水泥土基层锯缝处上面的面层也会出现有规则且较整齐的裂缝,面层上的裂缝也该用沥青马蹄脂填缝。国内锯缝处理最早是在沈大高速公路上采用的。预锯缝间距采取了30m50m一道的做法,有的甚至100m一道,在预锯缝中没有浇灌沥青,也没有在基层和面层间设置隔离层。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路面不仅在锯缝处有裂缝,而且在离锯缝很近的地方也出现裂缝。2001年在铺筑黑龙江哈双高速公路时,按照法国专家的意见铺筑了10km预锯缝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锯缝间距10m,在预锯缝中浇灌了沥青,但没有在基层和面层间设置
11、应力吸收层。据3年的实际应用观测,锯缝的段落基本上在锯缝位置发生了比较规则的裂缝。此外,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其它路上也做过预锯缝(只锯缝,不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尝试,但由于沥青面层厚度不够,锯缝都反射到面层上来。可是面层加厚需要大幅增加工程造价,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国内一些地区在不加厚沥青面层的情况下尝试采用“锯缝+贴缝”措施(先锯缝,再用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进行贴缝处理)来进行反射裂缝的防治。河南商丘市公路局在铺筑平原路时,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进行了横向锯缝,锯缝间距20m。同时用沥青灌缝,并分别采用30cm和80cm 的单层土工布封缝,个别路段采用80cm双层土工布封缝。经多年观测发现,30cm单层土工
12、布封缝路段,裂缝均反射上来;80cm单层土工布封缝路段,反射裂缝相对较少;80cm双层土工布封缝路段,基本无反射裂缝的出现。宁夏银古高速试验路尝试采用预锯缝间距分别为8m,、10m,、12m,缝深10cm宽5mm的预锯缝措施。此外,在锯缝上分别铺贴2m宽特雷维拉土工布、1.5m宽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和2m宽金属网结构。经过实际应用观测,基本无反射裂缝出现。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研究机构对于预锯缝技术及反射裂缝的防治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在沥青面层足够厚的情况下(国外一般认为大于等于14cm),只要锯缝间距合理,采用预锯缝并同时进行灌缝的反射裂缝防治措施是可行的。(2)在沥青面层较薄的情况下,
13、只要锯缝间距和土工织物、土工格栅等贴缝材料技术性能良好、贴缝宽度及厚度合理,可采用“锯缝+贴缝”防裂措施进行反射裂缝的防治。(3)目前国内对于“锯缝+贴缝”防裂措施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对于锯缝的合理间距、合理时间、合理宽度、合理深度以及贴缝材料的技术性能要求、合理贴缝宽度等缺乏深入的研究。13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S238常付线改建工程和S220线孟寨至郭庄段公路改建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深入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开裂机理以及反射裂缝产生和扩展机理,从漯河及附近地区的气候及施工实际状况出发,借鉴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场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预锯缝技术研究
14、。在结合S238常付线改建工程预锯缝实施路段病害研究基础上,进行实体工程试验,验证理论研究结论的可行性,并进行经济性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开裂及反射裂缝机理分析;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场分析;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预锯缝技术研究;4、实体工程应用及经济性分析。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及反射裂缝发展机理分析21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机理分析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包括干缩开裂和温缩开裂两种。国内研究表明:基层的收缩开裂,对于含土较多的材料以干缩为主,对含集料较多的材料以温缩为主。干缩主要发生在竣工后初期阶段,当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以后,除了少数路段干湿变化较大外,基
15、层的含水量一般变化不大,此时基层的收缩则以温缩为主。现就干缩机理和温缩机理进行具体分析。1、干缩开裂干缩开裂是指半刚性基层材料因内部含水量变化(水分蒸发)而引起的体积收缩开裂现象。干缩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水分蒸发而发生的“毛细管张力作用”、“吸附水及分子间力作用”、矿物晶体或胶凝体的“层间水作用”以及“碳化脱水作用”而引起的整体宏观体积的变化。受天气的影响,一般首先散失基层材料中大孔隙中的重力水,这通常不会引起体积变化,接着在毛细管孔中水的毛细管张力的作用下,随着水分的散失,毛细管孔径越来越细,引起收缩。在毛细管张力作用的后期,随着相对湿度的继续降低,吸附水和分子间力开始起作用,颗粒表面吸附水膜变
16、薄,间距变小,分子力逐渐增加,引起体积收缩。另外,碳化收缩也会引起基层材料的整体收缩,由于Ca (OH)2和CO2生成Ca(CO)2结晶物和水,水分散失后引起碳化收缩。由此可见,矿物成分和分散度对基层材料干缩性影响最大,含有较多粘土矿物和分散度大、比表面大的材料有较大的干缩性;集料含量增加可减少基层整体材料的孔隙率、比表面和含水量,从而能较大幅度的降低干缩性;此外,随着养生龄期增加,强度与刚度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干缩性能。所以,初期养生不良或施工时材料的含水量太大,极有可能导致半刚性基层产生较大的干缩。2、温缩开裂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温缩特性对沥青路面的开裂有重要影响。基层内部的温度变化
17、和温差的影响会使基层产生温度应力。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温度下降,基层材料开始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当气温骤降时,产生于基层材料内部的拉应力或拉应变很可能超过材料本身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从而导致基层开裂。从微观角度上看,温缩是由固相胀缩和液相胀缩引起的。由于混合料中固相颗粒间的键力、离子电荷、间距及空间结构不同,温度变化时,各向胀缩性不同,导致温缩;同时,由于水的热胀缩很大,温度升高时,水的扩张压力使颗粒间距离增大而产生膨胀,反之,则产生收缩。半刚性基层材料中固相部分的收缩系数取决于各固相的成分及其含量配比。就组成固相的矿物颗粒而言,原材料中粗集料的温缩系数较小,粉粒以下颗粒,特别是粘土矿物的
18、温缩性较大,因此,在混合料设计和施工时控制混合料中细集料含量或通过掺加胀缩性小的材料,可以减小混合料温缩性。此外,水对半刚性基层材料的胀缩性影响很大,当温度高于冰点时,水的存在会使其收缩系数显著增大;当温度低于冰点时,在含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水的冻结会引起整体材料胀缩,从而使其收缩系数减小。因此,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22 反射裂缝产生及发展机理分析2.2.1反射裂缝的产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温、湿变化引起基层开裂,交通荷载作用于裂缝时,缝端沥青面层内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反射裂缝发生。在沥青路面使用期间,通常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反射裂缝,称之为温度型反射裂
19、缝,相应地由交通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称之为荷载型反射裂缝。1、温度型反射裂缝 外部环境对基层温度的影响可以按日变化温度和年变化温度来考虑。在年变化温度作用下,由于作用周期较长,沥青面层的顶面和底面温度较接近。在寒冷的季节,基层产生收缩变形,在沥青面层内产生拉应力;在炎热的夏季,基层膨胀,在沥青面层内产生压应力,由此产生的反射裂缝。在日变化温度作用下,沥青面层顶面温度变化较大,底面温度变化较小,使沥青面层出现翘曲变形。随着温度的下降,在沥青面层顶面产生拉应力,底面产生压应力。温度变化越大、越快,产生的应力越大,沥青面层越容易开裂。2、荷载型反射裂缝当行车荷载使经裂缝时,在沥青面层中产生应力作用,根
20、据荷载对裂缝的作用时间,可以把荷载对裂缝的影响过程分为三种情况:(1)车轮荷载位于裂缝一侧时,裂缝两侧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在沥青面层中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力;(2)车轮荷载位于裂缝顶面时,裂缝两侧无相对位移或相对位移较小,沥青层主要承受弯拉应力作用;(3)车轮荷载使离裂缝时,在面层内产生与第一次方向相反的剪应力,在整个过程中面层受到两次剪切一次弯曲,而且是连续的。由上述分析可知,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的最不利位置有两种,一种是荷载作用在基层板裂缝的一侧,基层板在这种荷载作用下,裂缝两侧产生相对的竖向位移差,沥青面层中的剪应力增大,造成剪切型反射裂缝;另一种是荷载作用在裂缝顶面,由于在裂缝处的基层板不能承
21、受拉应力,所以裂缝处顶面沥青面层的弯拉应力最大,最容易引起弯拉型反射裂缝。2.2.2影响反射裂缝的因素除了温度、行车荷载等外界因素外,路面结构本身特性对反射裂缝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包括:基层与面层之间的层间粘结性能;基层性能参数(基层板厚度、弹性模量、裂缝间距、裂缝宽度);沥青面层结构参数与材料性能。 通常,影响温度型反射裂缝的主要因素是基层与面层的粘结情况、面层厚度、基层裂缝间距、宽度及基层和面层材料的收缩系数;基层和沥青面层的弹性模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弯拉型反射裂缝,在正中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荷载应力随层间界面模量的减小而增大,随沥青面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它因素的影响是较小的。影响剪
22、切型反射裂缝最主要的因素有:基层与面层间的粘结性能、面层的弹性模量、面层的厚度、基层裂缝的宽度、基层板厚度以及基层弹性模量;基层板的刚度对剪切型反射裂缝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基层裂缝间距等因素是完全可以忽略的。总之,当基层裂缝宽度较小、裂缝间距较大、基层及面层材料收缩系数较大而层间粘结又较紧密时,沥青面层温度型反射裂缝最可能产生;相反,在基层板厚度较小而层间粘结又较差的情况下,沥青面层中容易产生荷载型反射裂缝,特别是剪切型反射裂缝。2.2.3反射裂缝的扩展传统的强度理论认为,当沥青面层中某点的临界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本身的极限强度时,沥青面层即达到破坏状态。实际上并非如此,沥青面层中的反射裂缝从
23、其产生到整个路面破坏,中间要经过一个裂缝扩展阶段,即反射裂缝在沥青面层厚度方向上的纵向扩展和在沥青面层表面上的横向扩展。1、反射裂缝的纵向扩展断裂力学认为,裂缝的扩展有三种位移模式:张开模式、剪切模式和撕开模式。其中温度应力对反射裂缝影响的模式为张开模式,交通荷载对反射裂缝影响的主要模式是张开模式和剪切模式,当荷载驶经裂缝的正上方时,以张开模式来引起反射裂缝,当荷载驶在裂缝之前或之后时,以剪切模式影响反射裂缝。撕开模式在沥青面层中不常出现。与张开模式相对应的温度型反射裂缝通常产生于沥青面层的底部,而后向上逐渐扩展到面层顶面。Rigo等人应用SAPLI5程序模拟温度应力作用下反射裂缝的扩展路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刚性 基层 预锯缝 技术 沥青路面 裂缝 防治 中的 应用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