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精品文档.摘 要3ABSTRACT4前 言5课题背景5公路运输的功能,特点,地位及作用5我国公路现状5我国公路发展规划6设计背景6第1章 道路设计的可行性研究81.1 项目建设背景81.2 工程实施可行性论证8第2章 自然情况的影响分析92.1 自然情况对道路选线的影响92.2 自然情况对道路路基路面设计的影响9第3章 技术指标的研究与确定103.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103.1.1 直线103.1.2 圆曲线103.1.3 缓和曲线123.1.4 行车视距123.1.5 平面视距的保证123.2 纵断面
2、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133.2.1 纵坡133.2.2 竖曲线143.3 路基153.3.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153.3.2 路基宽度153.3.3 路基高度163.3.4 路基压实163.3.5 边坡坡度173.4 路面要求173.4.1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73.4.2 路面等级173.4.3 路拱坡度183.4.4 路面排水18第4章 平面线形设计194.1 选线和定线204.2 出图26第5章 纵断面设计275.1.1 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要求275.1.2 注意平纵配合275.1.3 纵断面设计的步骤295.1.4 纵断面的竖曲线设计29第6章 路基及横断面设计326.1 路基设计3
3、26.1.1路基宽度326.1.2 路基超高设计326.1.3土石方量计算346.1.4土石方的计算和调配346.1.5排水设计376.2 路基边坡设计386.2.1 路堤边坡386.2.2 路堑边坡396.3 沟渠设计396.3.1 边沟设计396.3.2 截水沟406.3.3 排水沟416.4 路面排水设计416.4.1 确定路拱坡度416.4.2 路拱形式的确定416.4.3 路拱横向坡度42第7章 交通附属设施设计437.1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概述437.2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437.2.1 标志设计437.2.2 标线447.2.3 安全护栏设457.2.4 其他附属设施设计47结论48
4、致谢49参考文献50摘 要本设计是铜溪中和村山区二级公路A段方案设计及附属交通设施设计。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全线)、纵断面设计(全线)、横断面设计(1km)、路基设计(1km)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全线);同时计算出1km范围内的土石方挖填量,给出各部分内容相关的表格与图纸,包括逐桩坐标表、高等级直曲表、竖曲线表、土方计算表、平面线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以及路基设计表。关键词:山区二级公路,设计,交通设施设计ABSTRACTThis design is a A segment project of some mountain area Level-2 way design and
5、the subsidiary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design.。Mainly include Flat surface design(whole lines), vertical section design(whole lines) and cross section design(1 km), roadbed design(1 km) and transportation subsidiary facilities design(whole lines)。At the same time , we compute the scope to dig to f
6、ill quantity in 1 km ground square , draw the form and diagram paper related of each parts of contents , include the sit to mark form of every point , high grade straight line and curve form , curve form , the scope to dig to fill quantity form , Flat surface design diagram , vertical section design
7、 diagram , cross section design diagram and roadbed design form.KEY WORDS: level-2 way,subsidiary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design前 言课题背景公路运输的功能,特点,地位及作用公路运输分为直达运输、干线运输和短距离集散运输三种形式。因此,公路运输有通过运输和送达或集散的功能,尤其是送达或集散功能作为其它几种运输方式(管道除外)的终端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速公路向网络规模的发展,利用高速公路的干线运输
8、功能,公路运输作为一种具有功能齐全(通过和送达或集散齐备)的运输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公路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又实现着快速性门到门运输和被称为零库存(just in time)的运输特点,促使着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 公路运输的灵活性和快速性主要表现在批量、运输条件、时间和服务上的灵活性以及时间上的快速性。由于公路运输的批量小和要求的运输条件相对宽松,所以在运输时间和服务水平上容易得到保障。也正因为如此,公路运输具有生产点多、面广的特点。我国公路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从完成的运量和周转量看,公路客
9、运已成为主要的客运方式,公路货运量远远超过其他运输方式,周转量也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公路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公路运输服务方式和经营主体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公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 公路交通的基础设施水平还较差。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修建各种级别的公路近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然而,路网密度仍然较低,只相当于巴西的1/2,印度的1/5,美国的1/6,日本的1/30。公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公路数量少、等级低、质量差。(2) 运输车辆的车型结构不合理,技术性能还较差(
10、3) 运输生产的效率,效益较低;(4) 运输经营组织与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输市场缺乏基础。我国公路发展规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T(intelligent technology)产业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呈如下趋势:(1) 随着高速公路由单线向跨区域和全国网络的发展,开展公路快速客、货运业务;(2) 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WTO的加入,促使公路运输企业按规模化要求建立集约化经营的运输企业;(3) 公路货运业将纳入物流服务业发展的系统中,更强调在专业化原则上的合作,包括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作,与服务对象的合作;(4) 在经营管理方面
11、,现在许多运输企业都建立并运用了运输信息管理系统;(5) 运输组织方式按生产力水平分层发展。(6) 逐步加强运输规划,使公路建设及运输站场设施的配置与客货流规律更好地协调起来,同时还根据效率与效益原则,把运输服务向纵深推进。设计背景本次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土方调配等内容主要采用了由西安立德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软件(以下简称纬地),该软件是一套具有领先技术的工程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主要应用于测绘,道路设计,铁路设计和管道工程领域。纬地系统将道路设计所需的各种平面线形,纵断面坡度组合,横断面形式,超高方式等设计要素归纳为符合设计者设计习惯和思维的
12、“设计目标”概念,进行目标化设计,而不是单纯的绘制线,点等几何图素。设计者是在三维数据模型中进行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的,其中各种地形信息,中线线位,超高控制,数模数据可互相传递,参考,辅助设计者设计出合理的平,纵,横断面组合。设计完成后,纬地系统能够自动绘出所需任意比例的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第1章 道路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1.1 项目建设背景该区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平均气温1718.8oC,极端最高气温43 oC,极端最地气温-3.8 oC。平均降雨量1032毫米,年平均雾天50天,平均风速1.75m/s。本地区地震烈度为IV。该地区的现有道路已经不能适应该地区交
13、通量增长的需要。1.2 工程实施可行性论证材料供给:沿线附近可采集到砂、碎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根据计划需要供应。第2章 自然情况的影响分析2.1 自然情况对道路选线的影响本设计的路段所在地区处于山区,途经当地重要农业区及经济开发区,选线时应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绕开经济开发区和民房。该地区属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错综复杂,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适当的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2.2 自然情况对道路路基路面设计的影响路基路面裸露在大气中,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应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从总体到局部,从大区域到具体路
14、段,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以确保路基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中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至关重要,否则会导致稳定性下降,出现破坏现象。(1) 地质条件沿线山体稳定,无不良地质状况,山坡上1米以下是碎石土,山顶多有碎落现象,在碎落带地区设置碎落台,以堆积碎落岩屑和土石,便于养护时清理。(2) 气候条件该该区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平均气温1718.8oC,极端最高气温43 oC,极端最地气温-3.8 oC。平均降雨量1032毫米,年平均雾天50天,平均风速1.75m/s。本地区地震烈度为IV。(3) 建筑材料分布沿线附近可采集到砂,碎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
15、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根据计划需要供应。(4) 深路堑应加强边坡防护和防排水设计,高路堤应注意边坡稳定。第3章 技术指标的研究与确定 本设计为山区二级公路,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作为集散公路,混合交通量较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设计行车速度宜采用60km/h。3.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3.1.1 直线3.1.1.1 直线的适用条件(1) 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得平原区或山区得开阔谷底;(2) 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得农耕区等以直线为主体的地区;(3) 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便于施工,创造有利的引道条件;(4) 平面交叉点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5) 双车道公路在适当
16、间隔内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提供较好的超 车路段。3.1.1.2 直线的最大长度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规定,山区二级公路最大直线长度为1200米,本设计速度不大于60km/k故无最大长度限制。3.1.1.3 直线的最小长度规定山区二级公路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6V,即360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2V,即120米。当直线两端没有缓和曲线时,可直接相连,构成S形曲线。本设计中采用大半径曲线相连或曲线间通过缓和曲线构成S型曲线。3.1.2 圆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
17、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3.1.2.1 圆曲线的最小半径(1) 极限最小半径(2) 一般最小半径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3)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表3-1 圆曲线半径(m)技术指标山岭重丘二级公路一般最小半径 200极限最小半径 12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1500路拱19003.1.2.2 圆曲线的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3.1.2.3 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
18、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了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最大半径为400米,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采用,设置曲线最小半径为150米。 3.1.2.4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9s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6s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3s内的行驶距离。平曲线的最小长度:145.388m平曲线中圆曲线的最小长度取:45.388m3.1.2.5 关于小
19、偏角的曲线长规范规定:山岭重丘区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平曲线长度一般值是500/m,低限值是70m。3.1.3 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1)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2) 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3) 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4) 符合视觉要求;因此,规范规定:山区二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m.。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3.1.4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着行车的安全与速度,它是公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规范规定,二级公路设计视距应满足
20、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对于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停车视距St取40 m,超车视距Sc一般值取200m,低限值取150m。3.1.5 平面视距的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所遮挡,因此,在路线设计时必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线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有遮挡时,则必须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当视野内有稀疏的成行树木,单棵树木或灌木,对视线的妨碍不大并可引导行车或能构成行车空间时,则可予以保留。3.2 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3.2.1 纵坡纵坡的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区 二级 公路 交通 附属 设施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