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控制测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控制测量.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地籍控制测量.精品文档.地籍控制测量一、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 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 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 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控 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择国家统一的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城 镇地籍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 家控制点的成果。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地籍控制网可采用地方 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采用任意坐标系时,起算数据应在较
2、大比 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解获取。 在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时,应将实地观测值统一投影到高斯正 射投影平面上,进行各项改正。为使不同高度海平面的观测值在 统一的平面上计算,要求把各项观测值归化至参考椭球面上(或 平均海平面上),防止引起距离变形。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换 算到参考椭球面上 (或平均海平面上) 的两点坐标反算出的距 离,往往与实地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不一致(未顾及测量误差的 影响),这就是坐标系统的长度变形问题。地籍平面控制网的任 何两点坐标的要求长度变形小于某个限值,例如,每 km 长度变 形小于 2.5cm(即相对变形小于 1/40 000)时,这有利于正确测 定界址点的坐
3、标、计算面积等。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 二、首级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首级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的 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 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 GPS 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 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首级平面控制网应优 先以 GPS 网形式布设,采用 GPS 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 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 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首级地籍控制网的精 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 以下各等级控制点相对于
4、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 。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时,必须先制定技术设计方案,经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加密控制网应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安排计划,可分期、 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 GPS 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当调查区域范围较大,并要求一 次整体布设加密控制网时,一般多采用 GPS 网形式布设,布设 导线网时,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当复合导线长度超过城 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结点与结点、结 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 , 不应超过复合导线长度的 0.7 倍。由于目前全站仪和 GPS 接收机的广泛应用, GPS
5、 网和地 面控制网计算平差软件的功能增强,因此,加密控制网的等级 一般不再分级,计算时应整体平差。与地形测量相比,地籍测 量要求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密度。一般说来,地籍平面控制点 的密度每 km 2 不少于 10 点。 四、地籍图根控制网的布设 为满足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基本控制 (首级网和加密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的直接供测图及测量 界址点使用的控制网称为地籍图根控制网。 (一)地籍图根控制网的特点 与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 相比 ,地籍图根控制网有下述 特点: ( 1 )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点位密度、精度等) 由当时的测图比例尺决定,不同成图比例尺图根控制网的规格相
6、 差很大。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应满足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精 度要求,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 ( 2 )地形测会的图根控制点,是为地形细部测量而布设的, 测图(整个项目)完成后,便失去了其作用。因此,埋点时原则 上设临时性标志。而地籍图根控制点不仅要为当前的地籍细部测 量服务,同时还要为日常地籍管理(各种变更地籍测量、土地有 偿使用过程中的测量等)服务,因此地籍图根控制点原则上应埋 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地籍图根控制点在内业处理时,应有 示意图、点之记描述。 ( 3 ) 由于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是根据界址点位置及其密度 决 定的,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要敷设地籍图根导线。一般说来,地 籍图根
7、控制点密度比地形图根控制点密度要大 , 通常每 km 2 应 布设 100400 个地籍图根控制点。 (二)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方式 在城镇建成区,通常采用导线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为减少图 根控制点的二次扩展,应优先布设导线网,以一个或几个街区为单 位,布设一级地籍图根导线网,然后采用二级复合导线或导线网加 密。在建筑物稀少、通视良好的地区,可以布设地籍图根三角网。 (三)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 ( 1 )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 1/3 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 绝对闭合差小于 13cm ,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 2 )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 10m 时,允许不作导线角度闭 合
8、差检查,但不得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 级导线或支点。 ( 3 )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 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 22cm, 而相对闭合差:一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5 000 ,二级地籍 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3 000 。 五、地籍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常规布设方法主要是三角网、三边网、 导线网和边角混合网。三角网是把控制点按三角形的形式连接 起来,测定三角形的所有内角以及部分边长,通过计算,得出 控制点的坐标。三边网网形结构和三角网相同,只是测定三角 形的所有边长,计算各内角,得到控制点的坐标。导线网
9、是把 控制点连成一系列折线,或构成相连接的多边形,测定各边的 边长和相邻边的夹角,计算导线控制点的坐标。边角混合网是 指在一个网中,包含有多种网形式(包括三角网、三边网、导 线网),这种布网形式很灵活,但对控制网平差软件的性能要 求较高。三角网、三边网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 3-1 至表 3 - 5 所示。 表 3-1 三边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平均边长 (km) 测距中误差( mm ) 测距相对中误差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9 4.5 2 1 0.5 36 30 20 25 25 1 / 25 万 1 / 15 万 1 / 10 万 1 / 4 万 1 / 2 万 表 3-2
10、三角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平均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 ) 起始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9 5 2 1 0.5 1.0 1.8 2.5 5.0 10.0 1 / 30 万 ( 首级 ) 1 / 20 万 ( 首级 ) 1 / 12 万 ( 加密 ) 1 / 12 万 ( 首级 ) 1 / 8 万 ( 加密 ) 1 / 4 万 1 / 2 万 1 / 12 万 1 / 8 万 1 / 4.5 万 1 / 2 万 1 / 1 万 表 3-3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km) 测距中误 差 (mm)
11、测角中误 差 ( ) 方位角闭 合差 ( )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 三等 15 3 18 1.5 3 n 1/60 000 四等 10 1.6 18 2.5 5 n 1/40 000 一级 3.6 0.3 15 5.0 10 n 1/14 000 二级 2.4 0.2 15 8.0 16 n 1/10 000 表中 n 为测站数 表 3-4 导线线路间距 等级 线路间距 下级导线为单导线( m ) 下线导线为导线网( m )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5 000 6 000 1 700 2 000 800 1 000 500 600 6 000 8 000 2 000 2 400 1 000 1
12、 200 表 3-5 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级别 导线长 度( km ) 平均边 长( m ) 测回数 测回差 ( ) 方位角闭 合差 ( ) 测角中误 差 ( ) 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坐标闭合 差( m ) DJ 2 DJ 6 一级 二级 1.2 0.7 120 70 1 2 1 18 24 n 40 n 12 18 1 / 5 000 1 / 3 000 0.22 0.22 表中 n 为测站数 六、控制网的施测 控制测量作业包括技术设计、实地选点、标石埋设、观测和 平差计算等主要步骤。平面控制网的观测元素主要是水平方向 值、斜距和天顶距。对于斜距的气象改正,还应观测气温、 气压。 (一
13、)点名及点号 为便于今后的使用,控制网中各等级控制点的点名和点号命 名如下。 四等以上的点数量不多,除了统一编号如 -13 、 -26 以 外,还要取点名。点名通常取其所在地或其邻近的地名或单位 名,这样便于今后寻找,如水厂 -26 ,天王山 -13 等。这里 的表示三等点,表示四等点。 一级以下导线点不取名,只有统一编号。 A 一级导线点; B 二级导线点; C 一级图根点 D 二级图根点; E 支导线点。 点号统一为一个字母后,跟该等级的流水号。如: A12 一级导线点的第 12 号点; C88 一级图根点的第 88 号点。 如果测区大,实际工作时可分片编号,即一个片的编号是另 一片的同等
14、级控制点编号最大值后的流水号。在两片间允许跳 号。例如:一个片一级图根点编号为 C1 C98 ,另一片一级图根 点编号为 C100 C195 ,再一个片一级图根点编号为 C200 C261 。 另外,同等级的三角点、导线点可以统一编号,也可以分别编号。 至今编号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有一定的规律就行。 它既便于使用,又不会混淆。在测区内不允许有两个点具有相同 的点号,但点号允许跳漏;也不允许同一个控制点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点号。 点号在选点编定以后,一般不再改动,以后一切工作 (如控制点成果表输出、地籍图和宗地图绘制等)都沿用这个 点号。 (二)观测与记录 在控制点选点完毕后,即进入控制网
15、外业观测阶段。由于 目前在控制测量中,已经普遍采用了电子全站仪,因此,有条 件的施测单位,应尽量采用自动电子记录方式记录每一测站的 观测值。所采用的电子记录器多为掌上型电脑,也可以是便携 机。在记录器中安装有控制网观测记录及限差检核和测站平 差、边长改化、数据管理与通信等程序。通过一根专用的电缆 连接记录器与电子全站仪,即可完成从全站仪到记录器之间的 数据传输。采用自动记录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许多人为的错误(如外业观测时数据读 错、听错、写错、限差检查错、测站平差错等等)。 七、地面控制网平差 当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即可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工作, 计算步骤为:数
16、据整理、边长改化、坐标计算、成果输出和 归档。 (一)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的任务是将控制网的外业观测数据整理成控制网内 业平差软件所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如果控制网的观测数据是采用 人工记录方式记录的,则应从记录手簿中人工按测站列出每站所 观测的各个方向值、天顶距、斜距以及测距时的温度值和气压值, 输入到计算机后以文本文件保存。如果控制网的观测数据是采用 电子记录方式记录的,则由电子记录配套的软件,从每站的原 始观测数据中自动提取和计算出每站所观测的各个方向值、天顶 距、斜距以及测距时的温度值和气压值,并以文本文件保存。 (二)边长改化 边长改化是指将电子全站仪(或测距仪)测得的控制网中各 边的斜距
17、值归算到已知的坐标系统中,边长改化步骤是:测距仪 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倾斜改正归算改正 (归算至投影面)投影改正。 1 加常数及乘常数改正 S 1 = S + ( S / 1 000.0 K + C ) / 1 000.0 (3-1) 式中: S 观测的斜距值,单位: m ; K 测距仪的乘常数,单位: mm / km ; C 测距仪的加常数,单位: m ; S 1 S 经改正后的斜距值,单位: m 。 2 气象改正 S 2 = S 1 + S 1 K 1 - K 2 0.000 1 P /( 1 + 0.003 66 T) 10 -6 ( 3-2 ) 式中: K 1 、 K 2 - 测
18、距仪的气象改正系数,可以从仪器说明书 的气象改正公式中得到; P 气压,单位: mmHg ; T 温度,单位: o C ; S 1 见公式( 3-1 ); S 2 S 1 经气象改正后的斜距值,单位: m 。 3 倾斜改正 ? = sin(V) KK S 2 / 2 R (3-3) D 。 = S 2 sin ( V - ? ) ( 3-4 ) 式中: V 天顶距; KK 大气折光系数; 206 265 ; R 地球曲率半径,单位: m ; ? 天顶距改正数,单位: s ; S 2 见公式( 3-2 ) D 。倾斜改正后的水平距离,单位: m 。 4 归算改正 D 1 = D 0 D 0 H
19、H 。 +h /R (3-5) 式中: H 测区平均高程,单位: m H 0 投影面高程,单位: m ; h 大地水准面差距,单位: m ; D 1 平距 D 0 归算至投影面上的长度,单位: m ; D 0 见公式( 3-4 )。 5 投影改正 D 2 = D 1 + D 1 ( Y - Y 。)2/2 R (3-6) 式中: Y 测区平距横坐标,单位: m ; Y 0 中央子行线横坐标,单位: m ; R 地球曲率半径,单位: m ; D 1 见公式( 3-5 ); D 2 经过归算和投影改正的平距,单位: m 。 如果在网平差计算软件中已经考虑了边长的归算改正和投影 改正,则控制网的平差
20、输入文件中,边长观测值应使用只经过倾 斜改正后的平距 D 。;反之,控制网的平差输入文件中,边长观 测值应使用经过归算改正和投影改正的平距 D 2 。 (三)坐标计算 控制网坐标计算是控制网平差的主要环节,一般由计算机软 件自动计算完成。早期的控制网平差软件大都是在 PC-1500 或 PE500 袖珍机上运行,仅能处理较小规模的网,而且随着网形 (导线网、三角网、三边网等)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程序,程序 的通用性较差,处理速度很慢。后来一些专家将 PC-1500 或 PE500 的平差程序移植到了能在微机 DOS 系统下运行,但程序的 通用性和方便性等方面基本没有改善。目前的控制网平差软件基
21、 本都是在微机上基于 Windows 98 / 2000 操作系统下运行的,程序 的各方面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它除具有控制网概算、平差、 精度评定及成果输出等功能外,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功能,如控 制网优化设计、网图显绘、粗差剔除、方差分量估计、贯通误差 影响值计算、闭合差计算、叠置分析、坐标变换及换带计算等。 八、GPS 技术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 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 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地籍控制测量中。应用 GPS 卫星定位技 术建立的控制网叫 GPS 控制网(简称 GPS 网)。 GPS 网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 GPS 网,
22、这类 GPS 网中相邻 点的距离在数千千米至上万千米,其主要任务是作为全球高精度 坐标框架或全国高精度坐标框架,为全球性地球动力学和空间科 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或用以研究地区性的板块运动或地 壳型变规律等问题。另一类是区域性的 GPS 网,包括国家 C 、 D 、 E 级 GPS 网或专为工程项目(如城镇地籍测量、水利枢纽、城市 地铁、隧道等)布测的工程 GPS 网,这类网的特点是控制区域有 限(控制一个市或一个地区),边长短(一般从几百米到 20 千 米),观测时间短(从快速静态定位的几分钟至一两个小时)。 GPS 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 GPS 卫星星座;地 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
23、统;用户设备部分 GPS 信号接 收机。 GPS 信号接收机(简称 GPS 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 和接收单元两部分,对于测地型接收机,两个单元一般分成两 个独立的部件,观测时将天线单元安置在测站上,接收单元置 于测站附近的适当地方,用电缆线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机。也 有的将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制作成一个整体,观测时将其安置 在测站点上。 GPS 接收机的任务是:捕获到待测卫星的信号, 并跟踪这些卫星观测,实时计算出测站的三维坐标。 GPS 控制网测量与常规地面控制网测量相类似,在实际工 作中也可划分为方案设计、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三个 阶段。 (一) GPS 控制网方案设计 GPS 控制网
24、技术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GPS 测量规范(规程) 和测量任务书。 GPS 测量规范(规程)是国家测绘行业管理部 门制定的技术法规,目前 GPS 网设计依据的规范(规程)有: 1992 年国家测绘局发布的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 GPS ) 测量规范; 1998 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 测量技术规程;各部委根据本部门 GPS 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其他 GPS 测量规程或细则。在 GPS 方案设计时,首先依据测量 任务提交的 GPS 网的精度、密度和经济指标,再结合规范(规 程)规定并现场踏勘,具体确定各点间的连接方法,各点设站观 测的次数、时段长短等布网观测方案。 (二) GP
25、S 控制网测量精度标准及分类 对于各类 GPS 控制网的精度设计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用 于城市或工程的 GPS 控制网,可根据相邻点的距离和精度,参 照 1998 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全于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 规程中的二、三、四等和一、二级,见表 3 - 6 。 表 3-6 GPS 测量精度分级 等级 平均距离( km ) a (mm) b (ppm.D) 最弱边相 对精度 二 三 四 9 5 2 10 10 10 2 5 10 1 / 12 万 1 / 8 万 1 / 4.5 万 (续) 等级 平均距离( km ) a (mm) b (ppm.D) 最弱边相 对精度 一级 二级 1 1 1
26、0 15 10 20 1 / 2 万 1 / 1 万 当边长小于 200m 时,以边长中误差小于 20mm 来衡量。 (三) GPS 测量的外业实施 GPS 测量外业实施包括外业准备、数据观测和成果整理三 个阶段。 1 、外业准备 外业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设计和 选点埋厂。技术设计首先应根据有关规程说明、测区范围、测量 任务的目的及精度要求,测区已有测量资料的状况以及测区所采 用的参考坐标系统,考虑 GPS 技术的特点,在实地踏勘的基础 上,优化设计 GPS 网布设方案。该技术设计应包括各点间连 接方法,设站次数和观测时段等;还需要根据作业日期的卫星状 态图表,制订作业进程安排计划。
27、GPS 网的各点之间一般不要求通视,但应适当考虑下一级 测量对通视的要求。 GPS 点的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处,要避开 高压电线、变电站、电视台等设施,还应尽量选在交通方便 的地方,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 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当所选点位需 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 关建议。 2 数据观测 GPS 外业施测是指用 GPS 接收机获取 GPS 卫星信号,其主要工作包括天线设置、接收机操作和测站记 簿等。 天线应与周围物体相隔一定的距离。天线的对中、整平和定 向应符合精度要求,并应精确地测天线高。在作偏心观测时应精 确测定偏心元素。
28、 接收机操作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一般只需要按几个功能键 就可以进行测量。 天线高度偏心元素和观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应正确记录在 记录簿内。 为了保证 GPS 观测的质量,在施测前应对 GPS 进行检测, 并且宜在 GPS 网中加测部分电磁波测距边。 3 成果整理 外业成果整理包括 GPS 基线向量(一般是应 用厂家提供的商用软件进行),并及时计算同步观测环闭合差, 非同步多边形闭合差及重复边的较差。检查它们是否超过规定的 限差。如果超限,应分析其原因后,进行重测或补测。 外业数据观测结束后,编写技术总结,将各种技术文件、观 测手簿和计算资料整理上交。 (四) GPS 控制网平差 GPS 外业计
29、算得到了构成基线向量的三维坐标差 X ij 、 Y ij 和 Z ij 以及它们的协方差阵,它们也是 GPS 网平差计算的 观测值。 GPS 基线向量观测值 X ij 、 Y ij 和 Z ij 可以称为WGS-84 坐标系统的三维坐标差。在建立 GPS 控制网时,根据地区的特 点和需要,建立该地区的坐标系统,或采用该地区原有的坐标 系统。为此,常常以已有的地面已知点作为起算点。同时,为 了检验和提高 GPS 控制网的精度,还在网中加测了部分高精度 电磁波测距边,有时还可能加测有其他地面观测数据(如方位 角、方向值)。所以,一般来说, GPS 网的平差计算是 GPS 与地 面数据的联合平差。因此,在 GPS 网平差时,应考虑 GPS 坐标 系统与地面参考坐标系统的尺度和方位的转换关系。 GPS 网平差中,通常以待定点在地面参考坐标系统的大 地坐标以及尺度和方位转换参数( E x 、 E y 、 E z )等作为未 知参数。由 GPS 网平差可求得地面参考坐标系中各点的大地 坐标,然后将它们变换为相应的高斯平面坐标,并求得相应 的精度。 GPS 控制网的平差一般采用商品化的软件系统进行,目前 GPS 网平差软件有两种,一种是 GPS 接收机厂商送给 GPS 用户 的,另一种是由国内单位自主研制开发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