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文言文知识整理素材pdf.pdf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文言文知识整理素材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文言文知识整理素材pdf.pdf(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积累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一、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1 1、作家作品、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陶渊明,东晋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元亮,名潜潜,别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
2、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2 2、记、记“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并通过记事、记物记物,写景写景、记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二、【主题解说】二、【主题解说】桃花源记通过叙述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安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三、【重点字词】三、【重点字词】1 1、字音字
3、形、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俨俨yn 然阡陌阡陌qin m垂髫髫tio间间jin 隔此中人语语y云诣诣y问津津jn(2)易错字形武陵陵人 缘缘溪行缘溪溪行 豁豁然 开朗平旷旷俨俨然 阡陌阡陌垂髫髫怡怡然 具具答之 咸咸来 问讯讯邑邑人焉焉遂遂与外人间隔隔及郡郡下 诣诣太守 太守即遣遣人 问津津2 2、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字词解释(1)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仿佛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4)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6)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7)悉悉如外人:都。(8)黄发垂髫黄发垂髫:
4、指老人和小孩。(9)具具答之:详尽,详细地。(10)问今是何世世:朝代。(11)此人一一为具言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13)便扶向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14) 处处志志之:做标记。(15)及及郡下,诣诣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6)欣然规规往:计划。(17)未果未果,寻寻病终:没有实现/随即,不久。(18)后遂无问津津者:渡口。3 3、通假字、通假字便要要还家:“要”通“邀”,邀请。4 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寻寻:寻寻向所志(寻找)寻寻病终(不久)舍舍:便舍舍船(舍 sh,动词,舍弃。)屋舍舍俨然(舍 sh,名词,“房屋”)中中:中中无
5、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中(年间) 其中中往来种作村中中闻有此人此中中人语云(里面)志志:处处志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之:忘路之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渔人甚异之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处处志之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为:武陵人捕鱼为为业(读 wi,动词,作为此人一一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为外人道也(读 wi,介词,对,向)遂遂:遂遂迷,不复得路(
6、终于)遂遂与外人间隔后遂遂无问津者(于是,就)得得:便得得一山(出现)得得其船(找到)乃乃:见渔人,乃乃大惊(就) 乃乃不知有汉(竟然)其其: 欲穷其其林(代词,这)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其家(代词,他们的) 得其其船(代词,他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其往(代词,他,代渔人)5 5、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芳草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阡陌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率率妻子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率妻子邑人来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无论
7、无论魏晋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古);不充足,不满(今)。6 6、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欲欲穷穷其林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渔人甚渔人甚异异之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7 7、出自本课的成语、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其他:落英缤纷其他: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怡然自乐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为外人道 无人问津无人问津四、【课文理解】四、【课文理解】1
8、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缤纷。渔人渔人甚异之。甚异之。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9、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A.便要还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有此
10、人,咸来问讯。B.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 2、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离开桃花源源再寻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3 3、第、第 1 1 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
11、好作了铺垫。4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皆叹惋。”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想想想想“此人此人” 说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叹惋?(留白)答:(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5、“此中人语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
12、平安宁生活。(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6 6、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2) 源中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7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
13、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8 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9 9、“桃花源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
14、追求。1010、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 2)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古
15、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河东集。二、按原文填空:二、按原文填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水尤清冽。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6、。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三、注音:三、注音:篁(hung)竹清冽(li)卷(qun)石底以出为坻(ch)为嵁(kn)参(cn)差(c)披拂佁(y)然不动俶(ch)尔远逝翕(x)忽犬牙差(c)互寂寥(lio)悄(qio)怆(chung) 幽邃(su )四、四、解释词语:解释词语:(一)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2皆若空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斗折蛇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4其岸势犬牙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
17、语,像狗的牙齿一样。5凄凄神寒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6. 似与游者相乐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二)重点词语:(二)重点词语:1、篁竹篁竹:竹林。2、如鸣珮环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鸣:发出声响。3、伐竹取道: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伐:砍伐。取取:这里指开辟。道道:路。4、水尤清冽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尤:格外,特别。冽冽:凉。5、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以:用来。为为:作为。6、卷石底以出: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卷:弯曲。
18、以以:而。7、坻坻:水中高地。8、屿屿:小岛。9、嵁嵁:不平的岩石。10、翠蔓翠蔓:翠绿的藤蔓。11、披拂披拂:随风飘拂。12、可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13、 许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14、无所依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15、佁然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16、俶尔俶尔:忽然。17、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8、乐乐:逗乐,取乐。19、斗折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20、蛇行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犬牙:像狗牙一样。22、差互差互:相互交错。23、不可知其源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可:能够。24、寂寥寂寥:寂静寥落。25、
19、悄怆悄怆:忧伤的样子。26、邃邃:深远。27、以以:因为。28、清清:凄清。29、居居:停留。30、乃乃:于是、就。31、之之:代指这里的景致。32、去去:离开。33、游游:游玩。34、隶隶:附属,随从。35、从从:跟随。五、翻译句子:五、翻译句子: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多步,隔着竹林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就像人身上珮珮带的带的珮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我)心里感心里感到高兴。到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砍倒竹子,开辟
20、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任何依靠。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忽然向远
21、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时隐时现。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的源头。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
22、使人感到心神凄凉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气息。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不可长久停留,于是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
2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既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
24、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答:A 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 比喻。C 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
25、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衬”,“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的好处。答: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雅静。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级 语文 学期 期末 考点 文言文 知识 整理 素材 pd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