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精品文档.中文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对城市的建设、农村的发展、社会的总体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劳动力主体质量不高等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变得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农村发展的滞后、社会的不和谐等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采
2、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铲除这些阻碍因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高效地转移,才能满足城市的高速发展的需求,才能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阻碍因素 有效措施Abstract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is a social phenomen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ities construction、villages development and socials wh
3、ole improvement. However, lots of obstructive factors exist in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ur in our countryside, such as the land-ownership and land use rights separation、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der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imperfection、
4、the slo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imperfection of labour market、the irrational economy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sufficiency of governments action、 the main labours low quality level and so on. All these questions add difficulty to the surpluslabour in our countryside, which has led to the inh
5、armonious in the cities development、the slow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and the societys inharmonious. Therefore, its high time to take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wipe out the obstructive factors so that the surplus rural labour can transfer smoothly to satisfy the demands of cities rapid developme
6、nt and offer optimum condition for the new countrysid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obstructive factors effective solution目录中文摘要2Abstract3引言5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61.1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6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7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92.1制度因素92.2社会经济因素102.3其他
7、因素11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123.1制度方面133.1.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133.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143.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143.2社会经济方面153.2.1加快城市化进程153.2.2健全劳动力市场163.2.3完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173.3其他方面173.3.1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173.3.2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184结束语20参考文献2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状态。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中体力劳动者占到很大比例,单靠城市中的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从农村转移出一部
8、分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去参加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够迅速、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跟城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基于此原因我国已经开始注重并已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并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过剩,使得人均耕地变少,不能发展规模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这也需要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来缓解农村内部的压力,为规模化耕作与经营提供有力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对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劳动力的转移,进城
9、农民得到比在农村更多的收入。2009年农村居民工资收入人均2061元,比上年增加208元,增长11.2%;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52.9%,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0%。同时,留在农村的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他们进行规模化经营,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农民的收入的增加。这样一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可以有效的制止,缓解社会的舆论压力,消除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国工业发展较晚,高科技产业还不多,占很大比
10、例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不同的特点。尽管各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不同,但是其作用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都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进程。1.1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从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分析来看:第一,多从事低层次技术行业。在我国,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很难达到城市企业招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实现高层次的转移,只能在低层次低技术行业中得以实现。他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等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其中从事
11、制造业39.4%,建筑业17.3%,服务业11.8%,住宿餐饮业批发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5.9%。第二,以兼职为主。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原因,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都是比较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缺乏保障的,而土地确实他们手里唯一的保障。如果在外失去了工作,他们还可以回到家中继续从事农业,所以,在我国,对于那些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很难割舍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以兼职为主。从转移的流向及渠道分析来看:第一,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活动,而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向其他地区转
12、移,由于异地转移具有较高的流动成本和就业风险,再加上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大多保持农民的身份,他们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多数在农村。所以,他们多数都是就地转业,这样在农闲时可以从事一些非农生产活动,在农忙时又可以回到田地里劳动。第二,向东部转移为主。由表一可以看出,输入地仍以东部为主。由于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东部地区人均收入高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等情况。在收入差的刺激下,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入,他们会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作为迁出地,但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
13、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表一 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布结构转移人数(万人)占转移总人数的比重(%)同比增长率(%)输出地东部101743.63.1中部714631.10.9西部581525.31.2输入地东部907662.5-0.9中部2477173.8西部294020.24.8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众所周知,农民的收入主要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取得。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
14、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总量却居高不下,这就造成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减少农业人口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增加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的收入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据统计在农村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在2000年有1.98亩,2010年有2.28亩;另一方面:城市的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所以农民进城后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表二 2010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及结构变化情况年份纯收入(元/人)收入结构(%)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2001236
15、6772143913532.661.75.720022476840148714933.9606.12003262291815411633558.86.22004293699817461923459.56.5200532551175184523636.156.76.2通过表二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这也意味着农村居民通过非农业活动产生的收入的越来越多。并且,他们回乡之后会带回学到的技术、经验和资金,为农村注入新的血液。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促进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化是
16、我国向发达工业国迈进的必经之路,因此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历的转移,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活跃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通过农民向城镇聚集,农业向非农业转移,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扩大了城市的范围,从而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最后,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和谐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整个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并且已经构成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所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到城市中去就可以很
17、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人均土地就会得到增加,这样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促进农村的规模化耕种、经营。第二,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城市会学到很多在农村学不到的技术、本领,他们的收入也比在农村所得的要多,这样,他们的不管从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们也就会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大生产中去,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众所周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协调城乡发展、走出二元结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下面将从制度和社会经济两
18、个方面着重分析这些阻碍因素。2.1制度因素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一直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土地公有制,农民只能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产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并不能随意对土地进行流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产权模糊、主体缺位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造成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对转让土地承包使用权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规定。这也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的形成,以及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极大地依赖着土地,从而导致转移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选择兼业的
19、经营方式,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在转移过程中的所需的成本,最终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及人口迁移逐步放松阶段,虽然对迁徙自由的限制逐步松弛,但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依然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这两种户口已经成为差别化分配各种利益的最直接标签。其背后附加了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几乎所有公民权益的城乡化差异。于是农民非常渴望迁移到城市当中去,去享受作为城市户口才能享有的各种待遇。但是他们在城市中往往受到社会歧视,自身权益受不到保障。据统计近六成的外出农民工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
20、合同,有89.8%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4个小时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教育、住宿、生活等方面都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这都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物质成本,又增加了心理成本,严重打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都在原有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而广大农村地区,除对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改革外,其他的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雇佣他们的企业也不为他们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手续,一旦遇到重大波
21、折,基本生活就得不到保障,不得不返回农村。因此,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2.2社会经济因素一、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员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我国走了一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道路:优先工业化,抑制城市化。这就导致我国的城市化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国城市化进程却比较缓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少,据2001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7%,中等收入国家为60%,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率还不到38%,到2008年底也才达到45.
22、6%。二是分布不均。我国东西部的城市化进度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的大城市较多且实力较为强大,明显处于领先的行列;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少实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偏好向东部转移。这样一方面会导致东部地区许多城市人口和就业压力过大,从而迫使政府采取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城市化难以推进。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上达成合约的总和,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全社会的合理配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事着重、累
23、、脏、险的工作。一方面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他们只能留存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了对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冲击,所以一些城市制造出了一系列门槛,给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增加了更多的困难。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渠道来看,他们大多自发涌入劳务市场。导致供求双方信息不完全符合,也缺乏合同约束。这为用人单位在以后钻法律空子提供了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对市场缺乏信心,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三、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表三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主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