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发李教授).doc
《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发李教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发李教授).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发李教授).精品文档.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科技开发项目 编号: 大断面黄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验收文件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二八年十二月八日完成单位: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协作单位:中交太中银铁路工程第六项目经理部二分部 中交太中银铁路指挥部项目负责人:赵佳云课题组主要人员:序号姓 名年龄单位技术职务项目职务项目分工1赵佳云33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总工总体负责2王殿会30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工程师项目总工技术总负责撰写报告3刘灵波27中交一公
2、局厦门有限公司助工工程部长现场组织4李 伟26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助工技术员施工数据收集整理5张克迪24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助工技术员施工数据收集整理6聂振宇24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助工技术员施工数据收集整理7谢双武26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助工技术员施工数据收集整理8郝欣欣30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工程师试验员试验技术指导9刘佩梅26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技术员试验员试验数据收集整理10吴保利38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测量工程师测量主管测量技术指导11李洪波39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测量技师监控量测员量测数据收集12贺 军26中交一公局厦门有限公司测量员测量员配合测量报告执笔:王殿会
3、报告审核:赵佳云总 目 录1 验收大纲2 工作报告3 技术研究报告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5 应用单位使用情况报告验 收 大 纲科技开发项目验收大纲一、项目来源: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项目,项目合同编号:KT200708。二、组织验收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持验收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发展处三、验收形式:会议验收。由组织验收单位召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验收委员会,并委托局技术发展处主持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9名。四、验收目的为有效、合理地组织管理科技开发项目,评价科技开发项目合同执行的质量和效果,以有利于推动企业的
4、科技进步。五、验收依据1、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与科技开发管理办法 ;2、项目合同书;3、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等。六、验收内容1、依据合同书,对项目的合同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价;2、审查该项目的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数据是否正确、详实、符合有关规定;3、审查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及效益等情况。七、提供的技术文件1、验收大纲2、工作报告3、技术研究报告4、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5、应用单位使用情况报告工 作 报 告工作报告黄土隧道自承体系不完整,主要靠砂、土的原始结构,靠砂、土体的摩擦、粘滞保持稳定。另外,土体围岩往往有流变性,湿陷性黄土更加明显。在遇水或外力(动荷载
5、、静荷载)作用下土体会迅速液化,承载能力下降或土体流动,导致施工或运营中的结构物沉降、变形甚至垮塌。中交太中银铁路工程一公局施工段黄土隧道群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该黄土隧道群中隧道进出口段多为湿陷性新黄土,特别是石盘村4号隧道,该隧道洞身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坡洪积层(Q)新黄土, 为自重湿陷性新黄土,湿陷系数s0.0160.070,湿陷等级为级。为保证工程质量,减少或避免隧道结构破坏,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以指导工程的施工,厦门公司针对石盘村4#隧道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科技开发课题,并于2006年12月向局技术委员会申报立项。局技术委员会于2007年5月中旬正
6、式批准了本课题的研究立项,并签订了该项目的合同书。按照项目合同书的要求,厦门公司以山西太中银铁路项目经理部的人员为主,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为提高本课题的技术含量和研究水平,课题组聘请了铁三院隧道专业工程师和铁道部资深隧道专家在隧道施工理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受到当地征地拆迁影响,黄土隧道的总体施工进度较原计划进度有所滞后,黄土隧道主体工程施工到2008年10月方全部结束,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亦相应顺延。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1、2006年12月13日提出了本课题科技开发项目立项申请。1、2007年1月2007年4月上旬,主要进行了课题调研、收集资料、提出课题研究大纲等
7、准备工作。2、2007年5月中旬,局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本课题的研究立项,并签订科技开发项目合同书。3、2004年5月下旬2004年6月,隧道施工方案通过了中交指挥部的评审,根据评审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形成了实施方案,并对开挖方法和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4、2007年7月2008年6月,湿陷性黄土隧道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施工参数的量测数据的积累。5、2008年7月2008年12月初,对施工参数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在全面分析整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的技术研究报告。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人员通力协作、求实创新,共同圆满地完成了项目合同
8、书规定的全部研究内容。本课题现已申请验收。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科技开发项目 编号: 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技术研究报告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二八年十二月八日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课题技术研究报告目 录1 概述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12 湿陷性黄土定义及其结构特征2.1 湿陷性黄土的定义22.2 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征23 施工原理和施工参数3.1 新奥法施工原理23.2 黄土隧道支护原理33.3 湿陷黄土隧道主要施工参数44 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4.1 黄土隧道开挖施工44.2 黄土隧道初期支护施工94.3 仰
9、拱及仰拱填充施工244.4 隧道防排水施工294.5 拱墙二次衬砌施工374.6 水沟电缆槽施工455 监控量测5.1 量测项目475.2 监控量测施工工艺486 结束语6.1 主要结论566.2 有待改进的问题和建议57参考文献581 概 述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中交太(原)中(卫)银(川)铁路ZQ-标第六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一公局厦门公司)施工段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地质情况主要表现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地形起伏,冲沟发育,中山、低山及丘陵。沿线新黄土分布广泛,具湿陷性。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埋深普遍在100200米。 沿线河流主要三川河,河流具有典型的雨洪特征,流量、
10、水位与降水量成正比,动态极不稳定。本项目全长8.328km,特大桥 664m/1座、大桥872m/4座、中桥144m/3座;路基1033m,涵洞6道;隧道5568m/11座,占本标段全长的66.86%,其中黄土隧道4222m/10座,设计多为黄土级、级加强,地质多为湿陷性新黄土。一局在以往工程的施工中,虽有过长大隧道的施工经历,但所施工隧道中公路石质隧道的居多,像太中银铁路项目数量多、断面大、湿陷性黄土的土质隧道施工对一局而言尚属首次。因此,以太中银项目黄土隧道群工程为依托,对湿陷性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立项进行专题研究,就本工程而言,不仅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上具有十分重要
11、的作用,对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信誉度亦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同时,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在华北西北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能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与工艺,对今后的类似工程必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前期的经济实力及施工水平的落后,对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的交通工程没有太大的投入,随着我国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形下,黄土高原地区的交通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开始了在黄土地区进行施工,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一套关于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工艺及方法,特别是大断面的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工艺及方法更加不成熟。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1.3.1 研究内
12、容1.3.1.1确定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工艺、方法及具体施工参数;形成整套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工艺,以指导今后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1.3.1.2观测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的沉降与变形,进一步具体的验证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工艺、方法及施工参数。1.3.2 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在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详细收集原始资料、数据,对原始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形成详细的施工工艺及方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和结束后,经过对隧道的沉降、变形的观察分析,选出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湿陷性黄土隧道的施工施工及方法,对今后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进行指导,达到缩短工期、节约
13、成本、提高隧道施工质量和水平的目的。同时也可高我公司在西部黄土地区的隧道施工方面的竞争力。2 湿陷性黄土定义及其结构特征2.1湿陷性黄土的定义湿陷性黄土是指土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时产生湿陷变形量达到一定数值的土。湿陷变形量按野外浸水载荷试验在200Kpa压力下的附加变形量确定,当附加变形量与载荷板宽度之比大于0.015时,这种黄土被称为为湿陷性黄土。2.2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征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较为广泛,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其中大部分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土体的湿陷性与否和土中的砂粒含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而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大部分砂粒不能直
14、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粗粉土颗粒为多,粘土颗粒和细砂颗粒较少,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这些颗粒的矿物成分,粗颗粒中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粘粒中主要是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而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
15、陷。3 施工原理和施工参数3.1新奥法施工原理新奥法即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英文简称为NATM。它与法国称收敛约束法或有些国家所称动态观测设计施工法的基本原则一致。它是以既有隧道工程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的一种施工方法,是现代隧道工程新技术的标志之一。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新奥法在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特别是在软弱围岩地段应用更为广泛,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太中银铁路工程黄土隧道施工就采用了新奥法施工。新奥法的基本要点可扼要的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可分解归纳如下: 1土岩是隧道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单元,在施工
16、中必须充分保护土体,尽量减少对它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土体的强度。为此,施工中断面分块不宜过多,采用机械开挖掘进。 2为了充分发土岩体的承载能力,应允许并控制岩体的变形。一方面允许变形,使围岩中能形成承载环;另一方面又必须限制它,使土体不致过度松弛而丧失或大大降低承载能力。在施工中应采用能与围岩密贴、及时筑砌又能随时加强的柔性支护结构,例如,锚喷支护等。这样,就能通过调整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它参加工作的时间(包括闭合时间)来控制土体的变形。 3为了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中应尽快闭合,而成为封闭的筒形结构。另外,隧道断面形状应尽可能圆顺,以避免拐角处的应力集中。 4通过施工中对围岩和支护的
17、动态观察、量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进行设计变更及日常的施工管理。 5为了敷设防水层,或为了承受由于锚杆锈蚀,围岩性质恶化、流变、膨胀所引起的后续荷载,采用复合式衬砌。 6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与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因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3.2黄土隧道支护原理土质隧道自承体系不完整,主要靠砂、土的原始结构,靠砂、土体的摩擦、粘滞保持稳定。同时,土体围岩往往有流变性,需要一定的支护刚度才能制止流变。因此,土质隧道暗挖法应以限制围岩变形为主,应采用早期大刚度的初期支护,防止土体变形过大破坏原始结构。而湿陷性黄土流变性更强,初期支护必须给土体足够的支护
18、抗力及时制止流变,让土体保持较好的自承能力。在土体自承能力不足时,必须通过超前支护(超前管棚、超前导管、超前锚杆等)和基底加固措施(灰土挤密桩、树根桩、换填、压浆等)予以补强,以提高支护抗力,确保隧道围岩稳定。3.3湿陷黄土隧道主要施工参数太中银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以新奥法原理为基础,主要采用复合式衬砌。黄土隧道衬砌根据喷锚构筑法的基本理论和复合式衬砌的作用原理进行设计,衬砌类型划分考虑了黄土形状、隧道埋深、天然含水量以及影响地层自稳能力的其他因素。计算复合式衬砌时,按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共同承载进行考虑。初期支护主要以工程类比法选用设计参数,二次衬砌采用计算软件进行力学分析并按破损阶段法设计。湿
19、陷性黄土地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主要施工参数见下表: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主要施工参数表项 目单位湿陷性黄土开挖开挖方法/双侧壁导坑法预留变形量cm12开挖半径cm714初期支护22砂浆锚杆间距m1.01.0部位/长度cm边墙/4.0I20a工字钢拱架部位/间距cm拱墙仰拱/60C25纤维混凝土部位/厚度cm拱墙仰拱/278钢筋网部位/网格cm拱墙/2020二次衬砌C30混凝土部位/厚度cm拱墙/50、仰拱/6025环向主筋间距cm2014纵向分布筋间距cm254 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4.1黄土隧道开挖施工黄土隧道施工严格按照“严控水、强支护、短进尺、勤量测”的原则组织施工,特别注意地表冲沟
20、、陷穴对隧道的影响,要加强调查和处理。隧道开挖前,首先完成洞口截水沟、洞口土方及边仰坡防护施工。洞口土方采用挖掘机配合装载机自上而下分层施工,大型自卸汽车运输,并及时做好坡面防护,开挖一段(台阶)防护一段(台阶)。洞口明洞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至明暗分界线后,先施做护拱混凝土,然后施做暗洞超前大管棚,随后立即做好明洞衬砌,随后进入暗洞施工,待明洞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及时进行明洞洞顶回填。暗洞开挖根据原设计要求,湿陷性黄土隧道浅埋段在超前预支护下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针对本项目地形地质特点,借鉴郑西铁路的宝贵经验,本着尽量减少分部的数目,避免多次扰动的原则。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本项目施工
21、中主要采用了正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个别地形地质条件极差地段采用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开挖采用人工配合风镐进行,开挖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4.1.1.正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正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为先环形开挖上半断面,预留核心土,待开挖至一定长度后同时开挖下半断面,上下半断面同时并进的一种施工方法。正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工序说明:第1、2步:机械环形开挖上导,预留核心土,人工配合整修;施作上导初期支护,即初喷4cm厚混凝土,架立钢架;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第3、4部:在滞后上导1520m机械错开开挖下导边墙(错开距离不小于5m),人工配合整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湿陷性 黄土 断面 隧道 施工 技术 教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