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摘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压强摘要.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大气压强摘要.精品文档.摘要:本文介绍了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关键词:大气压强;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及意义 本节课是八(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三节的内容,是学习了液体和固体的压强之后,也是后一课大气压对天气影响的基础。本节课既是旧知识的应用,又是新知识的探索。前一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及大气压的大小和测量工具,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后一部分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掌握本节内容,有利于加深对
2、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知道测量大气压的工具为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寻找身边的科学,并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对大气压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大气层人人有责的意识。培养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及成因 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由此本节的重点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如何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去理解、去感悟并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是教学的难点,这其中就要渗透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即“间接推断”。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感悟,来理解大气压的存在。这对今后磁场、电现象的教学也起了铺垫作用,并使学生惊讶地发现平时生活中的平常事却蕴含着科学原理,启发学生关注周围大自然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
4、效果的保证。拟采用实验教学法: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变为形象直观,加深印象,提高理解能力。 此外,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体现了互动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学法上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体现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同时观察能力、
5、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具准备 1.教师演示器材:集气瓶和硬纸片、酒精棉、镊子、火柴、熟鸡蛋。 2.学生活动器材: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器、两只吸盘、两用气筒、空矿泉水瓶、热水、滴管、吸管、纸、饮料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演示实验:在空玻璃杯口覆盖一张稍厚的纸,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转过来,当放手后,发现这张纸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在将刚才的玻璃杯内装满水,不留有气泡,将一张纸把它盖严,再把它倒转过来,让杯口朝下,结果放手后发现纸并没有掉下来。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明显的对比,让学生产生了疑问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动性,掀起本课的第一个热
6、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能认为水将这张纸吸住了。那么让学生将这张纸刺破,结果纸掉下来了。由此可见,纸片没有掉下来并不是因为被水吸住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力托着纸片呢?让学生想一下,第一次实验时杯子是空的吗?让学生知道,原来在纸片的下面还有空气,就是这空气将纸片托住的。回顾液体压强,引出大气压强。 2.再通过教师演示瓶吞蛋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性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体验,获取新知 由于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是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学生分组体验活动: 1.给空矿泉水瓶加满热开水,再将其倒掉重新拧紧瓶盖,结果有什么发现? 2.你能否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和身
7、边的事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在课前发给每小组挂钩、空矿泉水瓶、热水、滴管、纸、饮料等器材) 让学生分组合作,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看哪个小组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最多,并请各小组将自己的结果向大家汇报。学生肯定设计了很多的例子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比如将挂钩吸在桌子上,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它取下;用吸管吸饮料;把纸浸湿能贴在黑板上等等。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体验中来,日常教学经验知道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可动手能力却是很好的,因此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给这些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合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让学生在“玩中学”,感受学习科学的兴趣,亲身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8、。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及时总结得出: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这样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和实验信息的提取、总结、归纳能力。 (三)愉快体验,运用解释 在学生知道了大气压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能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扁?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吸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会滴落下来?然后让不同组的学生进行互评,以引导学生能自觉把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明白科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对于解释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部分学生由于日常的生活经验认为是因为嘴巴吸力的作用。于是设计这样一个对比实验:准备一只清洁的玻
9、璃瓶,装满凉开水,瓶口紧塞钻有小孔的橡皮塞,让一根吸管紧密地穿过橡皮塞插到水中。让一力气较大的男生吸瓶内的水。现象:发现并不能将水吸出。然后将橡皮塞打开,这时瓶内的水可以很容易被吸出。 通过实验的对比,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饮料进入口中,关键不是嘴巴的吸力,而是大气压把饮料压进嘴里的,从而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并为下节课大气压的应用做了铺垫,并由此提出大气压有多大呢? 于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索,首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再让学生合作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10、形象直观,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很大。 从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知道大气压很大,到底有多大呢?又如何测量呢?引出测量气压的仪器,对于气压计的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测量气压的仪器主要有两种: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简单介绍各种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及优点。 为引入“大气压大小的变化”的教学,笔者结合生活实际:为什么高山上的饭不容易煮熟等,引导得出大气压的大小,跟空气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大气压也越大。由于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把在海平面附近测出的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值为1.0110帕,即760毫米水银柱。 (四)巩固
11、反馈,知识迁移 投影思考题: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1000帕,则1标准大气压相对于叠多少块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 通过这两道思考题的计算,能让学生更具体地从数值上感受大气压对1.01105帕的值形象化,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提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压的感觉?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人体内的“马德堡半球”P57,初步感受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五)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思想方法上的收获,体验成功,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2.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第1、2题,作业本精选起到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 布置作业(2):让学生动手实践试一试课后第3题活动:能想办法让乒乓球停留在倒置的漏口?并能说明方法是什么科学道理?安排课外兴趣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板书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