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研究设计.doc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研究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研究设计.doc(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研究设计.精品文档.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设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研究Research of Digit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指导教师签字时 间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
2、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注 意 事 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
3、(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
4、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基本原理,包括二进制和多进制数字调制和解调原理,然后对调制和解调原理进行仿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二进制的数字频带系统,重点研究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的调制和解调原理,并对各个系统的功率谱进行分析;对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研究了多进制振幅调制、多进制频率调制、多进制相位调制的原理,并以四进制为例对各个系统进行仿真,最后对系统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关键词:频带传输调制与解调幅度键控
5、频移键控相移键控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igital band transmission systems, including binary and multi-band digit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Also principles of th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are simulated, with the results analyzed.For the binary digit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6、 syst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of the binary amplitude shift keying (2ASK), bina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 (2FSK),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2PSK), binary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 (2DPSK) , and the power spectrum of each system is analyzed. For the M-ary digita
7、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y amplitude modulation, M-ary frequency modulation, M-ary phase modulation. Also simulation is accomplished, with the results analyzed.Keywords: Frequency-Band transmission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Amplitude shift ke
8、yingFrequency shift keyingPhase shift keying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的背景11.2研究的意义31.3国内外研究现状41.4主要研究内容5第2章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研究62.1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概述62.2二进制数字频带传输系统62.2.1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62.2.2二进制频率键控(2FSK)72.2.3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82.2.4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92.3多进制数字频带传输系统102.3.1多进制振幅键控(MASK)102.3.2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102.3.3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11第3章二进制数字频
9、带传输系统设计133.12ASK系统设计133.1.12ASK系统框图设计133.1.22ASK系统仿真及波形分析133.22FSK系统设计143.2.12FSK系统框图设计143.2.22FSK系统仿真及波形分析153.32PSK系统设计173.3.12PSK系统框图设计173.3.22PSK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183.42DPSK系统设计203.4.12DPSK系统框图设计203.4.22DPSK调制解调系统波形仿真20第4章多进制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仿真设计224.14ASK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224.24FSK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234.34PSK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24第5章结论与展望26参考
10、文献27致谢28附录29附录A外文资料29附录B程序清单48第1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通信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通信的历史演进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它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通信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从通信的发展可以看到社会进步的过程。从古时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书、驿站邮递到近代电报与电话的发明,再到现代以计算机和数字通信融合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电报、电话的发明以及电磁波的发现,人类地通信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开创了电气通信的新时代
11、,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各种通信手段,先进的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回顾通信发展的历程,每一次相关重大技术的进步都孕育着通信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信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科技进步史。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1864年,英国人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5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1901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实现了跨大西洋两岸的无线通信。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研究出无线电广播发送机。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1937年,英国人里夫斯首次提出用脉冲编码调
12、制来进行数字语言通信的思想。1940年,美国人古马尔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1945年,英国人克拉克提出静止人造卫星通信的设想。1946年,美国人埃克特和莫奇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来蜂窝网移动通信的概念。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年,美国人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1965年,第一部由计算机控制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美国问世。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提出以玻璃纤维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的设想。1969年,在美国投入运营的ARPA网形成了互联网的雏形。1974年,首次提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成为当代互联网的基
13、础。1977年,美日科学家研制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82年,欧洲成立了移动通信特别组,制定了泛欧移动通信漫游标准。1983年,采用模拟蜂窝技术的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在美国芝加哥开通。1991年,泛欧网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投入商用。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日益膨胀,为国内通信事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通信业务以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82年,福州引进了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1983,上海率先开通了第一个模拟通信寻呼系统。198
14、4,年东方红二号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中外合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国家对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实行10年关税减免政策。1987年,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使用。1988年,第一个实用单模光纤通信系统(34Kbit/s)在扬州、高邮之间开通。1990年,第一条长途光缆宁汉光缆干线工程建成投产。1991年,自主研发的HJD-04型程控交换机研制成功。此后,以大唐、中兴、华为公司,以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民族通信制造业实现了群体突破。1993年,第一条公用数据通信网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正式开通。此后陆续开通了公用数字数据
15、网(CHINADDN)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993年,第一条国际光缆中日海底光缆投入使用。1994年,广东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网。1995年,联通GSM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通。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1998年,正式向国际电联提交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TD-SCDMA,该标准成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1999年,第一条传输速率为82.5Gbit/s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开通。2002年,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中国移动迈入2.
16、5G时代。2006年,TD-SCDMA被宣布成为我国的国家通信行业标准。2009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标志着我国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普及阶段,WCDMA、cdma2009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移动通信标准竞争并存的时代来临。回顾国内外通信发展史,不难看出未来通信产业发展的一些显著特征:伴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通信技术和手段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以光信号作为信息的载体,以微电子学和光电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处理技术,预示着高速、宽带、无缝连接的数字化信息时代即将到来。随着通信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手工分析与电路板实验的分析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通信系统计算机
17、模拟仿真技术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是根据被研究的真实系统的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试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利用模型进行仿真的一系列优点,如费用低易于进行真实系统难于实现的各种试验,以及易于实现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的重复性试验等。Matlab仿真软件就是分析通信系统常用的工具之一。Matlab是一种交互式的,以矩阵为基础的软件开发环境,它用于科学和工程的计算与可视化。Matlab的编程功能简单并且很容易扩展和创造新的命令与函数。应用Matlab可方便的解决复杂数值计算问题。Matlab具有很强大的Simulink动态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可视化建模和多工作环境间文件互用和数据交换。Simuli
18、nk支持连续、离散及两者混合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也支持多采样速率的多速率系统,Simulink为用户提供了用方框图建模的图形接口,它与传统的仿真软件包用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建模相比,更直观、方便和灵活。用户可以在Matlab和Simulink两种环境下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修改。用于实现通信仿真的通信工具包是Matlab语言中一个科学性工具包,提供通信领域中计算、研究模拟发展、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功能,可以在Matlab环境下独立使用,也可以配合Simulink使用。因此,Matlab在通信仿真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研究的意义数字调制是指用基带信号对载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载波的这些
19、参量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控制载波参量的不同,数字调制有调幅、调频、调相三种基本形式,并可以派生出多种其他形式。由于传输失真、传输损耗以及保证带内特性的原因,基带信号不适合在各种信道上进行长距离传输。为了进行长途传输,必须对数字信号进行载波调制,将信号频谱搬移到高频处才能在信道中传输。因此,大部分现代通信系统都使用数字调制技术。另外,由于数字通信具有建网灵活,容易采用熟悉差错控制技术和数字加密,便于集成化,并能够进入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所以通信系统都有由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过度的趋势。因此,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越来越重要,数字调制作为数字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它的研究
20、也是有必要的。通过对调制系统的仿真,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数字调制解调的原理及性能,从而便于改进系统,获得更佳的传输性能。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研究是在数字基带的传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使数字基带信号能够在信道中传输,要求信道具有低通形式的传输特性。但在实际信道中大多数新道具有带通传输特性,因此,必须用数字信号来调制某一较高频率的正弦载波,使已调信号能通过带限信道传输。这种用基带数字信号控制高频载波,把基带数字信号变换为频带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调制。而已调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在接收端通过解调器把频带数字信号还原成基带数字信号,这种数字信号的反变换称为数字解调。一般说来,数字调制技术可
21、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利用模拟调制方法去实现数字调制,即把数字基带信号当做模拟信号的特殊情况来处理;二是利用数字信号的离散取值特点键控载波,从而实现数字调制。第二种技术通常称为键控法,比如对载波的振幅,频率及相位进行键控,便可相应获得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及相移键控(PSK)调制方式。1.3国内外研究现状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加/解密和检纠错,便于实现通信设备的集成化、微型化和智能化,有利于信号的存储、传输与交换的综合,可兼容语音、数据、文本、图像等多业务,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最早的电通信形式,即1837年S莫尔斯演
22、示的电报试验就是一个数字通信系统。1937年提出的脉冲编码调制是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数字语音通信方式,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话终端机开始用于市内电话网改造,从此数字通信的优势和潜力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挖掘。随着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数字通信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研究、应用和发展的领域。调制技术最初是从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开始发展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通信系统为模拟系统。后来,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调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各种通信系统数量的日益增多,为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广大通信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具有更高频谱利用率的数字调制技术
23、,而且原CCITT一直在促进并鼓励开发新奇的频谱使用技术,由于原CCITT科学地将频段分别分配给各种通信系统,以便各种通信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通信,因而,许多用户团体、科研院所和通信公司都在开发先进的调制技术来提高给定频谱的利用率。众所周知,调制技术是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对于数字通信系统,字调制技术更关系到系统性能的优劣。对于数字调制技术的主要要求是:已调信号要具有比较窄的频谱宽度和较快的带外衰减(即已调信号所占频带窄,或者称频谱利用率高);对于已调信号要容易采用相干或非相干方法解调;而且已调信号要具有较强的抗噪声和抗干扰能力,并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提高频谱利用率是提高通信系统容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 频带 传输 系统 研究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