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精品文档.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解析第卷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符合题目要求。完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对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体吸收的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B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较少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可能减少【答案】A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气体内能
2、,难度较小。【解题思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之一: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知A选项正确,气体的内能由气体的温度和体积共同决定,气体体积增大,内能不一定减少,故B项错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U=Q+W,若物体从外界吸热,即Q0但同时对外做功,即W0且Q+W0,则内能减少,故C错,若外界对气体做功,即W0,但同时从外界吸热,即Q0,且Q+W0,D项正确。【易错分析】考生若对热力学定律理解不透,易漏选A15如图,两根相互平行的长直导线分别通有方向相反的电流I1和I2,且I1I2,a、b、c、d为导线某一横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四点,且a、b、c与两导线共面;b点在两导
3、线之间,b、d的连线与导线所在的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可能为零的点是()Aa点 Bb点 Cc点 Dd点【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利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及矢量运算法则的运用,难度中等。【解题思路】某点磁感应强度为零,则两电流在该处的磁感应强度等大反向,由安培定则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知b,d两点合磁感应强度一定不为零,排除B,D,在a、c两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反,又I1I2,排除A,故选C。【易错分析】对两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判断错误,从而错选B,D,不注意I1I2的条件,错选A。16雨后太阳光入射到水中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设水滴是球形的,图中的圆代表水滴过球心的截面,入射光线在
4、过此截面的平面内,a、b、c、d代表四条不同颜色的出射光线,则它们可能依次是()A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B紫光、蓝光、黄光和红光C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D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以彩虹问题为依托,考查考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对不同色光折射率的比较。难度较小【解题思路】由于太阳光经过小水滴时,受到两次折射,一次反射,在进入小水滴后就被分解成七色光,这七色光再经过水滴内表面反射进入我们的视角,形成七彩的虹,通过比较第一次折射可以看出,入射角均相同,a光的折射角r最小而d光的折射角r最大,根据其折射率n=知水对a光的折射率最大,而对d光的折射率最小,再由在同种介质中,紫光折射率
5、最大而红光折射率最小可判断只有B选项正确。【易错分析】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做出第一次入射时界面法线(过入射点的半径),抓住入射角相同而折射角不同。事实上,本题涉及的彩虹形成只是第一道彩虹,若光经历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则现象与本题不同,一部分考生未能区分两种彩虹,仅凭模糊的记忆判断,导致错解。17通常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03s,它由若干个相继发生的闪击构成。每个闪击持续时间仅4080s,电荷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闪击过程中。在某一次闪电前云地之间的电势差约为10109V,云地间距离约为l km;第一个闪击过程中云地间转移的电荷量约为6 C,闪击持续时间约为60s。假定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是均匀的。根据
6、以上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闪电电流的瞬时值可达到1105AB整个闪电过程的平均功率约为11014WC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强度约为1106 V/mD整个闪电过程向外释放的能量约为6106 J【答案】AC【命题立意】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闪电现象为依托,综合考查电流,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场力做功,以及平均功率等核心知识点,对考生的建模以及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较高,难度较大。【解题思路】由题干知一次闪电由若干个相继发生的闪击构成,电荷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闪电中,闪电过程向外释放的能量约为W=QU=60J,故D项错误,一次闪电过程历时02O3s整个闪电过程的平均功率P=201010W301010 W知B项
7、错误;依据 I=,q=6 C,t=60s知电流瞬时值可达1A,A项正确,由于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可看作匀强电场,则根据E=U/d,U=10v,d=1000m可知C项正确。【易错分析】不能准确分析题中所给的数据导致错解。18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激发态能量En=E1/n2,其中n=2,3。用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A B C D【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氢原子能级结构,能级公式以及电离能,光子能量表达式的考查,难度较小【解题思路】对于量子数n=2的氢原子,其电离能为 0-,则由-=知C项正确。【易错分析】对氢原子能级结构
8、不清或将电离能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要吸收的能量混淆导致错解。19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A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C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B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D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嫦娥一号”变轨问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定性加半定量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属于常规题,难度较小。【解题思路】卫星在不同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
9、需要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有r大,则T大,而得,三者中,“24小时轨道”轨道半径最小,v最大,动能最大,“72小时轨道”轨道半径最大,v最小, 动能最小,在逐次变轨中,卫星动能减小,在逐渐远离地球过程中卫星克服地球引力做功,引力势能增大,故D正确。【易错分析】不能利用动力学规律建立方程导致错解。20质量为M,内壁间距为L的箱子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箱子中间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小物块与箱子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初始时小物块停在箱子正中间,如图所示。现给小物块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次后恰又回到箱子正中间,并与箱子保持相对静止。设碰撞都是弹性的,则整个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为()
10、Amv2 B CNmgL DNmgL【答案】BD【命题立意】以两物体多次碰撞为载体,综合考查功能原理,动量守恒定律,要求考生能依据题干和选项暗示,从两个不同角度探求系统动能的损失,难度中等。【解题思路】由于水平面光滑,一方面,箱子和物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二者经多次碰撞后,保持相对静止,易判断二者具有向右的共同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M+m),系统损失的动能为知B正确,另一方面,系统损失的动能可由Q=,且Q=,由于小物块从中间向右出发,最终又回到箱子正中间,其间共发生N次碰撞,则=NL,则B选项也正确。【易错分析】由于本题是陈题翻新,一部分考生易陷入某种思维定势漏选B或者D,另一方面,
11、考生若不仔细分析,易认为从起点开始到发生第一次碰撞相对路程为L,则发生N次碰撞,相对路程为,错选C。21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波长为12 m,振幅为A。当坐标为x = 0处质元的位移为-A且向y轴负方向运动时,坐标为x=04 m处质元的位移为A。当坐标x=02m处的质元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轴正方向运动时,x=04m处质元的位移和运动方向分别为()A-A,沿y轴正方向 B-A,沿y轴负方向C-A,沿y轴正方向 D-A,沿y轴负方向【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机械波的图像,简谐运动的特点以及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等知识,对考生作图以及利用数学中三角函数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在本套试卷的选择题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理科 综合 能力 测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