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形式及设计计算.doc
《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形式及设计计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形式及设计计算.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形式及设计计算.精品文档.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形式及设计计算0引言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本文就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些讨论,供同行们参考。 1埋管形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 1.1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二层双管、单沟二层四管、单沟二层六管等形式1,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一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
2、的较多。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一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一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管路的埋设视岩土情况,可采取挖沟或大面积开挖方法。按文献1介绍,单层管最佳深度0.81.0m,双层管1.21.9m,但无论任何情况均应埋在当地冰冻线以下。由于水平管埋深较浅,其埋管换热器性能不如垂直埋管,而且施工时,占用场地大,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是单层与多层互相搭配;螺旋管优于直管,但不易施工。由于浅埋水平管受地面温度影响大,地下岩土冬夏热平衡好,因此适用于单季使用的情况(如欧洲只用于冬季供暖和生活热水供应),对冬夏冷暖联供系统使用者很少。图1是水平埋管系统的
3、典型实例。该工程位于美国北方,地下埋管换热器有效换热量70kW,系统液体的流量为13.6m3/h(3.8l/s)。24个循环回路,12条沟,沟间距1.5m。每个回路的换热负荷2.92kW,液体流量0.57m3/h(0.158l/s),单位换热量的液体流量为0.195m3/hkW(3.25L/minkW)。可利用的地面积是83m30m=2 490m2。 1.2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一般有单U形管,双U形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套管式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U形管、套管和单管式,下面
4、作一简述。 1)U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形管,一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形管径一般在50mm以下(主要是流量不宜过大所限)。由于其施工简单,换热性能较好,承压高,管路接头少,不易泄漏等原因,目前应用最多。如美国加州斯托克斯大学供应了48万m2空调建筑的地源热泵系统,有390个深度超过120m的地下埋管,据介绍,采用这种地源热泵系统较常规空调每年可节约各种费用45.5万美元,其中能量费用33万美元,节电25%,节约燃料费70%。 国外有的工程把U形管捆扎在桩基的钢筋网架上,然后浇灌混凝土,不占用地面。如瑞士某工厂地源热泵系统从600个桩基中吸收热量或冷量,用于2万
5、平方米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一般为100200mm,内管为15。由于增大了管外壁与岩土的换热面积,因此其单位井深的换热量高,根据文献2的试验结果,其换热效率较U形管提高16.7%。其缺点是套管直径及钻孔直径较大,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形管高。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为防止漏水,套管端部封头部分宜由工厂加工制作,现场安装,以保证严密性。 3)单管型在国外常称为“热井”,它主要用于地下水做热源的热泵系统,一般来讲该种型式投资较少。其安装方法是地下水位以上用钢套管作为护套,直径和孔径一致,典
6、型孔径为150mm。地下水位以下为自然孔洞,不加任何设施。孔洞中有一根出水管为热泵机组供水,回水自然排放或回到管井内。这种方式受地下水资源、国家有关政策及法规限制大。 2埋管深度 水平埋管埋设情况比较简单,前面已述。关于竖直埋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工程及场地的大小,投资及使用的钻机性能等情况综合考虑。结合国情,根据笔者的工程实践体会,其中有几点应注意到:钻井深60m以内井深的钻机成本少,费用低,如果大于60m,其钻机成本会提高;井深80m以内,可用国产普通型承压(承压1.0MPa)塑料管,如深度大于80m,需采用高承压塑料管,其成本大大增加;据比较,井深50m的造价比100m的要低3
7、0%50%。上述是针对地面中央机房而言,如果采用分室型的水源热泵系统还要考虑建筑高度的影响。 一般来讲,浅埋管优点是:投资少,成本低,钻机要求不高,可使用普通承压(0.61.0MPa)的塑料管,由于受地面温度影响,一般地下岩土冬夏热平衡性较好。其缺点是占用场地面积大,管路接头多,埋管换热效率较中深埋者低。 深埋管优点是:占用场地面积小,地下岩土温度稳定,换热效率高,单位管长换热量大,管路接头少。其缺点是投资大,成本高,需采用高承压(1.62.0MPa)塑料管,钻机性能要求高;由于深层岩土温度场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因此必须注意冬季吸热量和夏季排热量的平衡,否则将影响地源热泵的长期使用效果。在国外
8、,有的采用在系统中加装冷却塔和辅助加热的措施,帮助地下岩土实现热平衡。 中埋管介于浅、深埋两者之间,塑料管可用普通承压型的。从统计的国内外工程实例看,中埋的地源热泵占多数。 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水平式还是垂直式埋管、垂直式埋管深度多大,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岩土类型及挖掘成本。如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采用布管机进行多管布置还可减少场地占用面积。当场地面积有限时则应采用垂直式埋管,很多情况下这是唯一选择,如果场地中有坚硬的岩石,用钻岩石的钻头可成功钻孔。 3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 3.1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在串联系统中,几个井(水平管为管沟)只有一个流通通路;并联方式是一个井(管沟
9、)有一个流通通路,数个井有数个流通通路,图2是串联和并联系统示意图。图3是垂直埋管典型的并联系统工程实例。该工程位于美国北方,地下埋管换热器换热量70kW,孔间距4.5m,与建筑物边界间距3m,占地面积为45m15m=675m2。与图1相比,在同样埋管的换热量下,垂直埋管比水平埋管换热器占地面积少73%左右。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一个回路具有单一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串联方式一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并联方式。其缺点是: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
10、)多; 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所需防冻液少;安装劳动成本低。其缺点是: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一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回路有相同的流量;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3.2同程式和异程式 根据分配管和总管的布置方式,有同程式和异程式系统。在同程式系统中,流体流过各埋管的流程相同,因此各埋管的流动
11、阻力、流体流量和换热量比较均匀。异程式系统中流体通过各埋管的路程不同,因此各个埋管的阻力不相同,导致分配给每个埋管的流体流量也不均衡,使得各埋管的换热量不均匀,不利于发挥各埋管的换热效果。 由于地下埋管多环路难于设置调节阀或平衡阀,难于做到系统各环路的水力平衡,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同程式者居多(如图3所示)。 4埋管材料 4.1管材 地下埋管系统基本上不能进行维护,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60年代以前,地下埋管多用金属管,虽然它的传热性能好,但耐腐蚀性差,使用1020年就已腐蚀坏,严重降低了地源热泵的使用寿命,因此也阻碍了地源热泵的发展。70年代,大量塑料管的
12、出现,克服了金属管的缺点,促进了地源热泵的发展。由于聚乙烯(PE)和聚丁烯(PB)管柔韧性好,强度高,而且可以通过热熔合形成比管子自身强度更好的连接接头,因此在国外地源热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PVC(聚氯乙烯)管的导热性差和可塑性不好,因此在地源热泵系统中不推荐用PVC管。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表1是目前几种常用的塑料管性能。 4.2选择埋管种类应注意的问题 1) 了解制造商提供管子所属的“管子体系”,该管子是由何种树脂制作而成,抵抗环境应力致裂的能力,有关管子材料说明和安装方法。 2) 应选择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源热泵 地下 换热器 系统 形式 设计 计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