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_史国安.pdf.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牡丹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_史国安.pdf.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_史国安.pdf.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牡丹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_史国安.pdf中国粮油学报Vol 28,No 4第 28 卷第 4 期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Apr. 2013本文出自牡丹杂志社 投稿邮箱:md1957yx牡丹籽油超临界 CO2 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史国安1郭香凤1金宝磊1,2黄海霞1王玮1张淑霞3王凤楼3( 洛阳市牡丹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科技大学1 ,洛阳 471003)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 ,广州 510275)( 国家牡丹种质资源鉴定
2、及检疫重点实验室 洛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 ,洛阳471003)摘 要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 CO2 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萃取 率的 3 个因素( 温度、压力和时间) 进行了考察; 以萃取率为响应值,以温度、压力和时间 3 个主要影响因素设 计正交试验( L934 ) ,对提取条件较为温和、对油脂抗氧化性成分破坏较小的超临界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 采用DPPH 法和亚铁离子( Fe2 + ) 诱导的过氧化体系法,以油酸为对照,研究了压榨法和超临界 CO2 萃取法两种工艺 提取的牡丹籽油清除 DPPH 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影响最
3、大,其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率影响最小; 超临界 CO2 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 温度 35 、压力 30 MPa、时间 60 min,牡丹籽油的萃取率为 28 86% ; 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 90% ,其抗 氧化性质与脂溶性抗氧化剂类似; 超临界油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明显高于压榨油,而经 Fe2 + 诱导的脂质 过氧化程度则低于压榨油,说明超临界 CO2 提取的牡丹籽油品质优于压榨油,建议采用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提取高附加值牡丹籽油。关键词牡丹籽油超临界 CO2 萃取 脂肪酸组成抗氧化活性中图分类号:TS225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4、3 0174(2013)04 0047 05牡丹( Peonia Suffruticosa Andr ) 属芍药科( Paeo-传统的油脂萃取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表现出niaceae) 、芍药属 ( Paeonia ) 、牡丹组 ( sectMoutan工艺简单、环境友好、保护生理活性物质和产品质量DC) ,1。凤高的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葡萄籽、南瓜籽、胡落叶灌木 是原产中国的一种名贵花卉丹是野生种杨山牡丹的变种1,广泛栽植于河南、山麻籽、亚麻籽、紫苏籽、茶籽、杏仁、玉米胚芽等植物东、安徽、陕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地,传统以采收根5。试验研究了牡丹籽油的超临界 CO2皮药用为多。凤丹
5、种子产量较高,一般能够达 150 油脂的提取萃取工艺以及抗氧化活性,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牡丹200 kg /666 7 m2 。牡丹籽仁含油量高达 30% ,并且资源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2 3,可广泛用于医药工业、保健.精品文档.2013 年 4 月食品、高级化妆品、润滑油等行业,作为新木本油料 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牡丹籽油具有很高 的营养价值,已经通过国家卫生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 价,卫生部 2011 年第 9 号公告批准牡丹籽油作为新资 源食品,为牡丹籽油的食用开发提供了法律基础。超临界 CO2 ( SC CO2 ) 萃取技术是目前国内外 竞相研究开发的新一代高效分离及分
6、析技术,因其 具有良好的溶剂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油脂的提取4。利用 SC CO作为溶剂萃取植物油脂,与2基金项目: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091100110100) ,洛阳市科技支 撑计划( 1101073A) ,河南科技大学重大前期预研项 目( 2011CX004)收稿日期: 2012 07 09作者简介: 史国安,男,1963 年出生,教授,博士,牡丹生物学与资 源利用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牡丹籽: 洛阳牡丹科技有限公司。2008 年采收的牡丹凤丹白种子,经干燥、拣选、去壳、粉碎后制 成 40 60 目籽粉备用。用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生产 的牡丹油简称超临界油,用常规压榨技
7、术生产的牡丹油简称压榨油。1 2主要试剂与仪器油酸、1,1 二苯基苦基苯肼( DPPH) : 美国 Sig-ma 公司; 三氯乙酸( TCA) :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 限公司; 硫代巴比妥酸( TBA) : 上海试剂二厂; 其他 试剂等均为分析纯。LD4 2 型低速离心机: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48中国粮油学报2013 年第 4 期TU 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小型三用水浴箱: 北京西城区医用器械厂; HD 121 40 11L 型超临界萃取装置: 泰州华达制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7890 气相色谱仪: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1 3 牡丹籽油超临界
8、CO2 萃取条件的优化 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见表 1。在单因素预试验的基础上,固定 CO2 流量 30 L /h,选择对牡丹籽油超 临界 CO2 萃取效果影响较大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 取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 L9 ( 34 ) 正交试验,确定 最优的牡丹籽油超临界 CO2 萃取条件,以萃取得率评 价试验效果,萃取得率 = 分离釜收集的油脂质量 / 萃取釜装料质量 100% 。表 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水平因素A( 萃取温度 / )B( 萃取压力 /MPa) C( 萃取时间 /min)1352545240306034535751 4牡丹籽原料和籽油理化成分分析水分: GB /T 14769199
9、3; 灰分: GB /T 147701993; 粗蛋白: GB /T 147711993; 粗脂肪: GB /T 147722008; 脂 肪 酸: GB /T 173772008; 酸 值:GB /T 55302005; 过氧化值: GB /T 5009 372003;色值: 罗维朋比色法; 苯并 ( ) 芘: GB /T 225092008; 相对密度: NY /T 7512007。1 5牡丹籽油抗氧化活性分析1 5 1对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参考 Larrauri 等6和彭长连等7 的方法加以改进。把 2 5 mL 120 mol /L DPPH 的乙醇溶液和 0 5mL 待测
10、牡丹籽油试样混合,用无水乙醇作空白。室温( 25 ) 下反应 90 min 后,测定 517 nm 处的吸光值,重复 3 次。结果以清除率( % ) 表示。清除率 = ( 对照管 A517 样品管 A517 )/ 对照管A517 100%1 5 2卵黄脂蛋白 PUFA 过氧化体系中过氧化活性的测定8,2 +按照张尔贤等方法 建立以 Fe诱发卵黄磷脂 C 2 上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 PUFA的过氧化模型。取新鲜的鸡蛋黄加等体积的无菌蒸 馏水,搅拌均匀制备蛋黄悬浮液。在 2 0 mL 反应体系中,包含 1 5 mL PBS ( 磷酸盐缓冲液,pH 7 0 ) , 0 2 mL蛋黄悬浮液,
11、0 1 mL 25 mmolL 1 FeSO4 ,0 1 mL dH2 O,0 05 mL 牡丹籽油样品。将试管置于 37 水浴中温浴 60 min,然后加入 2 0 mL 0 5% TBA 20% TCA 溶液,沸水浴 15 min,迅速冷却,于 3 500 rmin 1 离心 5 min,以空白管调零( 以等量的无水乙醇代替) ,测定 532 nm 处的吸光值。对照管以等量的提取介质代替,其他同样品管。样品过氧化率 = ( 样品管 A532 对照管 A532 ) / 对照管 A532 100% 。2 结果与分析2 1 超临界 CO2 萃取牡丹籽油条件的优化由表 2 可以看出,在 CO2 流
12、量为 30 L /h 的条件 下,因素 C( 萃取时间) 对牡丹籽油的萃取得率的影 响最大且影响显著( P0 05) ( 表 3) ,因素 A( 萃取 温度) 其次,因素 B( 萃取压力) 影响最小,A 因素和 B因素对牡丹籽油超临界 CO2 萃取得率的影响均不显 著; 牡丹籽油超临界 CO2 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A1 B2 C2 ,即萃取温度 35 ,萃取压力 30 MPa,萃取时 间 60 min,在此条件下的牡丹籽油的萃取得率为28 86% ,萃取效率达 98 2% 。表 2正交试验直观分析表处理号ABC萃取得率 /%111126 80212228 86313327 63421226
13、 79522327 57623126 72731327 72832126 86933227 26k127 7627 1026 79k227 0327 7627 64k327 2827 2027 64极差 R0 740 660 85因素影响顺序C A B最优组合A1 B2 C2表 3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萃取时间 C 对萃取量有显著性影响,而萃取温度 A、萃取压力 B 对萃取量影响不显著。表明在一定的超临界温 度和超临界压力范围内,控制适宜的萃取时间是提 高牡丹籽油的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表 3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 值P 值区组0 321 120 160 5萃取温
14、度 / 2 526 521 263 23 054 90 075 2萃取压力 /MPa2 266 421 133 22 740 50 094 7萃取时间 /min4 250 422 125 25 139 40 018 9误差6 616 2160 413 5总和18 302 5第 28 卷第 4 期史国安等牡丹籽油超临界 CO2 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492 2牡丹种仁和籽油理化成分2 2 1 牡丹种仁基本营养成分 牡丹种子基本营养成分见表 4。牡丹种籽脱壳后获得种仁,其水分含量接近大豆; 粗蛋白含量显著 高于油茶; 粗脂肪含量高于大豆,略低于油茶; 灰分 含量与花生等作物接近8。表明牡丹
15、种子是一种高油脂含量、高蛋白的木本油料作物。表 4牡丹种仁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质量分数 /%10 0220 1729 382 382 2 2籽油理化成分牡丹籽油理化特性见表 5、表 6。超临界 CO2 萃取的牡丹籽油呈浅黄色,具有独特牡丹芳香、富含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未检出有害的苯并 ( ) 芘。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超过橄榄油和茶油9 10。表 5牡丹籽油理化特性相对密度 /酸值过氧化值色泽苯并( ) 芘d2020/mg /g/mmol /kg红色黄色蓝色g /kg0 928 80 902 01 010 00未检出表 6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 /%牡丹籽仁牡丹籽油棕榈酸5 46
16、5 54硬脂酸1 891 82油酸22 9222 44亚油酸28 5528 88亚麻酸39 8240 86其他1 350 592 3超临界油和压榨油抗氧化活性的比较2 3 1清除 DPPH 自由基的效应超临界油、压榨油和油酸对 DPPH 抑制的时间 效应变化见图 1。体系中存在 3 mg /mL 油样的条件 下,三者对 DPPH 抑制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先急剧 增加而后趋于平稳。超临界油对 DPPH 自由基的清图 1牡丹籽油清除 DPPH 自由基的时间效应曲线除能力明显高于压榨油和油酸,清除率超过了 50% ,表明超临界油相对于压榨油具有更高的抗氧化能 力; 超临界油和油酸的达到反应平衡所需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牡丹 籽油超 临界 CO_2 萃取 工艺 优化 氧化 活性 研究 史国安 pdf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