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doc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精品文档.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
2、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
3、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
4、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
5、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
6、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
7、的机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2006-05-31 09:54:03 中青网 我国2004年高校毕业生有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18万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大学生就业参与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长期失业可能降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既浪费今天的人力资源,同时也降低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长期社会成本。因此,大学生
8、就业状况及其工作幸福感,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未来的显性标识,同时它还将长期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社会文化思潮取舍、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对于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无疑极端重要。对大学生个体来说,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是决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个体的就业参与除了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育结构、供求关系、相关政策等的影响。一、高等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就业参与的影响近几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
9、。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学教育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1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失衡中国这几年
10、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张。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1994年扩张到2252所,平均每年新增100多所,目前已经达到3000多所。与此同时,教育部门盲目追求高层次,造成一些高校定位不清,偏离了社会需求。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希望不断的“升格”,或者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或者不断地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进而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有些地方甚至不顾自身条件,不管其是否具备办学能力,把一大批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综合型或专科型大学,而中专则大量“升格”为高
11、职。从个体的角度看,这种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愿望是好的,但从整体上看,缺乏必要层次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又是有问题的,由此产生了许多弊端。例如:大学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因学生骤增而减少必要的实习与试验,加之图书仪器等教育设施相对短缺,高等院校的平均教学质量下降;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二是许多办学水平比较高的高等学校都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世界一流或者世界知名的层次上,或者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这种现象对学生就业是不利的。其实,即使是在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家中,真正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或者是能够授予博士学位
12、的大学,也都是少数。在这些国家中,很多都是一些专科性的学院。这里,应该明确的是,从就业的角度看,并不是层次越高,就越好就业,在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中,关键是适应性。而且,在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的层次并不意味着封闭和隔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层次的分化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因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加重要的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本身层次差异的扩大,它也同时意味着高等教育层次的不断分化。所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学生就业的要求,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应该更多地关注自身层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形成比较合理的层次结构。2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
1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是造成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一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由于高等教育有一个周期,专科三年,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而市场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须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过去,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高校毕业生一直由政府主管部门分配就业
14、,高校不用去琢磨市场,在专业设置以及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上滞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2年开始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就连朝阳产业的信息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下降了5个百分点,就业率为88.5。二是许多大学不顾师资条件,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而且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毕业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造成学科结构不均衡,一些“热门”专业供过于求,有的“冷门”
15、专业供不应求。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又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这种奇特的人才供需现象让人扼腕。如浙江现有几十所中专和职高,却没有一所开设数控技术操作专业课程,结果是不少用人单位从国外引进了数控机床设备,却苦于无人操纵和管理。据报导,杭州市举办数控机床操作技工招聘会10余场,企业愿提供高达6000元的月薪,却无一人应聘;青岛市一家企业招聘高级塑料模具工,开出16万元年薪的高价还是无人应聘;在上海,2003年高校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集中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门类,而上海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如生物医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
16、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更为突出。有关部门预测,广东省到2005年将缺高级技工130万人。三是大学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开拓和研究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一个大学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它当然就会被市场所淘汰。3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部
17、副部长袁贵仁认为,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主要反映在高职高专就业方面,因此没有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也就没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200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是147万,占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要提高各地就业率,难点在高职,潜力也在高职。的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按照每年6月底统计的初次就业率看,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只在50左右徘徊。尽管这其中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是,整个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信任,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其毕业生的不信任,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这种整体不信任的根源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缺乏一套社会认
18、可和本身自我规范的标准,以至于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人员和工人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各种企业却把招聘的眼光投向了普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这不能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需要的重要措施。此外,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更应该强调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在国际上常被作为成功的典范,德国大专毕业生就业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实习”制度,通过实习制度,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两者间实现了较为成功的整合,实习既包括真正进入公司企业的正式训练,也有在学校进行的以天计或以小时计的间接训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知识灌
19、输、轻能力培养,高职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2004年大学生就业的一项调查看,不少不愿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高职生)的企业有个共同的“隐衷”:学生所学知识实在不能适应所需,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合算。毕竟,用人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
20、需求导向”转变,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以此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对大学生就业参与的影响我国经济近几年来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加入WTO、申奥成功、筹办世博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计划等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这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岗位必定是有限的,而我国的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2004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劳动力总量达到了2400万人,而劳动力供给是考察就业形势的基础。劳动力供给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及其劳动参与率。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与财富,但人力资源要发挥作用还会受到社会资源的局限,即人力资源必须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才具有生产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生 供需 矛盾 突出 近年来 社会 公认 大学生 就业 一个 直接 原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