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总则.doc





《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总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总则.doc(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总则.精品文档.城市群或经济区地质调查工作导则(草稿)二一一年二月目 次前 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 总 则错误!未定义书签。1.1 目标与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基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1.3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2 术 语错误!未定义书签。3 引用标准104 调查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4.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4.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4.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415 主要调查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5.1 一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5.2 资料搜集
2、与整理错误!未定义书签。5.3 遥感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5.4 野外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5.5 钻探错误!未定义书签。5.6 槽、井探错误!未定义书签。5.7 地球物理勘查错误!未定义书签。5.8 样品采集、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6 地质环境评价446.1地下水环境评价446.2 土壤污染评价466.3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476.4特殊类土评价486.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486.6 尾矿、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486.7 地质资源评价486.8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7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7.1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价的目的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7
3、.2 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7.3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8 图系编制错误!未定义书签。8.1 图系编制的目的、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8.2 编图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8.3 图系的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8.4 编图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8.5 图系图例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8.6 说明书的功能与编写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8.7 其它未尽事宜,参照附录E“城市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指南”538.8 征求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图的选题、内容和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9 设计与成果报告编写提纲错误!未定义书签。9.1 设计书编写提纲错误!未定义书签。9.2 成果报告
4、编写提纲错误!未定义书签。10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10.1 数据库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10.2 评价信息系统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11 质量检查与野外验收错误!未定义书签。11.1 资料整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1.2 野外验收错误!未定义书签。12 成果审查验收错误!未定义书签。12.1 报告审查错误!未定义书签。12.2 资料归档错误!未定义书签。编写人员名单错误!未定义书签。城市群或经济区地质调查工作导则1.总则为规范城市群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统一调查标准,特制定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导则,作为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初级阶段的技术要求,以规范当前的城市群试点工
5、作。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1主题内容本导则包括总则,立项建议、任务下达、设计编写、项目实施、检查验收、报告编写等工作程序,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环境地球化学、地质资源等专业主要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地球物理、钻探、样品测试等主要技术方法,及原始资料录入、数据库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要求等内容。1.1.2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正在开展的城市群或经济区的地质调查工作1.2目的任务和工作内容1.2.1目标查明我国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主要城市三维地质填图,开展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环境功能评
6、价与区划、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与区划,建立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与四维环境地质可视化信息平台,为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社会发展规划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或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提供地质基础支撑。1.2.3工作内容与具体任务1.2.3.1 工作内容城市群或经济区地质调查应充分体现出多学科、综合性、基础性的特征,调查内容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水污染、环境地球化学等调查,相应评价与相关专题研究工作。1.2.3.2 具体任务(1)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工程地质条件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三维地质结构(地貌与第四系)、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7、为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此同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工程地质资料。(2)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水文地质情况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区主要含水层系统特征及地下水防护性能: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区主要含水层结构特征、地下水补、迳、排规律及地下水污染防护性能,进行地下水含水层利用与保护区划。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后备水源地勘查论证: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城市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后备地下水源地勘查论证(3)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查明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质灾害、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矿山城市环境破坏、垃圾地质处置、地下水环境等环境地质问题分布规律与形成机理,评估其造
8、成的危害,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必要时,可选择性地开展专项调查。(4)开展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质环境评价与功能区划开展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划、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与区划、地质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为城市群建设规划、国土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提供依据。(5)建立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立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该区构造断裂活动性、崩塌滑坡泥石流、边坡失稳、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水土污染、黄河悬河稳定性、地下水环境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监测工作。(6)建立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多维环境地质可视化平台构建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三维或四维环境地质可视化平台,实现城
9、市群(或经济区)的核心区、规划区、重大工程区(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或基础地质三维可视化,提升环境地质信息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7)专题研究与专项调查A:环境地质评价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包括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与区划、地质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地质环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划、地下空间开拓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或风险性评价等理论方法研究B:区域地壳稳定性或活动断裂调查与研究查明经济区或城市群地区活动断裂分布、断裂活动性及其对城市地质安全影响,评估其对城市地质安全及悬河稳定性的影响。C:地面沉降与地面变形机理调查与防控研究查明地面沉降或其他地面变形灾害状况、发生条件与机理,开展其预防与控制方法研究。D:地
10、面塌陷及其形成机理调查研究E: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预测预报研究F: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根据城市地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铁及其它地下空间开拓利用所要求的地质条件,进行地下空间开拓与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或风险性评价。G:污染物在包气带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调查研究调查土壤或地下水污途径,开展污染物在包气带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研究。2工作思路与调查内容各城市群或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具体任务与内容,可依据本地区需求与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部署。2.1基本工作思路经济区或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可划分为区域地质环境调查、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
11、查研究等三个层次。(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以编测为主,在充分收集以往调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调查工作量,查明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进行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为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2)重点地区(城市中心区、城市群核心区域、重大工程地段或场地等)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是采用多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查明重点区域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重点地区地质环境评价,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选址等提供地质依据。调查比例尺以1:5万为主(如需要可开展更大比例尺调查)。重点地区调查内容见表1(3)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研究,是针对影响调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
12、环境地质问题开展的专门性勘查,着重查明重大地质问题的形成机理与演化特征,对其进行评价,提出防治对策。表1 重点地区调查内容一览表松散层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1、 第四系地层、成因类型及岩相变化; 2、 地貌和微地貌特征与成因形态类型;3、 断裂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断裂性质与特征。 水文地质1、 不同地层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划分。 2、 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变化规律。3、 含水层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其水化学变化规律。 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5、 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水质、咸淡水界线及其变化。6、 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其开采技术条件。7
13、、 进行远景地下水水源地证论。8、 地下水环境功能与问题工程地质1、 工程地质类型划分,分层分段给出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稳定性;2、 对软弱粘性土、粉质土胀缩性上淤泥质土、易液化饱和土等特殊岩土体调查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评价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基适宜性; 3、 分析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其稳定性; 4、 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应进行专门调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14、。 基岩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1、 不同地层的岩性组与变化规律。2、 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玄武岩孔洞发育层,围岩接触带、岩溶层等特征与分布。3、 各类岩层和构造的裂隙发育程度与特征,以及断裂破碎带的充填胶结情况。4、 不同岩层、不同地貌形态的风化壳发育特征与风化带划分。5、 断裂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断裂性质与特征。水文地质1、 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2、 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3、 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4、 岩溶层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
15、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5、 山区河谷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6、 主要含水层(组、带)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变化规律。7、 进行远景地下水水源地证论。工程地质1、 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组合的工程地质特性,特别要着重软弱夹层、含膏盐地层的成分、工程地质性质、厚度与分布。 2、 各类岩体结构面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3、 根据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物理力学指标和岩体结构类型,进行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4、 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内分布的活动断裂进行准确定性和活动性评价,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分区评价。 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因人
16、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斜坡稳定性、地裂缝、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应进行专门调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2工作部署基本要求工作部署思路分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重点区调查,包括中心城市或城市远景规划区、重大工程区、重要基础设施拟建区、地下水源勘察区等,部署1:5万的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基础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与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等。第二层次:非重点区调查,在上述区外,在已有1:25万、1:10万、1:5万的环境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环境地质问题或资源补充调查。调查内容:缺什么就补什么。在本地区
17、主要调查内容为:地下水污染、各类地质灾害、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与湿地、地质景观、地质遗迹等地质资源等。第三层次:专题或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区域地壳稳定性或活动断裂调查、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规律调查、水土污染机理调查研究、地下水水源地勘查、轨道交通工程地质调查等。此类地区调查精度由专题需要而定。2.3 基本工作量要求(1)重点区调查根据调查区情况,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内容包括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专题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一般以对已有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为主,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专题或专项调查则根据具体拟解决的问题的需要,参考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或要求来确定工作量。根据已有相关规范
18、、标准与技术要求,确定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量如表2、表3。(2)非重点区调查重点区域之外的地区为非重点调查区,该区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基本技术定额见表4。(3)专题或专项调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或活动断裂调查、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规律调查、水土污染机理调查研究、轨道交通工程地质调查等调查基本技术定额由专题需要而定。表2 重点地区1:5万工程地质调查基本技术定额(每100km2)地区复杂程度 观测点/个 勘探点/个 原位测试(孔组)岩、土样/个 水样/个 钻探深度确定原则平原区简单3050 26 0.51 35150 25 a平原区孔深一般为30m左右。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可适
19、当加深,如高层建筑集中或地下空间利用的平原城市钻孔可加深至50m;b对于厚度小于20 m的覆盖层和风化带,应钻进至新鲜基岩35m;c对于揭露构造破碎带的钻孔,应钻透破碎带至完整基岩35m;d对于外动力地质现象的活动体,应钻进至活动体下5m左右;e岩溶裸露区和浅埋区的钻孔,一般应钻入岩层内20一30 m,控制性钻孔应酌情加深;f.少量深部控制性钻孔,孔深一般控制在100m左右。中等4070 48 12 60200 47 复杂5090 610 1.52 90250 68 丘陵山区简单5070 13 中等6080 35 复杂4006001015 注:收集的资料,经检验后能利用者,可计入正式工作量。
20、物探工作量及丘陵山区的原位测试,岩、土样和水样数量,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应用遥感图象解译,观测点数量可按相关规定减少。据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据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1791)表3 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技术定额(每100km2)地区复杂程度 观测点(个)# 抽水试验点(占水文地质点/%) 水质简分析(个) 水质全分析(占水样比%)勘探孔数/个钻探深度确定原则平原区简单40-4510-1510-1520-253-4要以揭穿主要含水层为原则。平原地区应揭穿第四系松散层,打到基岩。若第四系厚度太大,一般孔深应不小于200米,主要含水层较深的地区
21、,不受此限制。中等50-5515-2015-2025-304-7复杂60-6520-2520-3030-355-10滨海区简单40-4510-1510-1520-253-4中等50-5515-2015-2025-304-7复杂60-6520-2520-3030-355-10黄土区简单40-4510-1510-1515-203-4中等50-6515-2015-204-7复杂60-8020-2520-305-10丘陵区简单40-6010-2015-203-5中等60-8530-406-12复杂80-12030-408-15岩溶区简单40-6015-2915-203-5中等60-9020-306-1
22、2复杂90-13030-408-15冻土区简单40-455-815-203-5中等35-508-10复杂50-6510-15说明:据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与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等。一切收集到的合格资料所提供的工作量均可计入正式工作量#:据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10年初稿)表 4 区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基本技术定额(每100km2) 项目地区观测线长度(km)观测点数(个)钻孔数/进尺(个/m)松散层区814370.52/3050基岩区3611.5近岸海域2312注:表中钻孔定额是指收集资料达到的钻探精度。3 引用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群 地质 调查 工作 总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