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稳定度课件.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气稳定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稳定度课件.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大气稳定度课件.精品文档.第十一章 大氣的不穩定度(Atmospheric Instabilities)l 7.1前言大氣中的水氣來自地表,而後經由平流輸送至相關地區,因而上升運動是形成天氣現象的先決條件之一。而上升運動則取決於作用在單位氣塊上的力,以及環境大氣的不穩定程度。至於大氣是否穩定則取決於它的熱力結構,動力結構或兩者組合後的條件,以及運動氣塊(air parcel)與環境大氣之上述條件的對比。簡單的說,運動後的氣塊是否會到原位是判斷大氣穩定與否的指標。下圖中附箭頭的小球代表氣塊,半圓或平面則代表大氣。由而見
2、大氣的三種穩定狀態。氣塊(air parcel)環境(enviroment)(enviroment)圖7-1 大氣穩定與否之示意圖本章即對此方面問題做進一步的討論。l 7.2氣象學中的不穩定度在氣象學中,大氣是否穩定有兩種參考標準,1. 靜力不穩定度(static instability)或流體靜力不穩定度(hydrostatic instability),又稱重力(gravitational)不穩定或浮力(buoyant)不穩定。它是以氣塊上升後的溫度為參考標準;如高於新環境的氣溫就是不穩定,反之為穩定。2. 動力不穩定度(dynamic instability)或流體動力不穩定度(hydr
3、odynamic instability)。它是以氣塊在環境流中,亦即在大氣波中的狀態為依據;如氣塊進入新環境後不能與該處的大氣波動相契合就是不穩定,反之就是穩定。第一部份:靜力或流體靜力不穩定度兩者均可用氣塊法(parcel method)測定之。l 7.3靜力或流體靜力不穩定度1. 由 單位容積i.e.,.(7.1)圖7-2 氣塊法示意圖之一 在絕熱(等熵)運動中,如果氣塊運動中其始終與環境之相等,即,則,所以.(7.2)i.e.,氣塊垂直加速度 ,取決於。而由於開始時,在等熵運動中,氣塊,但在新位置上,取決於2. 而由可得 .(7.3)式中為乾絕熱降溫率,則是實際觀測到的降溫率。如果一尚
4、未飽和的氣塊向高空移動,其降溫率就是,即每升100公尺,溫度約降1;此時如果環境大氣之降溫率,則,即,穩定,反之為不穩定。大氣是否穩定可由與的相對大小決定,即 這是乾空氣的狀況。l 7.4條件性不穩定如果大氣中有水氣但尚未飽和,則其中一氣塊上升時,是乾絕熱運動;一旦達到飽和,就成了濕絕熱運動。所以如果,則(7.3)式就有二種狀況,即飽和前,穩定飽和後由於,此時上升氣塊的溫度會高於周圍(環境)空氣之溫度,致,不穩定此間分際可由垂直運動的變率獲得i.e.,此表示,氣塊之動能變率,來自它以加速度位移。式中圖7-3 氣塊法示意圖之二i.e.,.(7.4)式中為1至2之平均值。這就是說,只要上升空氣之虛
5、溫環境空氣之虛溫,則,即氣塊之垂直動能就會增加,亦即上升有正的加速度,是為不穩定。反之則為穩定。又知,在斜溫圖上,如果,即i.e. 在上升氣塊未飽和前,穩定但在飽和後,不穩定,圖7-4 氣塊法示意圖之三LFC的高度對此影響很大。如正區面積負區面積(代表推舉氣塊至LFC所需的能量)即為條件性不穩定,其不穩定度可由正負面積比定之。l 7.5對流或位勢不穩定度(convective & potential instability)由以上狀況可知,乾絕熱運動之穩定度由,即決定;濕空氣的絕熱運動之穩定度,則由,即決定。i.e.,當時為,對流亦即位勢不穩定。由於,所以,如果,且時會小於0,濕絕熱對流不穩定
6、。即下濕上乾之空氣柱具位勢不穩(定)度。在斜溫圖上此種不穩定度可由判定,即當一層空氣之特徵曲線(characteristic curve)之斜率隨高度偏向假絕熱線右(左)邊時,該氣層為位勢穩定(不穩定)。A layer is potentially stable or potentially unstable according as its characteristic curve slopes upward to the right or to the left of the pseccdoadiabats on the thermodynamic diagram.此處的特徵曲線原為Ros
7、sby diagram(以為縱軸,混合比為橫軸之熱力圖)上與交點之連線,在現用之斜溫圖上,可以各層空氣LCL(又稱等熵凝結面,isentropic condensation level)連線替代之(LCL處之氣壓、溫度通常稱之為凝結氣溫與凝結溫度;而相對應之點則稱為特徵點characteristic point、絕熱飽和點或絕熱凝結點(adiabatic saturation(condensation)point)。各特性點即LCL高度可以下述近似式求得:Convective parameters:1.Stability indices SI(The Showalter index)= *由沿
8、上升至LCL,而後沿至500hPa時之TLI(The lifted index)=LI與SI時不穩定,K(K index)=*potential instability低層降溫率 *available moisture in the boundary layer *reduction of buoyancy through entrainment of dry air near 700hPaK與TT時不穩定;,可視為臨界值TT(The totals-totals)=如700hPa之,即溫度露點差(dew point depression)為,則K=35ex.:如,及分別為15,10及-15,則
9、TT=55。2.對流可用位能(CAPE)=斜溫圖上正面積所代表之能量。CAPE,or3.對流整體李察遜數(convective bulk Richardson number)(1)李察遜數(2)整體對流李察遜數, 式中為高度6km與0.5km處之氣壓權重平均風向量l 7.6氣層穩定度(layer stability)大氣並非只有氣塊(air parcel)會作垂直運動;整層空氣升降常有發生,因而氣層的垂直運動與所導致之穩定度改變亦需討論。設S代表氣層之穩定度,則氣層在與時的穩定度,分別為(7.5)乾絕熱垂直運動中,氣層之穩定度僅隨厚度變,即,亦即氣層穩定度比與其厚度比成反比。圖7-5 氣層穩(
10、定)度示意圖又由質量守恆知:,式中A為氣層底面積,為厚度,則為密度。i.e.,而在乾絕熱運動中,即即, (7.6)又因, (7.7)而 (7.8)將(7.5),(7.6),(7.7)&(7.8)合併即得, .(7.9)i.e.,氣層垂直位移後的穩定度符號與運動前相同,但大小會隨氣壓與面積(側面輻合或輻散)改變。l 7.7混合凝結面(Mixing Condensation Level, MCL)在低層大氣中,亂流(turbulence)或渦流(eddy)所導致之混合及熱傳效應不但改變降溫率,亦能造成飽和凝結。如果及分別表混合層(mixed layer)內絕熱飽和面的溫度及露點,則式中為混合凝結面
11、高度。至該高度上,所以 (7.10) 層雲底的高度。l 7.8影響降溫率的因素1. 非絕熱加熱及冷卻2. 與測站上空溫度遞減率不同氣柱移入(無切變平流,即之平流)。3. 差別溫度平流(The differential advection of temperature)4. 垂直運動引起之局部溫度變化(The local change of temperature by vertical motion)5. 不同降溫率氣層()之垂直運動。習題:試證並說明各項對之影響。註:(參閱美軍斜溫圖分析及預報知應用,p.114)l 7.9逆溫(inversion)層,即氣溫隨高度增高之氣層稱之。1.地面逆溫
12、2.自由大氣逆溫:(1)差別平流(differential horizontal advection):暖平流爬上(overrunning)冷空氣或冷平流所形成之逆溫,如鋒面逆溫。(2)差別垂直運動(differential vertical motion):簡稱下沉逆溫。問題:請說明何以只是下沉逆溫運動不足以形成逆溫。(3)差別輻射:*如上層為乾空氣,下層為濕空氣,且相連處有明顯溼度不連續,則由於下層濕空氣層的輻射冷卻,在不連續層會形成逆溫。(4)差別混合(differential mixing):簡稱混合逆溫。與接觸逆溫均為亂流(turbulence)逆溫。a b c d歸納上述成因,主要
13、逆溫可分為四種(如上圖):a.逆溫;b.下沉逆溫;c.鋒面逆溫;d.混合逆溫或亂流逆溫。第二部分:動力或流體動力不穩定度l 7.10慣性不穩定度(inertial instability)水平(側面,方向)風切所造成之不穩定,亦即在平衡態下的氣塊,於外力作用下,做南北向運動後可能發生的不穩定。討論問題前須先瞭解慣性振盪(inertial oscillation)。水平風切可分解為東西與南北兩部分,其中稱風切渦度。設,則,。其狀況有二:LPFLAMA(1)無水平風切,即的狀況。在圖中PGF、CF與AM分別代表梯度力與柯氏力,以及角動量(angular momentum)。其中單位容積(unit
14、volume)之角動量 ,AMB圖中,不但,且因,而,HCF, i.e., 圖7-6 慣性不穩定示意圖又知在地表上任一氣塊之角動量包括地轉角動量與自己旋轉所生角動量兩部分,但上圖中且無水平風切(i.e.,),所以AM的變化與f變化相同。在上圖中,氣塊A,B,P均在地轉平衡狀態下運行。現在,如果P受某種作用而向北移,隨即受到向右的柯氏力(CF),當它由,而到時,雖已與緯度平行,但由於,即,氣塊P會因受超地轉而漸向右偏;於到達時,由於仍具向南移分量,會繼續向南移動,但因f減小,而逐漸轉成向東;當它到達時,氣塊P反會因具次地轉速度而回轉。如不計摩擦消耗,此種因效應所形成之慣性振盪會持續存在;反之,摩
15、擦作用會使之消失。()水平風切不為零,即狀況:由可得即 * .(7.12) i.e.,當上式時,氣壓梯度力向北(方向)增加的量,即為反氣旋切渦度,如果達到的程度,則氣塊P在北移中就處在次梯度風狀態,而產生正加速度,即(7.13)而產生慣性不穩定。此顯示當時,由於會有的狀況。式中,稱為絕對動量(absolute momentum)。取其側面,亦即方向的變量,則得,因而可知當時,見公式(7.13),而非地轉風,所以代表非地轉風加大,亦即為不穩定現象。不過,當增大後的變化就不能忽略。下面就是分析考慮比較大時的情形。仍然由運動方程之式開始:對該方程式做時間微分即得.(7.14)已知又知在等熵運動及緯流
16、不隨時間改變下,跟隨移動氣塊之時變率將以上關係代入(7.14),即得再將,則知 .(7.15)上式為一非線性方程。將代入(7.15)可得,即.(7.16)(close to a standard Sturm-Lisuville form equation)(7.16)乘以則得將上式由積分至則得.(7.17)此結果顯示:1.運動氣塊單位質點之動能是否與時俱增不但受到的影響,亦受及兩項(均為正)的影響。 2.無論是向南()或向北(),()均,所以只有積分項,才小於。此條件下,氣塊位移後單位質量動能小於位移前單位質量動能,即比動能(specific K.E.)減小穩定。所以,即使,如果不符合上面的條
17、件,大氣仍是不穩定的。只是慣性穩定的必須條件,但並不充分。當氣塊做水平運動而不大時,(7.13)式仍可做為環境場有橫向的水平風切(wind shear),且風切之絕對值大於當地之是不會形成不穩定的定性參考。圖7-7 水平風切與大氣穩(定)度如左圖所示,當一氣塊隨地轉基流(geostrophic basic flow)移動。在移動中如果它因某種原因而偏離原軸,即有方向的位移,則因,它就會失去平衡;如果上述原因消失後,氣塊會回到原軸就是穩定的,反之則為不穩定。如果氣塊在位移,不會造成氣壓場的改變(does not perturb the pressure field),則其運動方程可以偏地轉風方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稳定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