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总校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总校稿).doc(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总校稿).精品文档.JT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S 200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rmal Cracking Control ofMass Concrete of Port and Waterway Engineering(总 校 稿)200发布 20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JTS 200主编单位: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
2、和国交通运输部实施日期:200年月日出版社200北京制 定 说 明本规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大量已建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广泛征求国内水运及相关行业有关建设、设计及施工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而成。主要包括温控设计、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温控措施、施工期温控监测等技术内容。本规程主编单位是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单位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
3、限公司。本规程的第5.2.4条、第7.3.4条、第7.4.4条和第7.4.6条中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与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运工程部分)(建标2002273号)具有同等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共分8章19节和7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编写组人员分工如下:1 总则:甘新平2 术语:杨昌维3 基本规定:贡金鑫4 温控设计:刘秉京、屠柳青5 原材料:刘秉京、田俊峰6 配合比设计:屠柳青、王迎飞7 温控措施:甘新平、张国志、赵晓岚、田俊峰、屠柳青、刘可心、李俊毅、王迎飞8 施工期温控监测:刘可心、贡金鑫、甘新平、杨昌维附录A:贡金鑫附录B:屠柳青附录C:张国志、刘秉京附录D:甘新平
4、附录E:刘可心附录F:杨昌维附录G:李俊毅本规程2009年11月10日通过部审,20xx年xx月xx日发布,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本规程由交通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局(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2号,交通部水运局技术处,邮政编码:100013)和本规程管理组(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553号,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430071),以便修订时参考目 次1 总 则(1)2 术 语(2)3 基 本 规 定(4)4 温 控 设 计(5)4.1 一般规定(5)4.2 温度控制标准(5)5 原 材 料(7)5
5、.1 水泥(7)5.2 矿物掺合料(7)5.3 粗骨料(7)5.4 细骨料(8)5.5 外加剂(8)5.6 拌和水(8)6 配 合 比 设 计(9)7 温 控 措 施(10)7.1 一般规定(10)7.2 浇筑温度控制(10)7.3 内部最高温度控制(11)7.4 混凝土浇筑(11)7.5 表面保温和养护(12)7.6 其他措施(13)8 施工期温控监测(14)附录A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计算(16)附录B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18)附录C 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实用计算(19)附录D 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浇筑温度计算(22)附录E 混凝土保温层厚度计算(24)附录F 温度监测记录(26)附录G 本
6、规程用词用语说明(27)附加说明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总校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27)条文说明(28)1 总 则1.0.1 为控制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水运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设计和施工。1.0.3 水运工程附属的工业、民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设计和施工,可参照本规程执行。1.0.4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大体积混凝土预计因胶凝材料水化热等因素引起混凝土温度变化导致裂缝,或
7、结构断面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的混凝土。2.0.2 绝热温升绝热状态下,胶凝材料水化放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数值。2.0.3 温控抗裂安全系数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平均值与对应龄期计算温度应力最大值之比。2.0.4 浇筑温度混凝土平仓振捣后,上层混凝土未覆盖前距上表面10cm深处的混凝土温度。2.0.5 内表温差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同一时刻距表面5cm深处的混凝土最低温度之差。2.0.6 降温速率处于散热条件下,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到达温升峰值后,单位时间内温度下降的幅度。2.0.7 开裂敏感性不同配合比混凝土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所表现的开裂趋势。2.0.8 出机口温度混凝土经拌和后,搅
8、拌机出料口处的混凝土温度。2.0.9 基础强约束区 指浇筑块从底部算起至0.2倍长边尺寸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2.0.10 浇筑间歇期分层浇筑时,相邻两层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2.0.11 气温骤降日平均气温在3d内连续下降累计6以上。2.0.12 稳定温度混凝土建筑物在环境温度作用下,最终达到而又处于长期不变状态的温度。2.0.13 准稳定温度混凝土建筑物在环境温度作用下,最终达到而又处于重复循环变化状态的温度。3 基 本 规 定3.0.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应考虑工程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混凝土配制及施工的全过程,保证结构的安全、适用、耐久。3.0.2 大体积混凝土应针对结构所处的环境,
9、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构造和适宜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构件截面几何形状应简单、平顺,减少棱角、突变和应力集中,降低基础约束,并应考虑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配置必要的构造钢筋。3.0.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应按表3.0.3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mm) 表3.0.3环境类别淡 水 环 境海 水 环 境水上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裂缝宽度限值0.250.300.400.200.200.250.30注:缝宽小于等于0.1mm时,无需修补;缝宽在0.1mm与表中规定的限值之间时,应根据缝深、缝型、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表面有无涂料等情况,综合判断,确定是否应予
10、修补。3.0.4 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评定,当不影响结构安全时,可采用60d或90d强度。3.0.5 大体积混凝土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宜选择温度相对较低时段浇筑混凝土,避免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施工。4 温 控 设 计4.1 一般规定4.1.1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设计应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使用环境和结构特点进行。4.1.2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及性能指标;(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分析计算;(3)温度控制标准;(4)温控措施;(5)温控监测方案。4.1.3 大体积混凝土宜分层、分块浇筑,合理设置施工缝。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混凝土结构特点、耐久性要
11、求和施工方便等因素。4.1.4 底板上连续浇筑墙体结构时,水平施工缝宜设置在距墙底不小于1m的位置。4.1.5 大体积混凝土分块施工时,块体平面最大尺寸不宜大于30m;相邻块高差不超过12m,相邻块浇筑时间间隔宜小于30d。4.1.6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前,宜进行胶凝材料水化热、混凝土绝热温升、线膨胀系数、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试验,确定其数值及变化规律。无试验资料时,胶凝材料水化热可按附录A计算;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附录B计算;弹性模量可按附录C计算。4.1.7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分析宜采用有限元方法,也可按附录C估算。4.1.8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抗裂安全性应采用温控
12、抗裂安全系数评定,温控抗裂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4,计算方法见附录C。4.2 温度控制标准4.2.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宜满足下列要求:(1)混凝土浇筑温度不高于30,不低于5;(2)混凝土内表温差不大于25;(3)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高于70;(4)混凝土块体降温速率不大于2/d。4.2.2 对于重要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控制标准应根据温度应力分析计算确定。5 原 材 料5.1 水泥5.1.1 所用水泥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或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00)的规定。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或中热、低热水
13、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宜大于8%。5.1.2 与侵蚀性介质接触的混凝土结构所用水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TJ 275)的规定。5.1.3 水泥80m方孔筛筛余不应小于1%,比表面积不应超过400m2/kg。5.2 矿物掺合料5.2.1 大体积混凝土宜掺加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5.2.2 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级或级粉煤灰。5.2.3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宜为400450m2/kg。5.2.4 大体积混凝土不应单独掺加硅粉。5.3 粗骨料5.3.1 粗骨料应符
14、合现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5.3.2 应选用洁净、坚固、级配良好的粗骨料。5.3.3 粗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1%,其中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有抗冻性要求时含泥量不应大于0.7%,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2%。5.3.4 宜选用粒径较大的粗骨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大于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2)不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3)当保护层厚度为50mm时,不大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4/5;在南方地区浪溅区不大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5.3.5 海水环境工程中不得采用碱活性粗骨料;淡水环境工程中所用粗骨料,经检验若具有潜在碱活性时,应采用抑制碱骨料反应的相应措施。5.3.6 宜选用
15、线膨胀系数较小的碎石。5.4 细骨料5.4.1 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5.4.2 宜采用级配稳定的中砂,细度模数2.33.0。5.4.3 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3%,其中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5.4.4 海水环境工程中不得采用碱活性细骨料;淡水环境工程中所用细骨料,经检验若具有潜在碱活性时,应采用抑制碱骨料反应的相应措施。5.5 外加剂5.5.1 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品种包括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膨胀剂等,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5.5.2 宜选用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其减水率不宜小于18%,其中缓凝成分不应为糖类。5.5.3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28d收缩率比应小于125%
16、。5.5.4 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胶凝材料相容性检验,掺量通过试验确定。5.6 拌和水5.6.1 大体积混凝土拌和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5.6.2 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物质,水的pH值不宜小于5。6 配 合 比 设 计6.0.1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并应遵循绝热温升低、抗裂性能良好的原则,通过优化确定。6.0.2 配合比设计除应按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执行外,宜满足下列要求:(1)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条件下,选择较小的坍落度;(2)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条件下,选择较小的砂率;(3)矿物掺合料掺量根据掺合料种类和混凝土水胶比按
17、表6.0.2选定。大体积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掺量 表6.0.2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掺量范围(%,占胶凝材料总量)粉煤灰0.4030500.402040粒化高炉矿渣粉0.4030700.403060粉煤灰与粒化高炉矿渣粉复合0.40700.4060注:水泥中的混合材应计入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总量。6.0.3 为提高匀质性和抗裂性,混凝土含气量宜为2%4%;有抗冻要求时混凝土的含气量宜为4%6%。6.0.4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宜进行开裂敏感性试验。6.0.5 宜限制大体积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12h抗压强度不宜大于8MPa或24h不宜大于12MPa。7 温 控 措 施7.1 一般规定7.1.1 应
18、根据工程环境条件、结构特点和温度控制标准,制定经济、有效、便于操作的温控措施。7.1.2 应优化施工方案,减小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所受的外部约束。7.1.3 施工设备和原材料应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要求。7.1.4 应采取施工措施,提高混凝土匀质性。7.1.5 应根据混凝土升降温历程,采取相应温控措施,将内表温差和降温速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7.2 浇筑温度控制7.2.1 应控制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保证浇筑温度满足温控标准的要求,出机口温度和浇筑温度按附录D计算。7.2.2 热天施工时,宜采取下列措施控制出机口温度:(1)利用温度较低时段施工; (2)水泥温度不高于60;(3)骨料堆场采用遮
19、阳、堆高或喷淋等降温措施;(4)使用地下水、制冷水或冰水等低温水拌和混凝土;(5)必要时,采用风冷骨料、液氮冷却混凝土拌合物等降温措施。7.2.3 冷天施工时,宜采用料场遮盖和拌和水加热等措施。7.2.4 宜采取下列措施控制浇筑温度:(1)提高混凝土浇筑能力,缩短暴露时间;(2)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3)对混凝土运输设备进行遮阳、隔热、降温;(4)热天进行仓面喷雾。7.3 内部最高温度控制7.3.1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1)降低浇筑温度;(2)掺入缓凝剂,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3)控制分层厚度;(4)埋设水管通水冷却。7.3.2 混凝土分层施工宜符合下列
20、要求:(1)分层厚度不大于3.0m,其中基础强约束区不大于1.5m;(2)浇筑间歇期不超过7d。7.3.3 冷却水管宜符合以下要求:(1)采用内径2550mm的金属或塑料水管;(2)水管间距0.51.5m;(3)单根水管长度不超过200m;(4)水管进出口集中布置。7.3.4 浇筑前冷却水管应进行压水试验,管道系统不得漏水。7.3.5 混凝土覆盖冷却水管后应开始通水冷却,通水冷却宜符合下列规定:(1)定期改变通水方向;(2)冷却水流速不小于0.6m/s;(3)冷却水的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不超过25;(4)通水时间根据降温速率确定,不超过15d。7.3.6 通水结束后,应及时对冷却水管进行压
21、浆封堵,压浆材料应采用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微膨胀砂浆或净浆。7.4 混凝土浇筑7.4.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除常规施工检查验收外,尚应检查冷却水管和测温元件的位置及可靠性,并掌握水文气象预报资料。7.4.2 大体积混凝土应由搅拌站或搅拌船集中搅拌,新拌混凝土应品质均匀、性能稳定,避免泌水、离析和较大的坍落度损失。7.4.3 大体积混凝土应分层摊铺,泵送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500mm,非泵送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300mm。7.4.4 上层混凝土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不得随意留施工缝。严禁出现施工冷缝。7.4.5 混凝土布料应均匀,不得用振捣棒赶料。7.4.6 顶层混凝土浇
22、筑完毕,必须进行二次抹面并及时覆盖保湿;初凝前宜进行二次振捣。7.4.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土层及松动的石子,均匀露出粗骨料;(2)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清除混凝土表面污物,并充分润湿,无积水;(3)低流动度混凝土浇筑前,采用接浆措施;(4)设计对施工缝有特殊要求时,按其要求处理。7.4.8 垂直施工缝处宜采用快易收口网模板。7.4.9 后浇带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并蓄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7.4.10 无筋或少筋大体积混凝土中埋放块石时,应符合下列规定。7.4.10.1 埋放的块石尺寸应根据运输条件和振捣设备能力而定,块石形状应大致呈
23、方正,最长边与最短边之比不应大于2;不得使用有显著风化迹象、裂缝夹泥砂层、片状体或强度低于规定粗骨料强度指标的块石。7.4.10.2 块石应立放在新浇筑的混凝土层上,并被混凝土充分包裹;埋放前应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块石与块石间的净距不得小于100mm或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7.4.10.3 块石距混凝土结构物表面的距离,当有抗冻要求时,不得小于300mm;当无抗冻要求时,不得小于100mm或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7.4.10.4 块石的总量不得超过混凝土体积的25%。7.4.10.5 水平施工缝处埋入的块石应外露一半。7.4.10.6 受拉区的混凝土不得埋放块石。7.4.10.7
24、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停埋块石。7.4.11 当采用预制混凝土块替代块石时,混凝土块强度不应低于现浇混凝土强度,并进行凿毛处理。7.5 表面保温和养护7.5.1 根据保温和养护措施,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用模板进行构造设计和验算。7.5.2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7.5.3 养护宜采取覆盖、蓄水、洒水、喷雾和涂养护剂等措施,不得采用海水养护。7.5.4 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宜大于15;蓄水深度不宜小于200mm。7.5.5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向裸露的混凝土表面直接洒水,应采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保温层厚度可按附录E计算确定。
25、7.5.6 低温季节应选择当日气温较高时段拆模并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15时应推迟拆模时间。7.5.7 当出现气温骤降时,28d龄期内的混凝土应进行表面保温。7.5.8 保温材料应覆盖严密,接缝处重叠覆盖不少于300mm,边角处应加倍保温。7.5.9 低温季节应将竖井、廊道等孔洞封堵,基础部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回填。7.6 其它措施7.6.1 有特殊防裂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可采用纤维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或掺加降低水化热、减少收缩的特种外加剂。7.6.2 宜采用透水模板衬(布)。8 施工期温控监测8.0.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监测混凝土浇筑温度、内部温度、
26、环境温度、冷却水温度等参数,同时监控内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温控措施。必要时宜监测混凝土应变。8.0.2 测温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误差:0.3(25环境下);(2)测试范围:-30150;(3)绝缘电阻大于500M;8.0.3 应变测试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试误差:1.0;(2)测试范围:-10001000;(3)绝缘电阻大于500M;8.0.4 测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8.0.4.1 测点的布置范围应以所选混凝土浇筑块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8.0.4.2 测点位置与数量根据混凝土浇筑块内温度、应力的分布和
27、温度控制的要求确定。8.0.4.3 温度测点应能测出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表面温度和温度梯度。8.0.4.4 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8.0.4.5 应变测点应能测出混凝土内部最大应变。8.0.4.6 应变测试应设置零应力测点。8.0.5 测试元件的安装和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 安装前测试元件进行水下1m处浸泡试验,24h不损坏。8.0.5.2 安装位置准确、固定牢固,并与钢筋等金属体绝缘。8.0.5.3 集中布置测试元件的引出线,并加以保护。8.0.5.4 浇筑和振捣时不得直接冲击测试元件及引出线。8.0.6 混凝土温度和应变监测应遵守以下规定。8.0.6.1 混凝土
28、浇筑温度监测频率每台班不少于2次。8.0.6.2 环境温度、冷却水温度和内部温度升温期间每24h监测一次,降温期间每天监测24次。8.0.6.3 温度监测持续时间应不少于20d,应变监测应不少于60d。8.0.6.4 应及时记录监测数据,温度监测记录参照附录F。8.0.7 监测数据应及时分析整理。附录A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计算A.1 水泥水化热总量A.1.1 水泥水化热总量可参考出厂检验值。A.1.2 水泥水化热无参考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1.2-1) (A.1.2-2) (A.1.2-3)式中 Qt 龄期t时的累积水泥水化热(kJ/kg);Q0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t龄期(d
29、);n常数(d),随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不同而异。A.1.3 水泥水化热总量也可通过下列步骤画图确定:(1)以龄期t为横坐标,t/Qt为纵坐标画图,绘出一条直线;(2)确定直线斜率1/Q0;(3)求出水泥水化热总量Q0。A.2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A.2.1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宜在水泥、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用量确定后通过试验得出。A.2.2 胶凝材料水化热无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A.2.2)式中 Q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kg);k1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按粉煤灰掺量参照表A.2.2取值;k2粒化高炉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按粒化高炉矿渣粉掺量参照表A.2.2取值。
30、Q0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矿物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表A.2.2掺量0%10%20%30%40%50%60%70%粉煤灰(k1)10.940.890.850.810.77/粒化高炉矿渣粉(k2)10.970.950.910.860.810.740.66注:表中掺量为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用量的百分比。附录B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B.0.1 混凝土绝热温升宜根据实际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验得出。B.0.2 无试验数据时,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0.2-1) (B.0.2-2)式中 T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W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kg/m3);Q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
31、kg);混凝土质量密度(kg/m3),可取2400kg/m3;c混凝土比热容(kJ/(kg),可取1.0kJ/(kg);Tt龄期t时的混凝土绝热温升();m系数(d-1),与水泥品种、比表面积、浇筑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为0.30.5d-1;t混凝土龄期(d)。附录C 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实用计算C.1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计算C.1.1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C.1.1)式中 Tmax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Tp混凝土浇筑温度();T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Tco冷却水管降温效果值(),一般为24。水管间距较密时(小于1m)取较大值,反之取较小值;未采用水管时取值为0;温升折减系数,
32、与结构最小断面尺寸等因素有关。C.1.2 温升折减系数可按下列原则取值:(1)一次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直接按表C.1.2取值;(2)分层浇筑时,第一层直接按表C.1.2取值。第二层及以上浇筑层,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小于2m,按本层厚度加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取值;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大于等于2m,按本层厚度加2m取值。温升折减系数取值 表C.1.2浇筑层厚度(m)0.511.522.530.280.460.550.620.680.74浇筑层厚度(m)3.544.555.560.800.850.900.950.991.00注:浇筑层厚度不单指竖向厚度。若为墙体、柱体结构,浇筑层厚度应指墙体厚度和柱体最短边
33、长度。C.2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C.2.1 混凝土弹性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C.2.1)式中 E(t)龄期t时的混凝土弹性模量(MPa);E0混凝土最终弹性模量(MPa),通过试验确定;t混凝土龄期(d);a系数,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数据时,可取0.40;b系数,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数据时,可取0.60。C.3温度应力计算C.3.1 混凝土表层拉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C.3.1)式中 s(t)龄期t时混凝土表层拉应力(MPa);混凝土线膨胀系数(-1),可取1010-6-1;E(t)龄期t时混凝土弹性模量(MPa);Tnb(t)龄期t时混凝土内表温差();Kp混凝土徐变引起的应力松弛系数,可取0
34、.5。C.3.2 混凝土内部最大拉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C.3.2)式中 cmax混凝土内部最大拉应力(MPa);混凝土线膨胀系数(-1),可取1010-6-1;混凝土泊松比,可取1/6;E(t)与混凝土内部达到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龄期t对应的混凝土弹性模量(MPa);Kp混凝土徐变引起的应力松弛系数,可取0.5;Tmax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Tw混凝土浇筑块体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R龄期t时刻基础约束系数。C.3.3 混凝土基础约束系数可下式计算: (C.3.3)式中 L混凝土浇筑块体长度(mm);H混凝土浇筑块体厚度(mm);Cx外约束介质(地基或老混凝土)单位面积的水平变形刚度(N
35、/mm3),可按表C.3.3取值。水平变形刚度取值 表C.3.3外约束介质软粘土砂质粘土硬粘土风化岩、低等级素混凝土配筋混凝土Cx(10-2N/mm3)133661060100100150C.4抗裂安全性评价C.4.1 表层混凝土温控抗裂安全系数K应满足式C.4.1要求: (C.4.1)式中 s(t)龄期t时刻混凝土表层拉应力计算值(MPa);fsp(t)龄期t时刻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值(MPa)。C.4.2 内部混凝土温控抗裂安全系数K应满足式C.4.2要求: (C.4.2)式中 cmax混凝土内部最大拉应力计算值(MPa);混凝土块体达到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时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值(MPa)
36、。附录D 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浇筑温度计算D.1 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计算D.1.1 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D.1.1)式中 T0混凝土出机口温度();Qs砂的含水量,以重量百分比计(%);Qg石的含水量,以重量百分比计(%);Ws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的重量(kg);Wg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石的重量(kg);Wc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重量(kg);Ww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的重量(kg);Ts砂的温度();Tg石的温度();Tc胶凝材料的温度,为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温度的重量加权平均();Tw水的温度()。D.2混凝土浇筑温度计算D.2.1 混凝土浇筑温度可按下式计算:TpT0+(TaT0)(+)
37、+Tf (D.2.1)式中 Tp混凝土浇筑温度();T0混凝土出机口温度();Ta环境温度();Tf 泵送混凝土时的摩擦升温(),按每百米泵送距离温度升高0.70.8;1 混凝土装、卸和转运时的温度变化系数;2 混凝土运输时的温度变化系数;3 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变化系数;D.2.2 温度变化系数1、2、3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0.032N (D.2.2-1)2A (D.2.2-2)30.003 (D.2.2-3)式中 N混凝土装、卸和转运次数;A冷量(或热量)损失参数,可按表D.2.2取值; 运输时间(min);浇筑振捣时间(min)。混凝土运输时冷量(或热量)损失参数A值 表D.2.2运输工
38、具容积(m3)A(min-1)混凝土搅拌车6120.00300.0040吊斗1.660.00050.0013注:对于混凝土搅拌车和吊斗,容量小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附录E 混凝土保温层厚度计算E.0.1 保温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E.0.1)式中 保温层厚度(m);h混凝土结构厚度(m);保温材料导热系数(kJ/(mh),按表E.0.1-1取值;c混凝土导热系数(kJ/(mh),取8.28kJ/(mh);Tmax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Tnb,co混凝土内表温差控制值();Ta,min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时的最低气温();传热修正系数,可按表E.0.1-2取值。常用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表E
39、.0.1-1材料名称(kJ/(mh)材料名称(kJ/(mh)木模0.83草袋0.50钢模209.50麻袋0.25砖砌体2.92泡沫塑料板0.110.18粘土4.975.29泡沫混凝土0.36干砂1.19棉织毯0.22湿砂4.074.72水2.16空气0.11普通纸板0.63塑料薄膜0.120.17土工布0.67传热修正系数 表E.0.1-2序号保温层种类121完全由容易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2.003.002由容易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但混凝土上再铺一层不透风的材料2.002.303由容易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并在保温层上再铺一层不透风的材料1.601.904由容易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而在保温层上、下各铺一层不透风的材料1.301.505完全由不易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1.301.50注:1、1为风速小于4m/s(相当于3级以下)、结构物高出地面不大于25m情况下的系数;2、2为风速和高度均大于注1情况的系数。附录F 温度监测记录F.0.1 温度监测记录可参照表F.0.1:温度监测记录表 表F.0.1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测点层号: 开盘时间: 收盘时间: 日期时间测点温度()气温()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出机口温度()浇筑温度()备注(浇筑、天气和其它意外情况)12345n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